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44章 勛貴爵田

第444章 勛貴爵田

  第444章 勛貴爵田

  看到韓爌奏疏的朱由檢,心中很是歡喜。

  不管韓爌內心如何想的,他的這番表態,對於反腐倡廉都有很大意義。

  這個人也確實符合他的要求,未來能當首輔——

  

  是的,在韓爌做出這番表態後,朱由檢已經確定,讓韓爌擔任下一任首輔。

  這不僅是韓爌表現出的順從,還因為他是東林領袖,能讓官員服氣。

  在明年確定對建虜開戰的情況下,朱由檢需要一位能整合朝堂的首輔,為這場戰爭做準備。

  韓爌或許不是最佳人選,但是他的威望、名聲、還有表現出的順從,都讓朱由檢決定,讓這個人擔任首輔。

  不過按照之前定下的制度,黃立極的任期會到明年八月。朱由檢決定繼續吊韓爌的胃口,讓他這幾個月好好表現。

  所以,他示意在皇資委產業委員會任職、負責整合宣傳行業的宣傳委員曹化淳,繼續在報紙上宣揚反腐倡廉。但是對韓爌涉及的禮金案,則要減少報導。

  並且要讓所有人知道韓閣老主動申報財產,是一位堅決反腐的清官。

  大理院同樣接到指示,安排東城區廷尉署初級法庭,對韓爌親戚收受禮金的案子進行審判。

  這些人有的被判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數年,有的則因為竊取韓爌帶到家中處理的奏疏,被判流放海外。

  送禮的同樣被判刑,因為按照贈與稅的規定,贈送和接收的一方,都需要繳納賦稅。

  他們沒有主動去稅務衙門交稅,就是犯了逃稅罪。同樣被判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數年——

  當然,時間相比韓爌的親戚短了些。因為他們被捕後坦白從寬,獲得了一些減刑優待。

  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想要,因為他們的名字又登上了逆案名單,重新加了上去。

  他們送禮的結果,就是在逆案上更加引人注意,更難以從逆案名單中摘出來。

  掀起禮金案的韓一良,在京中一戰成名,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鐵面無私、把座師親戚都送進去的清官。

  雖然很多官員對他有非議,但是民間卻很歡迎。很多人向他提供線索,舉報腐敗官員。

  反貪工作有了好的開始,很多官員的貪腐行為,不敢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胆。

  不過這些只是一時的,朱由檢知道反腐是一項長期工作,只要稍加放鬆官員就會腐化墮落得很厲害。

  太祖朱元璋鐵腕反腐,但是直到他死,也沒有徹底杜絕腐敗。


  尤其是現在大明官員的本色俸祿比較低,反腐倡廉就更難辦。朱由檢只能抓幾個典型,不讓貪腐的風氣蔓延、影響朝廷大計。

  對於反腐工作,他是打算一直抓,並且作為重點。

  負責人就是韓爌,此人在奏疏中提出了,在內閣成立負責反腐的機構。

  朱由檢打算在逆案審判結束後,把逆案審判委員會,改組為反腐倡廉委員會。把這柄劍繼續懸在官員頭上,讓他們懷著敬畏。

  現在他就開始著手這項工作,以禮金案中韓爌治家不嚴為由,罰了他三個月俸祿,並且規範奏疏處理流程,嚴禁帶出辦公地點處理。還把他初步擬定的逆案名單,重新打了回去。

  他要求韓爌等人把逆案名單確認一遍,並且在報紙上公示,讓民眾揭發檢舉附逆人員。

  尤其是那些仗著閹黨身份胡作非為的,一定要列進去。

  這件事引起了很多民眾響應,因為閹黨得勢的時候,不但對東林黨大肆迫害,在民間也沒少胡作非為。徽州的「私占黃山木植案」,就是閹黨人員炮製出的案件。

  那些受害者找到渠道之後,頓時紛紛檢舉。把依附閹黨的小吏,也檢舉了出來。

  審判逆案的工作量因此增加了許多,讓韓爌等人不得不繼續忙於這些案件。

  按照皇帝的要求,所有的案件必須公開審判。剛剛組建的大理院,幾乎是忙得腳不沾地,把下屬所有法庭,都調動了起來。

  朝堂上也變得有些風聲鶴唳,很多閹黨殘餘官員,都擔心被人舉報後被審判。

  那些民眾舉報的案子,雖然涉及的大多是小吏、和朝堂上的官員沒有多少牽連。卻總有一些曾經仗著身份胡作非為的,被舉報了進去。

  這次等待他們的就不是免去官階後重新任命了,而是被法庭審判,大多被流放海外。

  朱由檢藉此清理朝堂,用審判逆案的名義,清洗了一批貪污腐敗、胡作非為的官員。

  朝堂上的官位,也有了很多空缺,被他要求從地方選拔優秀官員補上去。

  整個年底,朝堂上都在忙著這些事,以至於郭允厚徵收有產稅的事情,都被掩蓋了下去。

  但是普通民眾不注意,勛貴卻不能無視。因為郭允厚徵收的有產稅,首先就對準了他們。

  在對順天府皇莊徵稅後,郭允厚又對勛貴的莊田徵稅,讓很多勛貴入宮請求,免交這個稅款。

  朱由檢對此很是惱怒,責問這些勛貴道:

  「朕的皇莊都要交賦稅,你們的莊田就不行嗎?」

  「都有誰不想向朕交貢賦,當著朕的面站出來!」


  眾多哭訴的勛貴,自然沒有人站出來。

  他們聯合在一起還敢向皇帝哭訴,但是當著皇帝的面出頭,幾乎沒有人敢。

  還是英國公張維賢在皇帝面前有些臉面,說道:

  「臣等不是不想向陛下交貢賦,只是郭寺卿徵收的賦稅,實在太高了。」

  「陛下說衛所的世業田、貴族的爵田只徵收十一稅,他卻向我們的莊田,徵收三成田產稅。」

  「請陛下向郭寺卿下旨,對莊田只征十一稅。」

  朱由檢對此有些不明白,詢問道:

  「為何是三成,郭允厚怎麼定下的?」

  在這些人七嘴八舌的解釋下,才知道郭允厚為了徵稅方便,把擁有土地超過七百五十畝的家庭,名下的所有土地都徵收三成田產稅。

  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家擁有八百畝田地,不是前一百畝正常收稅、一百畝到三百七十五畝額外徵收一成田產稅、三百七十五畝到七百五十畝徵收二成田產稅、七百五十畝到八百畝徵收三成田產稅這樣的階梯徵稅,而是統一定為八百畝田地都徵收三成田產稅。

  這讓司農寺的徵稅工作變得大為簡單。而且符合皇帝的要求,算是累進徵稅。

  勛貴擁有的田地毫無疑問超過七百五十畝,所以他們都被徵收三成有產稅。

  朱由檢沒有反對這個做法,裝作不解地詢問一眾勛貴道:

  「莊田不是你們的爵田嗎?」

  「怎麼要徵收田產稅?」

  成國公朱純臣道:

  「臣等想把莊田都劃為爵田,但是郭寺卿不同意。」

  「他說爵田必須要有限額,不超過俸祿石數。」

  「多餘的都按私人所有田地,必須繳納田產稅。」

  「甚至勸我們分戶,把超出的田地限在一千畝。」

  「說是若非我等有爵位,超過一千畝的官田都要收回去。」

  朱由檢對此微微點頭,因為這就是他的指示。

  在爵田沒有定製的情況下,他打算按公侯伯爵祿的石數,確定他們的爵田。

  這樣相對比較公平,能減少勛貴間的爭議。

  但是勛貴卻不願,因為這樣爵田就太少了。

  最多的魏國公徐家,俸祿也就五千石,按這個制度只有五千畝爵田。

  五千畝是五十頃,相比唐朝的國公三十五頃世業田,已經要高出許多。

  但是勛貴仍然不滿足,因為相比他們二百多年積累的土地,這個數實在太少了。


  更何況有些伯爵的俸祿只有七百石,那就只能擁有七百畝爵田。相比一些衛所世官都有所不如,讓他們怎能甘心?

  朱由檢預料過這種情況,不然他也不會私下裡囑咐郭允厚,讓他試著用這個辦法定爵田。

  他知道勛貴一定會鬧起來,所以讓郭允厚試試他們的態度。

  如今一試之下,他頓時知道勛貴對此的反抗很激烈。

  但是對繳納貢賦,則有些願意答應。

  所以他向這些勛貴道:

  「那麼爾等的意思,是願意繳納貢賦,希望有更多的爵田?」

  勛貴相互間看了看,最終無奈點頭。知道自己若不同意交貢賦,估計皇帝不會給更多的爵田。

  想著皇帝的皇莊都要交稅了,他們若敢反抗,就會被皇帝和文官聯合起來鎮壓,只能紛紛點頭,表示願意向皇帝交貢賦。

  更有阿諛皇帝的,表示向皇帝的內庫交貢賦,他們非常願意。

  只是希望皇帝保留他們的莊田,全部轉為爵田。

  對這些聲音朱由檢當然沒答應,但他還是笑著道:

  「卿等有這個心就好,但是不用多交。」

  「朕向諸位收賦稅,只是為了堵文官的嘴,讓他們依法納稅。」

  「將來這些賦稅還會變成爵祿,重新還給諸位。」

  「所以郭卿說爵田可以是爵祿數,正好一畝一石。」

  一眾勛貴聽得直咧嘴,誰都沒有相信。

  如果不是皇帝首肯,郭允厚怎麼敢把爵田數字定得這麼低?

  但是他們也沒有揭穿,因為皇帝的態度,明顯是允許他們討價還價,爵田的數額仍舊沒有定下來。

  所以這些人紛紛表示,一畝一石的租稅不可能,當前的糧食畝產在兩石出頭,如果按十一稅繳納,應該是兩斗多一點。

  所以請求皇帝,把爵田數額定為俸祿石數的五倍。這樣他們的爵田上交的賦稅,大概相當於爵祿。

  甚至還有人更貪心,要求定為十倍甚至一百倍,把爵祿石數直接改為頃數,這樣他們家的莊田才能全部變爵田。

  朱由檢聽著這些人的要求,臉色漸漸沉了下去。

  這些勛貴見到皇帝的臉色變了,聲音才低了下來。

  英國公張維賢道:

  「臣以為俸祿石數的五倍即可,不需過多爵田。」

  「俸祿也不用收上去再發,直接抵扣即可。」


  這句話的意思,是爵田的貢賦不用征上去發下來,直接就抵扣了。

  相當於還是免稅,少了徵稅麻煩。

  朱由檢對此當然不同意,他知道有免稅的田畝,就一定有田地被隱匿——

  畢竟官府不清丈,一塊地有多少畝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而且貴族向皇帝繳納貢賦,代表的是他們對皇帝的臣服。朱由檢當然不能隨便免了這個稅,不向他們收貢賦——

  他還指望將來這些人開藩後,收取更多的貢賦呢!

  所以他堅決道:

  「徵稅是徵稅,俸祿是俸祿,不可混為一談。」

  「但是卿等的俸祿可以提一提,例如英國公的俸祿,可以提升到五千石。」

  「侯爵全部按最高一檔算,都提升為一千五百石。」

  「伯爵同樣如此,都提升為一千石。」

  這個決定,讓英國公張維賢大喜。因為五千石的俸祿,就趕上了魏國公徐家。

  成國公朱純臣則有些不樂,因為成國公的俸祿,只是四千二百石——

  以前排在英國公的三千二百石之上,如今則被比下去。

  朱由檢看到了他的神色,但是沒有給成國公提俸祿。畢竟都提的話,顯不出五千石的珍貴。

  不這樣收買英國公,怎麼讓他支持自己?

  張維賢在聽到皇帝把英國公的俸祿提升到五千石後,也果然被收買,不說對皇帝制定的五倍爵田熱烈擁護,也沒有表示反對。

  這不僅是因為英國公府的爵田能達到二百五十頃,還因為五千石的俸祿,讓英國公站到了大明勛貴的最頂端。

  以後英國公就是和魏國公並稱的五千石,稱為京城勛貴之首,也是名正言順。

  其他侯爵、伯爵在俸祿被提高到一千五百石和一千石後,雖然沒有當場贊同,卻也大多偃旗息鼓。

  因為他們的爵田,因此被提高到七十五頃、五十頃,對於一些勛貴來說,已經比較滿意。

  雖然這個田畝數字不能完全覆蓋自家莊田,但是把莊田分給一些家族子弟後,完全能規避田產稅。

  當然,還有些勛貴田產太多,對這個爵田數字不滿足,他們又向皇帝請求,允許勛貴在爵田之外擁有莊田,不要對莊田徵收那麼高的田產稅。

  朱由檢對他們的貪得無厭有些厭煩,詢問道:

  「難道你們的莊田,不分給自家子弟嗎?」

  「每戶分個一百畝,不就能避開田產稅?」


  「要不要朕幫你們分戶,給家族子弟分田產?」

  這些人頓時啞然了,不想讓皇帝插手他們的家事。

  如果被皇帝挑起繼承人的糾紛,像新建伯一樣需要爭爵。他們就可能從中原富貴之地,被迫分封到海外了。

  這些貴族,雖然有的像英國公一樣為海外分封做準備,卻大多不願離開中原,前往蠻荒之地。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