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大凌河城堡
孫承宗是最早收到五院改制消息的地方督撫之一。
作為外出督師的大學士,朝堂上發生什麼大事,他都會知道一二。
更別說五院改制的原因,和遼東局勢息息相關。
樞密院設立之後,袁可立很快向孫承宗寫了一封文書,告知樞密院成立這件事。甚至在保密文書中,提及楊嗣昌正在規劃中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方案。
孫承宗很快想明白,皇帝設立樞密院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指揮遼東戰事。
臂板通信系統的設立,也能讓朝廷的命令,更快傳到前線:
「難怪陛下讓兵部右侍郎秦士文兼任長城總督,將來以兵部尚書銜接任的朱燮元,也允許回部管事。」
「有了臂板通信,樞密院能直接管轄長城一帶!」
對袁可立在信中提到的臂板通信非常關注,孫承宗很快認識到: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樞密院成立之後,絕對不是空架子,至少長城一帶的防禦,會被樞密院接管。
甚至,若是臂板通信系統可靠,距離京城不過六百里的山海關,都可能被樞密院直管。
自己這個遼東督師,以後有可能只管山海關外。
此時的孫承宗,還想到皇帝對遼東一帶的安排,認識到皇帝之前任命王之臣擔任長城護軍使,就是在綢繆這件事。
這個前任遼東督師、如今駐紮在永平府的長城護軍使,隨時有可能接管山海關防禦。
自己也有可能被調回朝廷,擔任大學士或樞密大臣。
「若是這樣,我還如何成為紫閣功臣?」
口中喃喃自語,孫承宗詢問自己。
雖然在皇帝面前,他曾說過自己來遼東只是穩定形勢,請皇帝以後派驍雄膽智之將接替自己。
但是他的內心,卻不願意放棄成為紫閣功臣的機會——
皇帝的一系列動作,不但給了紫閣功臣身後名,還給了神位、爵位、封地。
任何一個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的人,在面對這種立功的機會時,都不會隨意放棄。
如今孫承宗就不想回到朝中,更願意在遼東博取紫閣功臣。
所以他必須有所動作,顯示自己不僅能幫助皇帝穩定遼東,還有能力打敗建虜。
這讓他拿起了一份早已寫好的策略,打算呈送朝廷: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哪裡比得上遼東主力出擊?」
「當今形勢,莫如重修大凌河城,收復義州衛、廣寧衛,在寧錦防線前面再建一條防線,堵死建虜繞道草原之路。」
「這樣朝廷就不用擔心建虜從義州那邊繞道草原,威脅薊遼一帶的長城。」
「陛下也必然龍顏大悅,繼續讓我留任!」
(廣寧中左所的治所是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市。建虜數次入關劫掠都是走大凌河谷一帶,從義州進入草原,繞過寧錦防線)
從袁可立的書信中,孫承宗敏銳察覺到,皇帝對建虜繞道草原、進攻薊遼長城的擔心。
甚至就連他自己也擔心過這件事,數次提醒朝廷防備。
按照他的觀點,就是在大凌河築城,順著河谷北上義州、廣寧,堵死這個缺口。
這樣建虜對薊遼長城的威脅,就會迎刃而解——
除非他們不走這條路,從北邊更遠的地方繞道草原。那樣後勤的壓力,就會拖死建虜。
歷史上,孫承宗在己巳之變後擔任遼東督師時,面對建虜繞道草原破入中原的威脅,就選擇重修大凌河城,在這一帶重建防禦。
現在,面對皇帝擔心的建虜繞道草原威脅,他同樣選擇了這個辦法,準備在明年出兵,把大凌河城重修起來。
但他沒想到的是,除了他之外,還有人提議在大凌河一帶修築城堡,築城抵禦建虜。
而且這個人的奏疏,先於他之前就送到了御前。
朱由檢看著眼前的奏疏,神色莫名地道:
「這份奏疏,真是鄭卿所寫嗎?」
「是誰執筆寫就,又是誰提出的方略?」
盯著眼前的鄭芝虎,朱由檢很難相信,這份方略清晰、用詞老道的奏疏,會是鄭芝虎這個以前的海盜所寫。
所以他直接詢問,寫奏疏的是誰,懷著什麼目的?
鄭芝虎撓了撓頭,感覺上了惡當,只能老老實實說道:
「這奏疏確實不是臣寫的,是原任兵部尚書霍維華所寫。」
「他在看了熱蘭遮堡之後,說是這種堡壘,特別適合千百名士兵防禦。」
「所以請求去大凌河築堡,在遼東建立功勳。」
「他怕陛下不答應,所以就讓臣說是自己寫的,以海軍陸戰隊名義去築堡。」
作為前任兵部尚書,霍維華對遼東的局勢,還是非常了解的。
甚至他對袁崇煥十分佩服,仔細研究過寧遠、寧錦之戰。知道面對建虜,最適合的戰法就是堅守城池防禦。
所以在逼降熱蘭遮堡的荷蘭人,又知道皇帝特意派人考察熱蘭遮城後。霍維華同樣來了興趣,去熱蘭遮城看了一下,詢問那些投降的荷蘭士兵應該如何防禦。
這一問頓時覺得了不得,他發現按照荷蘭人的防禦辦法,自己若真正進攻熱蘭遮堡的話,麾下的兩千士兵不一定能取得勝利。
這個荷蘭人修築的小城堡,非常適合數百上千人駐紮,作為堡壘防禦。
所以他心中頓時起了心思,打算從東寧府挑選一千精兵,前往遼東築堡——
如果成功,他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海外罪臣,而是能和建虜打仗的將帥。
相比以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這才有了這封奏疏,提議用海軍艦船運輸,海軍陸戰隊登陸,在大凌河南岸修築堡壘防禦。
將這些前因後果了解明白,朱由檢愈發認識到:霍維華是個人材。
此人不但是魏忠賢曾經的謀主、在朝堂爭鬥上經驗豐富,而且在軍政事務上,同樣非常有才幹。
東寧移民能迅速安定,此人和徐大化功勞最大。
修築大凌河堡,更是非常有遠見。
鑑於他提出的策略,和孫承宗的修築大凌河城不謀而合,朱由檢召集袁可立、楊嗣昌等樞密大臣,商討這兩個方案。
面對孫承宗和霍維華提出的兩個相近的方案,袁可立從感情上,更傾向關係親近的孫承宗。
但是孫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風險卻有點大。
孫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萬三千多人防守。城中為這些士兵服務的,大約還需要兩萬人。
這麼多人一旦被建虜圍困,後方就不得不救援——
遼東十三萬兵馬,不可能輕易損失十分之一。
霍維華的大凌河堡方案則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御。
即使這一千人在建虜圍困下全部損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麼事。
甚至霍維華若是守不住,還能放棄城堡逃出去——
皇帝去年就廢除了「主將不固守」,允許關外的城寨,根據情況決定是防禦還是放棄。
霍維華提議修築的大凌河堡,就在大凌河邊上。如果他面對建虜的圍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師,能在他放棄城堡時接應他逃出去。
可以說,他的大凌河堡方案,是進可攻退可守,遠比孫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完善。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時陷入為難。不知是支持老朋友,還是讓皇帝起復霍維華這個閹黨餘孽。
楊嗣昌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他一心想的是實現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
「陛下,若是按孫督師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大凌河城三萬軍民在被建虜圍困時,朝廷必須像在錦州被困時那樣,派遣兵馬救援。」
「這樣很容易像寧遠、寧錦之戰一樣,演變成遼東和建虜的大戰。」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為遼東兵馬安排的任務是防禦。對於這樣的大戰,應該竭力避免。」
從自己謀劃的四正六隅方案出發,認為應該否決孫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
有反對就有支持,和孫承宗同屬東林黨的李邦華,便說道:
「孫督師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雖是進攻,其實目的卻主要是防禦,堵住建虜從大凌河谷繞道草原的路線。」
「陛下設立長城督師,便是擔心建虜繞道草原,侵擾薊遼、宣大一帶的長城防線。」
「若是重修大凌河城成功,便不用擔心這些了。」
「臣以為大凌河城該修,修成錦州那樣的城池。」
皇帝對長城防禦的擔心,這是樞密大臣們全都知道的。要不然也不會安排秦士文兼任長城總督,並且把打了勝仗的朱燮元調到長城一帶。
李邦華的觀點提出後,秦士文、畢懋康等人紛紛支持。認為應該支持孫承宗重修大凌河城,建立大凌河防線。
楊嗣昌同意他們前面的說法,但是對重修大凌河城,卻是堅決反對。
一是他不想因為重修大凌河城破壞四正六隅方案,二是他認為大凌河城在寧遠、寧錦之戰後兩次遭到建虜毀壞,重修和重建的難度差不多,不如另外尋找地方新建。
霍維華的大凌河堡方案就非常可行,修一個千人駐守的城池,更加現實一些。朝廷不用擔心因此引發大戰,即使築堡失敗,也對朝廷無損。
兩方人激烈爭論,李邦華、畢懋康等東林黨人,堅決反對霍維華的方案。他們反對啟用霍維華這個閹黨,更認為一個千人駐守的大凌河堡,無法影響大局。
建虜走大凌河谷繞道草原的時候,根本不會顧忌這一千人馬。大凌河堡放在那,只有監視意義。
爭論非常激烈,朱由檢卻看出李邦華等人底氣不足,因為一千人的城堡,怎麼可能被完全無視呢?要不然大明邊疆,為何設立那麼多守御千戶所?
就是監視的作用,也能讓朝廷及時知道,建虜什麼時候繞道草原過來。
所以他的心中,慢慢做出決定,詢問一直不發言的袁可立道:
「袁卿以為,是該修建大凌河城,還是大凌河堡?」
袁可立斟酌良久,最終選擇支持楊嗣昌的四正六隅方案,說道:
「臣贊同楊副總長所言,修築大凌河堡。」
「重修大凌河城風險太大,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個遼東兵馬牽涉進去,再打一場大戰。」
「與其如此,不如修建個一千人的小堡,在大凌河谷立足,逐漸增加堡壘。」
「如今有臂板通信,十里之內的城堡,能快速傳遞消息。這些堡壘聯動起來發揮的作用,不見得弱於大城。」
「臣以為在大凌河每十里修築一個堡壘,遠勝於重修大凌河城。」
「孫督師打算用於重修大凌河城的一萬三千兵馬,可以修建十三個堡壘。」
十三個堡壘和一個城池,哪個更能守住大凌河谷,在場的人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知道答案。
所以在袁可立出言之後,李邦華、畢懋康等人紛紛偃旗息鼓,不再支持孫承宗的大凌河城方案。
但是對現在大凌河堡方案,他們同樣也不支持,認為霍維華這樣的閹黨餘孽絕對不能起復,應該另派他人主持堡壘修建。
朱由檢見此問道:
「眾卿誰願前往東寧,考察熱蘭遮堡?」
「霍卿有把握守住一千人的小堡,是受這種棱堡啟發。」
「主持築堡的將領,必須熟悉棱堡修建。」
這個說法,群臣並不認同,李邦華道:
「陛下,大明修築的城堡何其之多,何必學習外人的棱堡呢?」
「臣以為讓遼東督師派兵,便能修築一千人的小堡。」
認為不用學什麼棱堡,用傳統的堡壘就行了。
朱由檢知道棱堡的防禦能力,但是在沒有實例的情況下,卻無法說服群臣。
最終在袁可立等人的建議下,下令道:
「讓孫督師從遼東挑選一千人,去大凌河修築堡壘。」
「記住,要提前告訴將士,這一千人就是敢死隊——」
「他們若是遇到建虜,別指望遼東兵馬救援。」
「最多由海軍通過大凌河航道,給他們輸送補給。」
又說道:
「霍維華的一千人,同樣允許在大凌河一帶築堡。」
「和遼東修建的堡壘形成掎角之勢,協同抵禦建虜。」
「他若能夠建好,以後就轉入遼東軍中任職。」
「建不好的話,就仍舊流放海外。」
讓這兩方人馬,一同修建堡壘。
到時候哪個建得更好、哪個防禦力更強,遇到戰事時自然能夠知道。(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