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21章 海權宣言

第421章 海權宣言

  朱由檢見到群臣這個態度,認識到發展海軍的難度。

  雖然他可以強行推動發展海軍,但必然會有很大的阻力。

  而且朝廷財政的緊張,也不支持他將大量資源投入海軍。

  所以他思索之後,決定道:

  「仿照東寧集團,成立南洋集團公司。」

  「內府監占五成,南洋衛所和南洋艦隊各占兩成,剩餘一成待定。」

  「將來南洋艦隊獲得的收入,都用於製造艦船。」

  「南洋集團下設南洋航運公司、南洋港口公司、南洋商貿公司、南洋保險公司等子公司,仿照東寧集團設置。」

  

  「可以向公眾發售一定的公司股分,籌集開發南洋的資金。」

  和之前的策略一樣,打算發動民間力量,用於南洋開拓。

  東寧集團成立近一年,不說效果有多好,至少把皇室和福建衛所、鄭芝龍海盜集團的力量凝聚起來,有了個協調利益的平台。

  之前朝廷從南洋運糧、向東寧運送移民,也多賴東寧集團整合南方的海上力量,為這兩件事情出力。

  朱由檢大方地把金花銀用於移民,也是因為鄭芝龍負責的東寧保險公司,能夠給內庫提供數百萬兩收入。金花銀那一百萬兩,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裡。所以就用於救災,為自己買個好名聲。

  如果有人能像鄭芝龍在福建沿海一樣,在南洋向通行的商船收取保險費。朱由檢會很高興地和他分享南洋保險公司的股份,一起進行分肥。

  這裡面的門道,群臣或許不太明白,在東寧集團參股的俞咨皋卻是一清二楚。

  不過他也是利益相關方之一,他支持的許心素,現在還負責著東寧商貿公司,壟斷了東寧一帶貨物的進出口。

  所以他一言都沒有發,打算在會議結束後寫信,囑咐自己的親信積極參與。

  相比東寧、福建一帶的東寧集團來說,南洋集團的開拓或許更困難,但是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更大,有著廣闊的天地。

  海軍護軍使喻安性對此知道一些,但是還沒有等他出言,就聽皇帝問道:

  「喻卿在海軍護軍使任上有功,朕打算讓卿署理海軍部長。」

  「以後就由海軍部長兼任海軍護軍使,負責海軍的軍政,和負責軍令的海軍提督共同管理海軍。」

  「海軍是軍級單位,提督定為常設,駐紮在天津海軍衙門,進出京城報備。」

  向群臣道出這個決定,袁可立等樞密大臣思索之後,都是表示同意。


  海軍部長和海軍提督並立,固然沒有讓文官完全掌握海軍權力。但是讓他們去海上他們也不懂,讓懂行的武將任提督,是理所應當之事。

  這樣需要出動海軍打仗時,就由武將擔任海軍提督統領。文官擔任的海軍部長坐鎮京城,負責後勤和裝備。

  可以說,這樣的決定,文官和武將都能接受。

  俞咨皋則是非常高興,因為這代表著他和海軍部長的地位並列。而且皇帝對他們同樣對待,都加了從二品樞密同僉銜。

  這意味著今日以後,他也能稱為樞密大臣。是樞密院成立之後,第一位武將出身的樞密大臣。

  『這個位子不好坐啊!』

  『我得謹慎一點!』

  樞密院成立之後,俞咨皋沒少補課,知道前宋武將在樞密院的地位——

  他不想像狄青那樣在文官攻擊下鬱郁而死,自然想要低調些,不在樞密院爭奪權力。

  所以他心中決定了,以後就常駐天津,儘量少來京城。

  喻安性這個海軍護軍使在京城擔任海軍部長後,他在天津那邊,以後會更自在些。

  不知道俞咨皋的想法,沒想到他面對文官這麼不爭氣。朱由檢在任命了海軍部長和海軍提督後,又向喻安性道:

  「喻卿組建海軍部,可以對海軍中低級軍官提出任免建議,並且負責海軍的後勤,以及艦船、艦炮等裝備。」

  「還有海關總署,現在建得怎麼樣?預計能徵收多少關稅?」

  喻安性聞言回道:

  「海關總署已經按陛下的吩咐,在十個開關的港口設立了海關。」

  「但是只有天津等北方的海關收稅比較多,南方的海關收稅寥寥無幾。」

  「臣以為,應該把東寧保險公司關閉,轉為讓海商交關稅。」

  這是他對東寧集團最大的怨念,認為東寧保險公司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南方海關徵稅。

  那些海商對海關根本就不害怕,他們更畏懼的是鄭芝龍,寧願偷偷出海,在遇到鄭芝龍時繳納高昂的保險費。

  朱由檢對此也有預料,甚至就是因為這點,他才允許鄭芝龍在海上徵收保險費,作為實際上的關稅。

  不過這種局面肯定不能放任,朱由檢道:

  「海關署建立之後,就要擔起責任來。」

  「以後海關總署,由海軍部和戶部共管。」

  「海關總署的收入,戶部分享一半,剩下一半海軍部留三成做經費,另兩成分給海軍和海警的緝私隊。」


  「統計各地海關署成立以來,這些時日徵稅的成效,選拔優秀的官員,進入海關總署任職。」

  這是他深思熟慮之後,所做出的決定。

  原本他是打算把海關設立完整後劃給戶部的,以免海軍自己有了經費,以後會難制約。

  但是現在發現群臣對發展海軍不熱心,而且海關的徵稅,需要海軍其它機構配合後,就把海關總署仍舊留在了海軍部,戶部只分享一半稅款。

  喻安性對於海關總署的稅收憑白要分出去一半,並不怎麼樂意。畢竟海關總署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如今剛見到成效而已。

  眼看就要收穫,皇帝讓他把一半關稅分給戶部,這讓他如何能夠樂意?

  對於這點,朱由檢向他解釋道:

  「以後收稅的票據,要逐漸全國統一。」

  「海關要和戶部配合,摸清各地貨物的流轉。」

  「這樣有人逃稅出海的時候,海關就有依據了。」

  「可以對偷稅漏稅的人,直接進行處罰。」

  「所以海關徵稅,離不開戶部配合。」

  「將來海軍需要大筆經費時,也需要戶部撥款。」

  說著,他向群臣宣告:

  「大明雄立世間,海軍和陸軍缺一不可。」

  「雖然現在騰不出手來,但是在建虜等亂子平定後,必然要大力發展海軍。」

  「現在財政緊張,大明騰不出手來。但是未來財政寬裕後,大明的海軍要大建。」

  「朕對海軍的要求是,大明的海軍力量,要高於世界上第二和第三海軍強國力量的總和。」

  「尤其是主力戰艦的數量和噸位,一定要超過他們。」

  「大明要掌握整個世界的制海權,讓大明的貴族能在世界各地開藩、讓大明的商人能夠自由貿易。」

  這是他第一次提出,對世界海權的要求。

  並參考後世英國的兩強標準,制定了大明自己的兩強標準。

  指出大明獲取海權的目的,就是在海外開藩,以及自由貿易。

  可以說,這是大明爭奪海權的宣言、以後要正式進入大航海時代。

  可惜朝堂上的臣子,大多對此沒有什麼概念。在他們眼中這不過是皇帝學習成祖,想要像鄭和下西洋那樣,再一次萬國來朝。

  他們認為皇帝這是在好大喜功,白白浪費錢財,又一次老生常談地提出對鄭和下西洋的批評,讓皇帝節省用度。


  面對這些批評,朱由檢絲毫沒有在意。因為袁可立、徐光啟兩位大臣,都因為嚴峻的救災形勢支持海外開藩。黃立極、施鳳來、秦士文等人,更是毫無疑問地支持皇帝。

  所以,在他們噴了一堆唾沫星子,朱由檢從善如流地表示聽取之後,補充道:

  「這個兩強標準是遠景目標,預計需要二十年時間。」

  「現在海軍的目標是,追上世界上海軍最強的國家。」

  「喻卿,現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海軍最強,有多少主力戰艦?」

  喻安性「啊」了一聲,對此沒有什麼概念。

  因為在他看來,大明毫無疑問是最強,葡萄牙人、荷蘭人等泰西人,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裡。

  這也是他當年簽訂《海道禁約》、之前更換成《自貿區約法》時,無比強勢的原因——

  在他內心裏面,根本看不起這些泰西人。

  俞咨皋對此還算有些概念,因為他當年打過澎湖之戰,對荷蘭人的七艘主力戰艦發揮的威力,如今記憶猶新。

  所以在皇帝要求他仿製西洋船隻時,他絲毫沒有猶豫。

  他早就已經認識到,大明在遠洋戰船上落後了,不如在世界各地海洋上相互廝殺的泰西人。

  想著自己從泰西商人那裡搜集的消息,俞咨皋道:

  「臣聽說西班牙人在三四十年成立無敵艦隊,擁有主力戰船一百五十多艘,火炮三千餘門,大小艦船千餘。」

  「若以追上西班牙人為標準,應該建造一百五十艘主力戰艦、三千多門火炮。」

  完全沒想到大明差了這麼多,袁可立懷疑道:

  「這一百五十艘主力戰艦難道都要新造?」

  「海軍現有的船隻,就沒有一條稱得上主力戰艦嗎?」

  俞咨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道:

  「海軍有些大船,但更適合做商船。」

  「像蓋倫船那樣擁有幾十門火炮的主力戰艦,那是一條沒有。」

  「按照泰西的標準,只能做輔助船隻,想打敗主力戰艦很難。」

  「當年澎湖之戰,大明動用二百多艘船隻,才把擁有七條主力戰艦的荷蘭人打敗。」

  袁可立等人聽到,都是相顧無語。他們此時才知道,大明的海軍實力,相比西班牙、荷蘭這些泰西海軍強國差距這麼大。

  這卻是俞咨皋有意隱瞞了一些狀況,那二百多艘船隻,大多是運兵船,用於運送一萬多名陸軍登陸澎湖島。


  荷蘭人的戰船靠近大明沿海時,就被大明的縱火船給燒了幾艘,之後再也不敢靠近。蓋倫船這樣的遠洋戰船,此時在近海根本打不過蜈蚣船之類的槳帆船。

  之後大明與荷蘭在澎湖打的,其實是登陸戰。荷蘭人依靠堅實的堡壘,守了將近七個月。

  這也是俞咨皋在知道鄭芝虎、霍維華的謀劃後,選擇支持他們的原因——

  荷蘭人利用島嶼上簡單的棱堡都能在一萬大明官兵攻打下堅持七個月,大明在其棱堡的基礎上修築更堅實的堡壘,自然能守得更久。

  只要海軍能掌握制海權,趁著大凌河通航時為他們提供補給。大凌河堡就能牢牢守住,成為盤踞在那裡的釘子。

  這樣海軍就能立下功勞,讓陸軍兄弟刮目相看。

  此時他誇大荷蘭人戰船的威力,則是迎合皇帝的說法,建造主力戰艦。

  果然,袁可立等人聽到後,都被泰西主力戰艦的威力驚到了。二百多艘只才能抗衡七條主力艦,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難怪皇帝讓工匠仿製泰西船隻,並且堅持要建造主力艦。

  沒有這種戰艦,大明在南洋的開拓,就是無根之木。隨時有可能被荷蘭人截斷,相互失去聯繫。

  所以,袁可立當即支持造艦,不但要造,而且要大造,造出大明的無敵艦隊:

  「西班牙人在呂宋,距離大明近在咫尺。」

  「荷蘭人更是數次入侵澎湖、東寧、香山澳,對大明不懷好心。」

  「臣以為主力戰艦要造,至少要一百五十艘。」

  「大明沿海除了北方的第一艦隊外,還應在南直隸、浙江一帶建立第二艦隊,在南洋建立第三艦隊。」

  「用這三大艦隊,保衛大明在海外的藩國。」

  徐光啟、李邦華等人,也是紛紛附和,認為堂堂大明,不能落後於泰西夷人。

  朱由檢對此欣然應允,俞咨皋則在心中暗笑,因為他誇大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實力。

  事實上,按照他的估計,西班牙有六七十艘主力戰艦就不錯了,不然也不會在遠征英格蘭時,最多的一次也就派出五十多艘主力艦。

  可以說,他是利用朝堂大臣對泰西海軍的不了解,為海軍爭取了利益。

  朱由檢對這些也不怎麼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在意。因為在他看來,大明的戰船越多越好,最好能掌握整個海洋的制海權。

  在這個大航海時代,大明海軍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為大明的災民奪取能耕種的土地,幫助大明的商人在世界各地貿易。(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