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16章 樞密院機構和編制

第416章 樞密院機構和編制

  看到了火帽槍研製的可能性,朱由檢迫不及待,在武英殿召開樞密大臣會議。

  這次會議,有袁可立等樞密院官員參加,還有施鳳來、徐光啟等有樞密大臣加銜的朝堂大臣。

  兵科給事中因為要審核有關軍事的詔書和命令,所以同樣與會。

  朱由檢首先關注了樞密院成立的進展,尤其是各部組建。

  得知參謀部已經成立作戰司,由楊嗣昌率領制定作戰方案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誇讚了袁可立幾句:

  「樞密院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作戰。」

  「作戰司是重中之重,所有機構組建都要以利於作戰為中心。」

  再次強調作戰司的重要性,確定它樞密院第一司的地位。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這個司的司長,現在是副總參謀長兼任,以後也成了慣例。

  除了作戰司外,參謀部最重要的是通信司。

  作為主管軍令的機構,通信司對參謀部至關重要。軍事命令下發,都要經過通信司。它的下屬機構,有機要廳、通信管理廳、通信兵訓練廳、檔案室,以及通信研究所等。

  朱由檢原本打算把這個機構放在錦衣衛負責的情報部,但是被兼任總參謀長的袁可立爭了過去。

  考慮到參謀部對通信的依賴,朱由檢同意了這一點。打算讓通信司負責正常軍令,情報部負責秘密通信。

  除此之外還有職方司,是從兵部職方司轉來的。相比原本的職責小了一些,主要負責輿圖和軍制。

  它的職責,可以看做編制司,確定各地軍隊的編制和防區。

  朱由檢命職方司為各地軍隊確定番號,規定所有的營級以上編制,在原本名稱之外,都要有數字番號:

  「《周禮》曰: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未來的大明軍隊,要按軍師旅編制。」

  「軍以一位數字編號,師以兩位數字編號,旅以三位數字編號,後面再加一位數字,代表所轄的營。」

  「例如東江鎮第一旅番號是331旅;它下面的第一營,番號就是3311營。」

  「以此類推,給所有營級以上軍隊編號。」

  「以主將姓氏稱呼的營號,以後不准再用。」

  「樞密院以後要給各軍授旗,不要因為主將改動就用新旗幟。」

  「下達軍令的時候,也要以番號稱之。」

  這是在軍中淡化主將的影響力,樞密院官員以文官為主,自然十分贊同。


  袁可立又詢問道:

  「若以邊鎮為師,軍又如何設置?」

  朱由檢對此早有考慮,回應道:

  「軍非常設編制,只在大戰時設置。」

  「平時還是以鎮為最高編制,鎮可以看做是權限更大、獨立鎮守一方的師。」

  「如今遼東在和建虜大戰,遼東一帶的兵馬,可編為遼東方面軍,撤銷遼東鎮編制。」

  「原遼東鎮的寧遠、錦州、塔山等總兵,麾下兵馬可編為師。」

  「山海關和東江的兵馬,仍舊獨立設鎮。鎮的自主權力更大,平時獨立管轄,只在大戰時服從遼東方面軍指揮。」

  這下群臣聽明白了,皇帝這是在鎮這一級之上,增設軍級編制。

  軍下面直屬的兵馬被稱為師,外面獨立鎮守一方的則稱為鎮。兩者級別一樣,都由總兵統率。

  師和鎮下面都設旅級編制,由副總兵轉任的旅將管轄。

  旅下面設置的營,就是基本作戰單位——

  這也是現在的樞密院,有可能管轄到的最低一級編制。

  李邦華負責京營整訓,詢問道:

  「邊軍如此,京營又如何如何編制?」

  「三大營和下屬的參將營、游擊營、佐擊營等小營,應該如何改動?」

  朱由檢這一年多早就摸清了京營的編制,回應道:

  「京營可稱京軍、禁軍,以第一方面軍稱之,麾下番號以1開頭。」

  「三大營看作師級編制,五軍營、神樞營、神機營這三個舊稱呼可以保留,正式番號為11師、12師、13師。」

  「三大營總兵和副總兵直接統率的兵馬,可以編制為旅,最高統兵一萬人。」

  「參將營仍是統兵六千,游擊營和佐擊營統兵三千,作為三大營直轄的獨立營。」

  「李卿整訓的時候,可以把這些營按甲乙兩等區分。戰力強的編為甲等營,營長可提升為參將甚至更高。戰力弱的編為乙等營,營長由佐擊將軍、游擊將軍擔任。」

  「明年西南兵馬奏凱獻俘後,朕會舉行一次校閱,確定甲等營、乙等營。」

  對京營的整訓,朱由檢非常慎重。避免胡亂改動,造成人心不穩。

  所以他對京營的編制基本沒有大動,只是加上數字番號。延續原有的辦法,對京營進行整訓。

  這樣雖然不能讓京營脫胎換骨,戰力至少不會降。避免大改編制,短期內戰力喪失。


  李邦華聽到之後,心中已經有了底。知道皇帝暫時沒有按巡捕營那樣對京營大改的想法,只是讓他整訓。

  袁可立這時又詢問道:

  「邊軍和京軍如此,地方衛所又如何編制?」

  「還有各地督撫的標營,應該要如何編?」

  朱由檢對此早有全盤考慮,回應道:

  「依朕之見,衛所體系和邊防體系要明確。」

  「如今九邊各鎮,基本是總兵鎮守、副總兵協守,還有分守、守備。」

  「這是總兵鎮守體系,是邊軍常用的編制。」

  「衛所則早已成為兵源,指揮、千戶這樣的衛所軍官,才能在鎮守體系當把總。」

  「以後朕就明確,衛所主要是提供兵源,兼有守衛地方責任。」

  「衛所的軍官、軍士、軍戶需要服役的,編入地方防衛軍。」

  「防衛軍和邊軍一樣,按總兵鎮守體系任命官職,以後統稱為邊防軍,由邊防部訓練管理。」

  說著,他轉向兵部右侍郎秦士文,任命道:

  「邊防部部長,由兵部右侍郎秦士文署理,加從二品樞密同僉銜。」

  「下設訓練司、步兵司、騎兵司、炮兵司、車兵司、工兵司等機構,負責各兵種訓練管理。」

  然後又向一眾樞密大臣道:

  「以後地方都司,要和兵備道等護軍機構合併,統一稱為都護司,或者都護使司。」

  「都護使和布政使、按察使級別相同,統一定為正三品。」

  「衛所由都護司管轄,下設衛所廳、兵備廳等機構。」

  「原都司和兵備道的官吏,改為都護司官吏。」

  「地方衛所由都護司管理,從衛所選拔的防衛軍,由兵備道、守備區協同將領管理。」

  「督撫下屬的標營,按邊防軍管理。」

  「下屬旅或者營,由旅將、參將統率。」

  這個決定說出,朝堂上的樞密院官員,都是一陣興奮。

  都司的職權雖然早就被架空了,但它到底是地方三司之一,還有對衛所的管轄權。

  如今皇帝把都司和兵備道合併,代表著文官的勢力,徹底深入衛所。原本在都司任職的武官,根本沒能力和和他們爭權力。

  這件事情,在皇帝設立涿鹿守備區時他們就有預感。這也是很多文官,贊同設立樞密院的原因。

  從此以後,樞密院和地方都護司,就徹底取代了原本的五軍都督府和地方都司體系。文官在經過不懈的努力後,終於把權力滲透到大明的方方面面。


  朱由檢知道這個後果,但他更是清楚,如果不把都司和兵備道合併,都司就是個空架子。

  還不如設立都護司,把實權重新抓回來。

  這樣武將至少能夠進入都護司,在地方軍事上有一點說話的權力。

  同時也收攏了衛所管轄權,讓那些世襲軍官,不能肆無忌憚地欺壓軍戶。

  都護司設立之後,可以利用其掌握的軍事權力和布政司、按察司重建平衡,這是當前大明地方權力演變的必然。

  朱由檢之前把一些兵備道改為護軍都尉,就是為成立都護司做準備。

  這樣都護司任職的文官,會有文職軍官身份。把他們和其他文官區分開,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樞密院收到這個大禮包後,都是非常興奮。袁可立還有些冷靜,詢問道:

  「都護司和都護府有什麼區別,還請陛下指示?」

  朱由檢向他回應道:

  「內地由三司管轄的省份,稱為都護司。」

  「邊疆軍管的地方,則稱為都護府。可以獨立開府,設立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這三署,治軍的同時治民。」

  「都護司以都護使為主官,都護府則以武將總兵為首。」

  「如果設立相當於巡撫的護軍使,則以護軍使為首。」

  這點文官都很滿意,因為現在所有的都護府,基本都設立了護軍使。

  他們下定決心,以後要多設護軍使,不能讓都護府以武將為首。

  至此,文職軍官的晉升體系也完全確定,可以從守備區的護軍校尉,升為兵備道的護軍都尉,再升為都護司的都護使,再升為邊疆都護府護軍使。

  都護使因為通常加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勛級,又被稱為上都護。

  管轄都護府的護軍使,又被稱為大都護。

  到了護軍使這一級,地位就相當於巡撫,可以轉任地方督撫,也可以轉任朝廷侍郎和樞密院部長等官職。

  可以說所有文職軍官,都有了明確的上升階梯。

  這也是朱由檢的用意,儘量把文職軍官作為一個獨立體系。以後他們會代替武將,和其他文官文武分立。

  這些確定之後,朱由檢看著這些樞密大臣的興奮神色,擔心他們貪功冒進,提醒道:

  「地方都護司的設置,一定不要著急。」

  「先做好涿鹿區的改制,再推廣到北直隸其它地域。」

  「兵部設立總務司,下設直隸廳,管轄北直隸境內衛所,要規劃好北直隸境內的兵備道和守備區。」


  「北直隸的防衛軍,直接由樞密院邊防部訓練。在得到朕的許可後,由參謀部調遣。」

  「北直隸改制完成後,再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試行。」

  「都護司下屬的機構,也要認真考慮。」

  李邦華聽到這點,立刻道:

  「臣奉陛下之命,在京營設立護軍司,下屬司務廳、職官廳、後勤廳、裝備廳、訓練廳等機構。」

  「如今樞密院設參謀部、後勤部、裝備部等部,臣請予以改變。」

  這是他早就想提出來的,想和樞密院各部門對接。

  朱由檢因為這些機構在錦衣衛南司房運轉良好,之前也沒想到這個問題。如今聽李邦華提出,才發覺打仗的軍隊和錦衣衛不一樣。

  李邦華和其他樞密大臣討論後,打算把訓練廳改為作訓廳,負責作戰和訓練,向上對接參謀部和邊防部。

  朱由檢覺得這樣護軍司的權力就太大了,在侵奪武將的統兵作戰權力,所以把作訓廳獨立出來,單獨設立了參謀司。以參謀長為主官,受統兵武將領導,下設作戰、訓練、通信、偵察等機構。

  職官廳則仍舊由護軍管轄,負責低級軍官和軍士選拔,對接的是兵部。

  後勤廳對接後勤部,裝備廳則因為軍械採購和保養被劃歸後勤部,被降級為軍械處,成為後勤廳下屬機構。

  對於這點,朱由檢明確道:

  「後勤部設財務司、軍需司、軍械司、營造司、運輸司、衛生司等機構。」

  「軍械採購保養,歸後勤部負責。」

  「裝備部負責軍械研發和生產,不設地方裝備機構。」

  「裝備部成立大明裝備集團,在地方設立公司和工坊,負責裝備生產。」

  「軍械研究院改為裝備研究院,負責裝備研發。」

  「裝備部設立裝備計劃司、通用裝備司、兵種裝備司等機構,負責裝備規劃和標準制定。」

  這是他汲取後世的教訓,所設置的機構。

  後世總裝備部成立後,地方和軍中裝備部隨之成立。但是它們沒有裝備研發和裝備生產能力,負責的僅僅是裝備保障。裝備保障需要的各種物資,又和後勤部職責分不開。

  所以有些地方就把裝備部和後勤部合併,稱為聯勤部。直到軍改之後,正式合併為保障部。

  有鑑於此,朱由檢在之前設立後勤部時,就把軍械採購和保養劃歸了後勤部。

  如今更明確地方和軍中不設裝備部,只在後勤機構下面,設立軍械機構。


  兵部左侍郎閔夢得,被任命為後勤部長,加從二品樞密同僉銜。

  裝備部的部長,毫無疑問由原本的專督軍械侍郎畢懋康轉任。

  朱由檢給畢懋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按「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要求,組織已經定型服役的重型火銃和輕型火銃生產,研製改變打火機構的簧輪火銃和燧發火銃。

  同時要對硝化纖維、硝酸汞、硝化甘油等硝化物進行預研,摸索新的火藥和火帽、底火等擊發裝置。

  最終探索的目標,是他畫出的金屬定裝彈:

  以撞針擊發底火,點燃彈殼內的火藥,推動彈頭髮射。

  可以說,這才是朱由檢的最終目的,研製金屬定裝彈,提高發射速度。(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