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封貢使者
第22章 封貢使者
「陛下,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改變他的想法,恐怕很不容易。」
對皇帝的判斷完全信服,郭允厚也認為林丹汗未死,而是在謀劃著名西遷。
想到他以前屢次犯邊的事跡,郭允厚對大明朝的邊事,著實憂心不已。
朱由檢如何不知林丹汗桀驁,甚至還知道有些人把歷史上的林丹汗和崇禎皇帝並列,認為這兩個末代君主都是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代表。想讓林丹汗聽話,困難程度極高。
不過再難的事,也要嘗試嘗試。別看林丹汗在面對後金時一敗再敗,但是打其他蒙古部落卻是連戰連捷。
歷史上林丹汗西遷之後,很快就橫掃右翼諸部,甚至進犯大同等地,把整個漠南草原和大明北疆完全攪亂。只是擋不住後金追擊,最後亡命青海。
從實際作用來看,林丹汗完全可以說是後金收服漠南草原的一把刀,起到了為王前驅的作用。
知道這一點的朱由檢,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林丹汗西遷,甚至聯合右翼諸部一起出兵也在所不惜。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𝖘𝖙𝖔9.𝖈𝖔𝖒
只是,看著滿朝文武,朱由檢悲哀地發現,朝中竟然沒有一個能擔任統帥的人才,沒有人能出塞作戰。
這讓他對閹黨更加憤恨,更急切地想要剷除閹黨。
『不能急,不能急,不能犯歷史上的錯誤!』
一再告誡自己,朱由檢平復心情,說道:
「先通知順義王等部落,一定要防備虎墩兔西遷。」
「再派人告訴虎墩兔,他西遷的圖謀已經被我們看穿了,右翼諸部也有了防備,讓他繼續留在原地。」
「告訴他,他想侵占右翼諸部獲取大明封貢的圖謀絕不可能。」
「如果繼續幫助大明對付後金,再把所謂的玉璽獻上來,大明可以按俺答汗舊例封他為王,簽訂規矩條約。」
此言一出,群臣一片譁然。俺答汗受封順義王是他在嘉靖年間屢次犯邊,大明認可他的實力。虎墩兔算什麼東西,竟然要同樣封王。
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幾乎群起反對。
朱由檢更覺頭痛,這些人連虎墩兔是誰都不知道,就知道攪亂事情。靠這些人治國,大明怎能不亡?
任憑他們吵鬧,在群臣聲音低落下去後,朱由檢這才冷冷問道:
「既然都不同意,那就說一說如今的右翼諸部,誰能擋住虎墩兔?」
「誰願領兵出塞,阻止虎墩兔西遷?」
群臣無一出言,朱由檢繼續問道:
「所謂的前元玉璽我們大明看不上,插漢得到的過程也莫名其妙、難辨真假。」
「但是如果這枚玉璽被後金得到,會是什麼後果?」
「你們誰有能力,從虎墩兔那裡拿到它?」
想到後金拿這枚玉璽稱帝的事情,朱由檢就氣不打一處來。元朝逃亡草原後,玉璽已經遺失二百多年了,林丹汗的爺爺布延汗莫名其妙地拿出一枚玉璽,說它是前元傳國玉璽。
結果可想而知,草原上沒有多少人認可,這枚玉璽在他們手裡的作用並不大。
但是後來林丹汗敗亡、玉璽被後金繳獲後,卻成了黃台吉改國號「大金」為「大清」、登極稱帝的理由。
這對朱由檢來說,絕對是無法接受的事情。他可不想後金憑藉這枚玉璽獲得前元法統,收服草原各部。
群臣這下說不出話來了,關乎帝統的事情,無論再重視都不為過。區區一個王號,又算得了什麼?
群臣雖不知皇帝從哪裡得知虎墩兔有玉璽的事情,但是這種事既然從皇帝口中說出來,他們只能接受。
更何況,俺答汗受封順義王后,大明邊關平靜了將近六十年。如果拿一個王號換取虎墩兔留在插漢抵擋後金,似乎也很划算。
就這樣,虎墩兔封貢的事情,在朱由檢的要求下,強行定了下來。
因為時間緊急,朱由檢讓群臣立刻商議,確定前往草原主持封貢的人選。
群臣目視禮部官員,禮部尚書來宗道一言不發,不願去草原受苦。侍郎孟紹虞、王祚遠同樣低頭不語,也不願接這個苦差事。還有好多人覺得這件事莫名其妙,說不定虎墩兔真的死了,封貢會成笑話。
眼看朱由檢已經皺起眉頭,終於有人為君分憂。孔子第六十三代孫、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榜眼、左春坊左諭德孔貞運挺身而出,主動請纓道:
「陛下,臣願前往插漢,向虎墩兔宣旨。」
朱由檢大是感動,對這個勇擔重任的孔貞運好感大增,立刻道:
「你的官職主持封貢還差了點,會讓虎墩兔覺得我們大明不夠重視。」
「傳旨,加孔貞運禮部侍郎銜,擢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這就不需要廷推了,孔貞運從左諭德升為侍讀學士是正常升遷,加禮部侍郎銜是為了大明體面。這種虛職冊封,朝堂上的人無法反對。反而覺得孔貞運攬過這個苦差事,自己逃過一劫。
不過,只有一個人還不行,朱由檢還有些事情要安排人去辦。
看著朝堂中的貴族,想到恭順侯祖上是蒙古人,派他去草原上或許能有點作用,任命道:
「恭順侯吳汝胤,作為副使隨行。」
「務必讓虎墩兔接受冊封,作為大明屏障。」
吳汝胤領旨聽命,心中卻暗暗叫苦。他可不覺得草原上的虎墩兔,和自己有什麼香火情。
只是皇帝已經下令,他不想去也得去。作為依附皇帝的勛貴,他可不像文官,有資格討價還價。
時間緊急,朱由檢任命了正使、副使後,立即讓內閣大學士擬旨,形成正式旨意。看著旨意上的「虎墩兔憨」等字,不由一陣皺眉。
虎墩兔這個讀音關乎宗教,不能隨意翻譯。朱由檢按後世的稱呼,直接下命令道:
「以後稱虎墩兔憨為呼圖克圖汗,凌丹憨為林丹汗,插漢為察罕。」
「所有正式文書,一律以此稱呼。」
把這幾個字親筆寫了出來,免得其他人亂寫,造成稱呼混亂。
群臣對這點倒是沒有爭論,畢竟要用人家抵擋後金,起個好名字也是應有之事。他們繼續爭論的,是林丹汗如果真的死了,應該如何應對。
對這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朱由檢懶得浪費心力,只是靜聽著大臣們的爭論,看他們有什麼辦法。
《明史》:代至發為首輔者,孔貞運。代貞運者,劉宇亮。
貞運,句容人,至聖(六)十三代孫也。
萬曆四十七年以殿試第二人授編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