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火炮和軌道馬車
前裝滑膛燧發火銃發展到自流引藥這一步,在朱由檢看來已經達到巔峰。
有前裝這個動作限制,這一類火器的射速最快也就能達到六七發每分鐘。
想要進一步提高,只能改為後裝火銃。
這也是朱由檢把自流引藥燧發火銃確定為第二代火銃後,下一代研發目標就定為後裝火銃的原因。
甚至在他看來,普通的後裝火銃還不夠,要把滑膛銃管改為線膛銃管,進一步提高威力——
這也是後裝最大的優勢,可以更方便地裝填各種彈藥,而非局限於米尼彈。
尤其是現在的大明,在他的指點下開發出箭形彈和錐形彈。使用米尼彈的前裝線膛火銃相比滑膛火銃優勢並不大,朱由檢已經打算跳過這一步,直接發展後裝火銃。
本章節來源於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
第一種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後裝火銃是什麼呢?
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萊賽針發槍。
它的旋轉後拉槍機,直接啟發了一系列後裝槍械,直到後世仍廣泛採用。
朱由檢為了啟發呂祥等人繪製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草圖,就是基於它發展出來的,而且更加完善,沒有了漏氣等一系列問題。
同時製造難度也較高,遠勝此時的前裝火銃。
再加上現在沒有自動膛線機,拉制膛線非常困難。朱由檢對它的定位是補充火器,等待發展成熟。
同時,他更期待的是雷汞出現,擺脫燧發打火這種不靠譜的擊發方式。
無奈他只記得雷汞是硝酸汞和什麼東西反應而成,卻不清楚具體是什麼東西。現在裝備院也只製造出硝酸汞,沒有摸索出雷汞來。
負責此事的官員和工匠正在努力用各種東西試驗,以求製造出雷汞,像薄珏一樣被封爵。
比他們更急著期望雷汞出現的,其實是呂祥。
在皇帝提出紙殼定裝彈、以及用擊針擊發雷汞、擺脫燧發點火後,呂祥頓時明白,他設計的後裝火銃想要裝備,還要等雷汞發明出來。
再想到自己設計的迫擊炮、箭式榴霰彈引信,也都需要雷汞才能更好地擊發,他就更期待雷汞能夠發明出來了。
呂祥在心裏面已經決定,要對火藥研究所提供更多的支持,讓他們早日研究出雷汞。
——
在觀看了呂祥研製的後裝火銃後,朱由檢又看到了呂祥在自己指點下,基於虎蹲炮研製的迫擊炮。
因為之前他畫出的草圖,這種迫擊炮已經在身管、兩腳架之外,有了座板為依託。而且腳架也有了改進,更便於調節射界。
炮彈尾部有四片環狀尾翼,可以固定絲綢藥包。通過調整藥包多少,改變威力和射程。
不過因為沒有底火,炮彈在裝入炮管後,還需要點火擊發。射速相比後世的迫擊炮自然比較慢,而且木製引信可能不會爆。
所以呂祥製造的箭式榴霰彈,自然不能在此時大量裝備。因為它的製造成本太高,每一次啞火都是損失巨大,就算是大明也無法承受。
現在的迫擊炮主要用的是霰彈,打擊近距離的敵人。
還有就是鑄鐵彈體榴彈,像手榴彈一樣使用預製破片彈體。即使啞火損失也不太大,大明能夠承擔住。
朱由檢對於這種火炮很是滿意,下令把60、80毫米的輕型迫擊炮裝備於支援保障中隊,戰時加強給步兵中隊,提高作戰能力。
更大口徑的迫擊炮則裝備在大隊等級別,摸索使用方式。
他對迫擊炮的要求,就是進一步降低重量,滿足近距離所需。
更遠距離的火炮,則是呂祥製造的後裝炮,它是基於佛郎機炮而來,被朱由檢命名為呂氏炮。
不過軍中試用後,更多地按照此時的習慣,稱之為呂公炮。對製造出這種火炮的呂祥,親切地尊稱為呂公。
朱由檢得知這個情況後,同樣把呂氏炮改稱為呂公炮。讓呂祥的地位,又進一步提高。
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呂祥和裝備院的工匠經過一年完善後,徹底定型的呂公炮,有30、50、75、100、125五種口徑。
朱由檢看著最小的30毫米口徑火炮,皺眉道:
「這么小的口徑,好用嗎?」
「它在戰場上的作用是什麼?」
呂祥對此回道:
「軍中佛郎機炮多有25到28毫米口徑,他們需要這種小炮代替原有的佛郎機炮。」
「而且相比二三十毫米的城牆火銃來說,小炮更重容易製造,威力也不遜色。」
「使用的兩腳架或三腳架也和城牆火銃相同,完全能替代城牆火銃。」
細數這種火炮的優點,建議用它取代城牆火銃。
相比銃管細長、製造難度較高的城牆火銃來說,後裝呂公炮的口徑更大、裝藥更多、能發射更多的霰彈,近距離威力極為出色。
而且在使用旋轉閉鎖後,它的漏氣現象減輕了很多,遠距離威力同樣很大,加長倍徑後在射程上不遜於城牆火銃。
朱由檢了解到這種情況後,也明白了為何大明守衛長城和城牆的士兵喜歡使用佛郎機銃,它在很多方面,確實比重量大、射速低的城牆火銃更出色。
再想到城牆火銃在歷史上也沒有存在很長時間,他下令道:
「城牆火銃和狙擊火銃合併,作為重型狙擊銃研製。」
「朕之前提到的後裝線膛火銃,就可以研製20毫米的。」
「同時也要摸索一下,把使用木托的箭形彈,用於線膛火銃。」
允許這種小口徑呂公炮裝備,代替曇花一現的城牆火銃。
呂祥聞言大喜,又請求用這種火炮,代替原有的小號佛郎機炮:
「嘉靖、萬曆年間製造的佛郎機炮,多是用銅製造。」
「臣以為可以用這種鐵炮,回收佛郎機銅炮。」
這是他受皇帝回收銅錢、銅器鑄炮的啟發,想出來的辦法。
大明各地裝備的銅佛朗機著實不少,如果都用鐵炮取代,能回收很多銅料。
朱由檢見呂祥連財政因素都考慮到了,對他更加滿意。又囑咐他一定要嚴把質量,讓換炮的士兵滿意。
其實不用他說,呂祥對這點就抓得很緊。再加上新式火炮使用的子銃、藥包都定量,胡亂裝填的炸膛風險降低了很多,軍中很歡迎這種新炮,搶著請求裝備。
若非如此,呂祥也不會應他們所請,製造30毫米火炮。
30毫米往上,就是50毫米,到了這一級別,就不能只用兩腳架、三腳架固定了。
呂祥按照皇帝的提示,製造了開腳炮架和車輪,可以用馬拖曳。
朱由檢看著演示更加滿意,認為這種火炮適合野戰。
因為定性為野戰炮的關係,呂公炮現在的最大口徑就是125毫米。再往上子銃的重量很大,士兵搬運和裝填都很困難。
而且加上炮架後總體重量也太大,很難用馬匹拖曳。
朱由檢對此皺了皺眉,讓裝備院和太僕寺合作,培育專門的挽馬、摸索拖曳方式。同時更期望出使泰西的孫元化等人把橡膠樹帶回來,製作橡膠輪胎。
然後是紅衣大炮和艦炮,朱由檢對此所知不多,只是讓工匠仿製,儘量提高威力、降低鑄炮成本。
他對這種火炮的主要改進,也是在運載方式上,就是之前在觀看棱堡攻防戰時,提出的軌道炮車。
在裝備院和太僕寺等衙門一起研究了半年多後,逐漸確定了軌道的可用性。
不過在城牆上使用的火炮軌道上,他們沒按皇帝說的用鐵軌,而是用木製軌道。只是在一些容易損壞的地方,才包裹上鐵皮。
朱由檢對這種降低成本的方式很是讚賞,又有些擔心地道:
「這種軌道能用嗎?」
「能否承載紅衣大炮?」
太僕寺卿陳奇瑜道:
「能用,而且好用得很。」
「現在把紅衣大炮在城牆上移動,已經容易多了。」
「而且還能用馬車運載士兵,太僕寺打算在京城修建一條軌道。」
這個表現的好機會,陳奇瑜算是抓住了。他在得知皇帝要視察火器研究進展後,就把和裝備院聯合研製的火炮軌道,同樣在這展示。
朱由檢聽到果然來了興趣,讓陳奇瑜演示。
陳奇瑜當場命人鋪設了一小段軌道,演示紅衣大炮在上面的移動。
而且還用馬拉車,讓士兵坐上去運載。使用敞開的平板車,能左右各坐一人。
朱由檢對此贊了幾聲,說道:
「可以在京西修建一段軌道,方便京城和諸王府、大學城的往來。」
「昔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首先定的就是車同軌。這種軌道的間距,確定下來沒有?」
陳奇瑜對此回道:
「城牆上道路狹窄,而且火炮的寬度也不大。」
「臣和工部的諸公認為,600毫米或800毫米都可以。」
「1000毫米勉強也行,但是鋪設雙軌和轉彎就不太方便了。」
這三種軌距,都是朱由檢讓試驗的,他聽到後問道:
「你們的意見是什麼?」
「選擇哪種軌距?」
陳奇瑜猶豫了一下,回道:
「臣等以為,可選擇800毫米軌距,使用一匹馬拉車。」
「再定一種寬軌,用兩匹馬拉車。」
把皇帝讓他們選的一種,確定為了兩種。
朱由檢饒有興趣地道:
「800毫米可以,能用作火炮、礦山軌道。」
「寬軌你們打算選擇多少,用兩匹馬拉車運什麼?」
他對此是沒有什麼意外,因為後世除了1435毫米標準軌距外,762毫米等軌距同樣廣泛使用。
800毫米軌距,就是和762毫米接近的一種,他認為可以接受。
這種軌距在他看來已經能承載兩米多寬的車輛,滿足此時所需。所以他之前並沒有提出更寬軌距,而是打算等窄軌成熟以後再發展。
沒想到太僕寺的心很大,現在就想用寬軌。
陳奇瑜向皇帝道:
「800毫米窄軌最多能承載兩米多的車箱,更寬會不穩當。」
「這種車輛中間設一個過道,左右兩邊各坐兩人都要擠。」
「而且車輛還不能太大,否則一匹馬拉不起來。」
「臣等合計之後,認為兩匹馬拉車更適合,軌距也要更寬。」
這是大明眾多的人口數量決定的,陳奇瑜等人一開始就看不上窄軌,認為寬軌更合適。
朱由檢想了想後世的公交車,寬度大多在兩米五到三米,兩米出頭確實有點窄。
所以他就問道:
「800毫米軌距不能承載兩米五的車廂嗎?」
「1000毫米軌距行不行?」
陳奇瑜對此回道:
「1000毫米也不行,除非換用陛下說的工字型鐵軌。」
「但那樣成本就高了,不如再加寬點,使用更寬的軌距。」
「臣等造出的車廂,寬3600毫米,過道寬750毫米,每個座位寬475毫米,左右各三個座位,能並排坐六人。」
「而且還能用雙層車廂,上面也能坐人。」
命人把雙層車廂拉出,呈給皇帝觀看。
朱由檢見他們連雙層車廂都造出來了,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他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連雙層客車都搞出來了。
不過想想京城這么小的地方,人口就接近百萬。他對陳奇瑜等人的選擇也能理解,因為需求在這裡。
這麼昂貴的鐵軌,還要用兩匹馬拉,不使用雙層車廂多拉些客人,何時能收回成本?
所以他頷首道:
「這種車廂的軌距是多少?」
「最大能承載多寬?」
陳奇瑜見皇帝認可這個,當即高興地道:
「陛下提出的工字軌非常穩定,只需要1400毫米就能承載這麼寬的車廂。」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臣等以為可用1600毫米規矩,正好是800毫米的兩倍,兩種軌距並用。」
「車廂的最大寬度可以定為四米,是800毫米能承載的近兩倍。」
「陛下出行之時,可以用更寬的車廂,乘坐更加舒適。」
這個馬屁,拍得朱由檢很舒服。
他是想把鐵路限界定得寬一點的,以便後世運輸火箭之類的大件物資,所以他貌似欣喜地道:
「這種軌距的鐵路限界,就和公路車道寬度一樣,確定為四米。」
「從軌道中間開始數,左右各兩米不得有阻攔物體。」
「兩條複線之間,也要隔開安全距離,防止車廂碰撞。」
讓陳奇瑜等人,根據這個數字,確定1600毫米軌距的鐵路限界等標準。公路車道寬度標準,也要和它統一。
至於800毫米軌距的鐵路限界,被朱由檢定為最大2.8米。方便將來由木軌換為鐵軌後,承載更寬的車廂——
至少要能左右各放兩個座位,運載更多客人。
(762毫米軌距機車車輛上部限界,最寬2800毫米。
書中800毫米軌距的規格和它大體相當,只是採用整數更方便計算。
762毫米軌距的鐵路以前很常見,河南修了一千多千米,東寧島上運載甘蔗、蔗糖的五分車修了大約三千千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