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章

  這小伙子,李清歌,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她的存在仿佛如同神仙下凡,為凡塵帶來一抹不凡的色彩。皇上李世民心裡頭那個好奇啊,他反覆琢磨著李清歌到底打哪兒來的,怎麼就這麼滿腹經綸,似乎對世間萬物都了如指掌,甚至連未來都能預測,真是讓人難以置信。李世民一邊思索,一邊仔細打量著李清歌,他的眼神中多了幾分探究的光芒,仿佛想要透過她的外表,探尋她內心深處的秘密。

  其實,李世民的心裡已經暗暗打定了主意,他要借著李清歌這股子神秘莫測的勁兒,一舉征服突厥,平定天下,讓大唐的威名響徹四方。

  再看那遙遠的突厥,頡利可汗正像一頭肆虐的野獸,對牧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壓根不管牧民們的死活,只關心自己的權力和財富。牧民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他們的生活仿佛被一片黑暗所籠罩。然而,頡利的心思卻全放在那些小部落上,對牧民的困境視而不見,反而變本加厲地剝削他們,仿佛他們的痛苦和哀嚎只是他權力遊戲中的一枚棋子。

  大唐這邊呢,一個兵一個將都沒動,也沒派使者去交涉,但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已經開始動搖了。他們心裡頭琢磨著要歸順大唐,尋求庇護和安寧。頡利這傢伙卻還一點危機感都沒有,繼續收著苛捐雜稅,仿佛他的權力是永恆的,他的統治是堅不可摧的。

  然而,報應不爽啊。部落們的反抗情緒越來越強烈了,他們開始聯合起來,尋找擺脫突厥統治的道路。雖然夷男也怕突厥的兵強馬壯,但他還是聯合了幾個小部落,私下裡向李世民遞了消息,尋求大唐的庇護和幫助。

  使者一到大唐的皇宮,李世民便展現出了大唐天子的風範。他對夷男是既熱情又客氣,像對待貴賓一樣招待著他。夷男被這份誠意感動了,他實話實說:「我這次來,不光是進貢那麼簡單,更是希望陛下能忘掉以前的恩怨,咱們一起開創個新局面。我願意稱臣納貢,只求大唐能庇護我們,幫我們擺脫頡利的欺壓。」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李世民一聽這話,非但沒瞧不起他,反而高興他能主動歸順。他說:「來了就是客,看到你的誠意,我自然不會辜負你。」說完,他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仿佛在做著一個重要的決定。

  「傳我的旨意,封夷男為真珠呲伽可汗,從此以後,大唐昌盛了,也必定保護你們的安全。」李世民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他的每一個字都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和決心。

  夷男本來還擔心李世民不會答應呢,沒想到他這麼爽快地就答應了,還給了封賞。他真是又驚又喜,覺得這一求和不僅得到了大唐的庇護,還擺脫了突厥的威脅,真是雙喜臨門啊。他感激涕零地拜謝退下,心裡頭那個激動啊,覺得大唐的恩情比海還深。

  李清歌在旁邊靜靜地聽著這一切,她一句話也沒說,但心裡頭卻在琢磨著李世民的每一個決定和舉動。她暗暗讚嘆道:「李世民這傢伙,果然是唐朝的英明君主。這胸懷寬廣的真是古今少見。以前這部落還靠著突厥跟大唐叫板呢,現在卻主動低頭稱臣了。說到底還是為了求援。李世民能不計前嫌大度接納他們真是讓人佩服。」


  然而,她的心中也有一絲憂慮。她心想:「可我覺得吧這和親的辦法雖然顯得皇上大度但拿公主去當人質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家國之間骨肉親情哪能說扔就扔啊?公主也是人也有感情和夢想啊。」

  李世民仿佛聽到了李清歌的心聲似的,不過他以為自己聽錯了。畢竟跟李清歌一起處理政務這麼久,他習慣了她的直言不諱。突然聽到讚美的話,他還有點不適應呢。

  「好,好!」李世民忍不住笑了出來,連聲稱讚。他的笑容中充滿了滿意和欣慰,仿佛看到了大唐未來的輝煌和昌盛。

  夷男和李清歌都愣住了,不知道他為啥突然笑成這樣。他們面面相覷,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

  ……

  李世民意識到自己失態了,趕緊正色道:「你們為社稷立了大功,大唐說話算話。既然答應了庇護你們就一定會做到。」這話一出擲地有聲,緩解了剛才的尷尬氣氛。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決心,仿佛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承諾和誓言。

  夷男感激涕零地再次拜謝退下,他心中充滿了對大唐的感激和敬仰。回去之後,他就琢磨著怎麼報答大唐的恩情。於是,他派了自己的兒子帶著重禮來朝見李世民,表達他們的忠誠和感激之情。

  李世民一看這架勢,心裡頭樂開了花。他乾脆就把自己的公主許配給了夷男的兒子,兩家結成了親家。這一舉動不僅彰顯了大唐的寬容和包容,也為草原和大唐之間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

  然而,李清歌看著這一幕,雖然知道這是歷史必然,但心裡還是不是滋味。她暗暗嘆息道:「李世民啊李世民,我剛夸完你大氣,你這和親的決定又讓我心裡不是滋味了。骨肉分離的痛楚,怎麼能輕易承受呢?只希望公主在草原上能過得好吧。」

  想到這裡,李清歌不禁嘆了口氣,滿臉的心疼和憂慮。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公主的同情和祝福,仿佛在用自己的心靈為她祈禱和祝福。

  其實吧,李清歌是個現代人,她的靈魂里深植著對平等與自由的嚮往,骨子裡頭特別瞧不起那種通過嫁女兒來換取和平的老套做法。在她看來,婚姻應當是愛情的結晶,而非政治的籌碼。所以,當她目睹唐太宗以公主的婚姻作為外交手段時,心裡頭那是相當不舒服,仿佛有一塊石頭壓著,讓她喘不過氣來。

  「……」

  唐太宗呢,作為一位正直的唐朝大臣,心裡頭有點納悶:「我嫁個女兒出去,怎麼李清歌這小子又有意見了?難道他不明白,這不僅是國家的需要,也是為公主尋找一個好的歸宿嗎?」轉念一想,他又自我安慰道:「自古以來,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說了算嘛,我嫁女兒這事兒,既有利於國家,也有利於個人,有啥好奇怪的?」突然,他心裡頭閃過一個念頭,意味深長地瞅了李清歌一眼,心想:「這小子說不定是看上我女兒了呢……不然為何如此關注此事?」想到這兒,唐太宗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裡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心裡暗暗盤算著,等有機會了,一定要給李清歌找個好媳婦,要麼是我家公主,要麼是前朝劉氏家的閨女,這樣也能更好地籠絡他這位奇才。


  李清歌呢,完全沒察覺到唐太宗心裡的小九九,她只是納悶唐太宗為啥老盯著自己看,那眼神里似乎藏著什麼深意,讓她感到有些不自在。她不禁在心裡嘀咕:「這唐太宗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難道我的表現讓他有什麼誤會了嗎?」

  另一邊,頡利可汗的營帳內,愁雲密布,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部落歸順大唐這事兒他倒是不怎麼怕,畢竟他手裡還握著不少兵馬,足以自保。但他怕的是突利可汗也投降了大唐,這樣一來,他的處境就更加危險了。雖然之前突利在戰爭中打了敗仗,顯得有些不仗義,但他手裡還有兵,頡利對他既恨又懼,不敢輕易動手。再加上他自己這個可汗的位置來得不正,對突利的正統身份那是相當忌憚。眼看著越來越多的部落投奔大唐,頡利的心理壓力那是越來越大,他感覺自己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有可能被噴發的岩漿吞噬。於是,他派了個親信去突利的營地里,說是去輔佐他,實際上就是去監視他,怕他反水投敵。

  突利可汗可不是省油的燈,他表面上不動聲色,對頡利的使者表示了熱情的歡迎,但背地裡卻在悄悄準備軍備,加強防禦。同時,他還偷偷派了使者去大唐,尋求唐太宗的庇護和支持。

  唐太宗一看突厥的使者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他熱情地接待了使者,就像接待一位久違的老友一樣。使者也被唐太宗的大度給驚到了,他連連磕頭致謝:「多謝陛下不計前嫌,接納突利的和談。您的寬容和智慧真是讓人敬佩不已!」

  唐太宗笑著回答:「突利既然誠心求和,我哪有拒絕的道理?再打下去,受苦的還是老百姓,這不是我願意看到的。而且咱們兩國本來也沒啥深仇大恨,一起發展才是正道嘛。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使者聽得連連點頭:「陛下真是胸襟寬廣,大唐強盛指日可待啊!突利特別感激陛下的恩德,想跟陛下結為異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知道陛下意下如何?」

  唐太宗爽快地答應了:「好!突利可汗是個有勇有謀的人,我很欣賞他。結為異姓兄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能更加緊密地合作了。」

  使者高興得不得了,又磕了幾個頭表示感謝。他心想:「大唐皇帝真是寬宏大量的君主啊!我一定要把這個消息告訴突利可汗,讓他也放心地歸順大唐。」

  李清歌在旁邊看著這一幕,心裡頭那個嘀咕啊:「李世民這傢伙心胸是真寬廣,突利之前還想打咱們呢,現在這麼輕易就接納了。不過也能理解,和平總是比戰爭好。只是……」她又看了看唐太宗,「這回不會又要拿公主去鞏固聯盟吧?公主又不是大白菜,哪能這麼隨便就送人?」想到這裡,她不禁有些擔憂地皺起了眉頭。

  唐太宗仿佛聽到了李清歌的心聲一般,他哭笑不得地看著這個年輕的女子。之前嫁女兒雖然有那麼點功利心在裡面,但也是相信對方是個好人能夠給女兒帶來幸福。突利雖然求和了但他的血性還在哪能輕易就把女兒嫁給他呢?不過李清歌的話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應該更加尊重女兒們的意見了。畢竟她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啊!


  大唐和突利結盟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草原和中原的各個角落。頡利可汗哪能不知道呢?但他派去的使者都是秘密行動的一點蛛絲馬跡都沒留下。這反而讓頡利更加生氣了。他覺得自己就像被蒙在鼓裡一樣一無所知。想到局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頡利是吃不下也睡不著。最後他決定也派個使者去大唐談談以前的和親協議看能不能挽回點局面。畢竟在這個亂世之中多一個盟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得多啊!

  對於這事兒,唐太宗心裡頭那是相當的不爽,感覺像是被一塊無形的石頭壓著,讓他喘不過氣來。不過,畢竟對方是使臣,代表著突厥,而太宗呢,一向以仁義治天下,自然不會為難他。於是,在京城一家氣派的客棧里,太宗接見了使臣。客棧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給這場會面增添了幾分沉重的氣氛。

  太宗身著龍袍,端坐在上首,展現了他作為帝王的寬廣胸懷。他說話溫和,言辭中透露出對突厥的關切,還安慰了一番使臣,表示理解他們的處境。但啊,作為一國之君,哪能輕易讓人牽著鼻子走?每當使臣提到和親的事兒,太宗就含糊其辭,不給個痛快話,像是在玩一場高明的太極推手。

  使臣見太宗這麼打太極,心裡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再三懇求。他臉上的汗水涔涔而下,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無奈。然而,太宗還是跟玩彈珠似的,就是不鬆口。最後,使臣沒辦法,只好灰溜溜地回去,跟突厥那邊商量下一步咋辦。他走出客棧時,背影顯得格外落寞,仿佛被秋風捲走的一片落葉。

  【哈哈,沒想到唐太宗也有這麼狡猾的一面啊!】一旁觀戰的李清歌忍不住笑出聲來。她身穿一襲淡雅的衣裙,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與一般的宮廷女子截然不同。

  【這推託的本事,簡直是絕了,不知道太宗是怎麼想到的。】她心裡暗自佩服太宗的機智。

  【妙啊!這招兒真是深得我心!】她忍不住又讚嘆了一句。

  李清歌在一旁看著,心裡頭那個佩服啊,忍不住就說了出來。太宗一聽這新奇的評價,愣住了。他轉頭看向李清歌,眼神中透露出幾分疑惑和好奇。他心裡琢磨著:「推託、狡猾?這小子是在誇我還是在損我呢?」他仔細端詳著李清歌的表情,試圖從中找出答案。

  「不過聽他語氣,好像是在誇我吧,但這些詞兒聽起來怎麼總覺得怪怪的?」太宗心裡犯嘀咕,但也沒深究。畢竟,眼前還有個更大的問題要解決——怎麼對付突厥。他收起笑容,眼神變得深邃而銳利。

  使臣一走,太宗轉頭看向滿朝的文武大臣。他們或站或坐,表情各異,但都沉默不語。太宗笑著說:「各位愛卿啊,想當年渭水之戰,朕沒動一兵一卒就讓突厥撤退了。和親的事兒,那是前兩代皇帝定下的,渭水之戰時朕就已經說了作廢。現在突厥又提這事兒,想和親結盟,你們怎麼看?」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裡迴蕩,顯得格外有力。


  說完,太宗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仿佛能洞察每個人的心思。這時,一個新提拔的大臣馬周站了出來。他身穿官服,面容清秀,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幾分不自信。他行禮後說:「陛下,突厥自打立國以來,就是我朝的心腹大患。他們騎馬射箭厲害得很,而我們中原雖然發展了幾千年,但能跟他們抗衡的將領也就那麼幾個。所以,臣認為,我們應該答應突厥的和親請求,免得再起戰端。」他的聲音微微顫抖,顯然對自己的主張並不十分堅定。

  李清歌一聽這話,差點沒笑出聲來。她心想:「這馬周真是糊塗啊!怎麼能因為突厥擅長騎射就害怕他們呢?我們大唐也有精兵良將啊!」她忍不住在心裡吐槽了一番。

  【剛還覺得太宗有長進呢,怎麼現在又冒出這麼個主意來?】她心裡暗自嘀咕。

  【馬周這話,簡直就是笑話嘛!說出來不得罪一群武將才怪,真不知道他怎麼得到陛下賞識的。】她心裡對馬周的主張感到十分不屑。

  【唉,看來太宗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啊!】她無奈地搖了搖頭,眼神中透露出幾分失望。

  武將們聽了馬周的話,臉色也是一個比一個難看。他們或皺眉或瞪眼,仿佛被馬周的話觸動了心中的痛處。他們心想:「我們大唐的武將可不是吃素的!怎麼能因為突厥擅長騎射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他們感覺就像被扇了一巴掌似的,心裡十分不舒服。

  太宗見狀,正想說點什麼安慰一下武將們。這時,李靖站了出來。他身穿鎧甲,身形魁梧,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果敢。他行禮後,擲地有聲地說:「陛下,臣有不同看法。馬大人那話,長了他人的志氣,滅了我們自己的威風,臣不敢苟同。突厥雖然擅長騎射,但我們大唐也不是吃素的。這些年我們勵精圖治,又有紅薯這樣的好東西讓百姓吃飽肚子,士兵們天天苦練騎射,現在國家強盛,精兵良將數不勝數,哪裡是突厥那些疲憊之師能比得上的?臣相信陛下一定能率領我們征討突厥,成就千秋偉業!」他的聲音鏗鏘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

  李靖說完後瞪了馬周一眼,那眼神冷得能結冰。馬周被嚇得一哆嗦,臉色蒼白如紙。這話正合太宗的心意,他一聽就激動了起來。他心想:「李靖說得對啊!我們大唐現在強盛無比,怎麼能因為突厥的威脅就屈服呢?應該趁機征討他們才對!」

  「好!好!好!」太宗連說了三個好字,滿臉都是高興的神色。他又轉頭問李清歌:「程卿啊,你覺得朕要是征討突厥的話,勝算有多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信任。

  李清歌行禮後笑著回答:「陛下乃天子之尊,若親臨戰陣,自然是百戰百勝。」她雖然並不完全相信「天子至尊」那一套說辭,但根據歷史經驗來看,她知道這場仗太宗是贏定了。她心想:

  【太宗這決定真是太對了!現在正是攻打突厥的好時機。突厥可汗殘暴不仁,又遇上雪災,牧民們日子難過得很,小部落們都紛紛歸順大唐了。突厥內部已經亂了套。突利雖然因為利益跟太宗交好,但也夠頡利頭疼的了。再說突厥國庫空虛,精兵越來越少,現在不打更待何時?】她心裡暗自為太宗的英明決策感到佩服。


  太宗聽了李清歌的分析後更加堅定了決心。他心想:「程卿說得對啊!現在正是攻打突厥的好時機!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他的眼睛裡閃著光,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程卿所言極是,朕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太宗連連點頭,笑容滿面。他轉身對文武百官說:「眾位愛卿,朕決定征討突厥!你們意下如何?」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決心和信心。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都沉默不語,臉色凝重。他們都知道現在是攻打突厥的好機會,但誰又願意輕易言戰呢?畢竟在顯德殿上的都是戰功赫赫的將領啊!他們曾經經歷過戰爭的殘酷和血腥,深知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破壞。然而,面對太宗的堅決決定,他們也只能默默接受並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爭。

  突厥的勢力啊,雖看似風雨飄搖,實則根深蒂固,想要徹底拔除,絕非易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們如同頑強的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一位文臣,身著華麗的朝服,面容儒雅,卻帶著幾分書生氣,戰戰兢兢地站了出來。他對著高高在上的皇帝,聲音雖有些顫抖,但仍盡力保持鎮定:「陛下,臣平日也不過是以筆墨明志,對於兵戎之事,實在是一知半解。關於如何對付突厥,臣實在不敢妄言。不過,陛下可曾聽說過泰山腳下的黃家?他們與突厥曾有盟約,約定雙方和平共處。如今我們若貿然動手,恐怕會失了信義,讓天下人恥笑。」

  【哎呀,這朝堂之上,怎會有如此多不懼生死之人?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說起李世民,他手下的謀士猛將如雲,為何在這等關鍵時刻,卻有人如此畏縮不前?難道他們不知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嗎?】

  【兵法雲,『兵者,詭道也』,講究的是靈活多變。此人怎會如此固執,不懂變通?太宗的麾下,怎也會有如此平庸之輩!】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龍椅之上,眉頭緊鎖。他的心中充滿了憋屈和不甘。打敗突厥,是他長久以來的心愿。如今機會就在眼前,怎能輕易放棄?更何況,旁邊還有個李清歌,那個總是能洞察人心的女子,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疑惑和不滿,更是讓他心中的火氣蹭蹭上漲。

  唐太宗瞪著那位文臣,聲音如雷:「你所說的話,大錯特錯!雖然先皇與突厥有過盟約,但他們背信棄義,侵犯我邊境,攻陷我城池。渭水之恥,我豈能忘懷?」他的眼睛如同寒星一般,閃爍著冰冷的光芒,「渭水之戰,若非我精心策劃,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唐早已成為突厥的囊中之物。你還能有幸站在這裡,看到今天的太平盛世嗎?你口口聲聲仁義道德,難道想拿我和百姓的安危當兒戲嗎?」

  文臣一聽,嚇得渾身哆嗦,跪在地上不敢抬頭。其他大臣也生怕被牽連,紛紛跟著跪下。只有李清歌,那個身姿挺拔、氣質出眾的女子,依舊站在那裡,顯得格外顯眼。


  唐太宗轉頭看向李清歌,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程愛卿,你認為這仗該不該打?」

  李清歌恭敬地行了個禮,聲音清晰而堅定:「陛下,我認為我們應該出兵。大唐經過近兩年的休養生息,百姓富裕,軍隊強大,國庫充盈。而突厥內部四分五裂,又遭天災人禍。這正是我們北伐、平定邊患的絕佳時機。更何況,是他們先背棄了盟約,我們反擊是正義之舉,何懼他人議論?」

  「說得好!朕也是這麼想的!」唐太宗一聽李清歌的話,心中的鬱悶頓時一掃而空,高興地站了起來。

  「朕因為突厥的侵擾,心中積壓了太多的憤怒。每天早起練劍,就是為了發泄這股怒氣。以前一直忍著,就是為了等這個機會。現在朕已經決定了,馬上出兵,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讓大唐的威名傳遍四海!」

  說完,大臣們又紛紛跪拜下來,高呼萬歲。

  李清歌看著唐太宗那激昂的神色,心中卻暗暗琢磨:【其實啊,打仗並不是唯一的辦法。策略是可以變的。比如那個執失思力,我們如果好好對待他,再派使者送他回去,說不定就能和平解決邊患問題呢。】

  唐太宗仿佛聽到了李清歌的心聲,想起了渭水之恥,心中驚訝不已。而李清歌則繼續在心中盤算:【兵法上說的沒錯,『智勝力』。我們可以學學古人的辦法,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太宗想打突厥,頡利可汗也在盯著大唐呢。他那貪婪的心,可不比太宗小。他求親議和,其實就是想拖延時間。如果我們來個將計就計,假裝同意和親,讓突厥放鬆警惕,然後趁他們不備,一舉消滅他們。這樣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又能達到平定邊患的目的。】

  李清歌在心中盤算著這些計策,但並沒有告訴唐太宗。然而,唐太宗卻仿佛已經看透了她的心思。他看著李清歌那沉穩而睿智的神色,心中暗暗高興:【李清歌這傢伙雖然有點貪圖安逸,但智謀確實不少,對國家大有裨益。】

  【這個計策真是太妙了,比直接攻打強多了。既能保存實力,又能達到目的。李清歌,你真是朕的智囊啊!】

  於是,唐太宗決定按照李清歌的計策行事。他又問李清歌:「程愛卿啊,你覺得誰適合掛帥出征呢?」

  李清歌原本靠著柱子假裝打盹兒呢,一聽唐太宗的召喚,立刻站了起來。她不慌不忙地行了個禮,準備聽候差遣。她的心中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只等唐太宗一聲令下,便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皇上,咱們這朝堂裡頭,能征善戰的將軍多得是,臣相信皇上您心裡頭有數,能做出最英明的決定。」李清歌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敬意與期待,她那雙明亮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卻又不失溫婉。

  太宗聞言,神色微微一凝,似乎對李清歌的期望既感欣慰又有些無奈。他心知這朝堂之上,雖有眾多勇猛的將領,但真正能擔起統帥之責的卻寥寥無幾。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掃過,心中暗自思量。


  「……」

  這話聽起來就像是隨便應付一下,太宗的臉色一下子就沉了下來,李清歌心裡頭也是直嘀咕。她心想:

  【皇上啊,您怎麼啥事都要問我呢?選主帥這事兒,李靖將軍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滿朝文武,誰都比不上他。雖然他平時話不多,但每次上陣都是身先士卒,智勇雙全,無人能敵。】

  【雖然也有那麼幾個不太行的,比如尉遲敬德,性子太急,容易衝動;秦叔寶呢,又太剛硬,不懂變通;道宗呢,謀略上還差了點火候。但人才還是有的,唯獨李靖將軍,那是當仁不讓的最佳人選。】

  太宗聽了李清歌的心裡話,嘴角不禁微微上揚,心裡頭暗暗點頭。這些將領都跟了自己這麼多年,他們的優缺點,自己自然是一清二楚。不過嘛,這些缺點也限制了他們只能當將領,當不了統帥。他需要一個既能運籌帷幄,又能穩住軍心的人。

  太宗輕咳了一聲,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他對著大伙兒說:「各位愛卿都清楚,朕是從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打過的仗數都數不過來。特別是那淝水之戰,三萬弱兵愣是打敗了十倍於己的敵人。這可不是什麼奇蹟,全靠咱們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只要咱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今天,朕決定,任命李清歌為征北大元帥,李靖為副帥,所有將領都歸他們兩位指揮!」

  這話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譁然。李清歌瞪大了眼睛,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她心想:

  【皇上這是唱的哪一出?我從來沒帶過兵,怎麼突然就讓我當元帥了?李靖將軍的才能,那是公認的,何必多此一舉呢?這下可好,連跟朋友喝酒的時間都沒了。哎,皇上啊,您啥時候能別這麼關注我?這關注度太高了,我也是很無奈啊。】

  雖然心裡頭不樂意,但皇命難違,李清歌只好接下了這個差事。她心中暗自思量,既然皇上如此信任,自己定要全力以赴,不負所托。

  太宗看到李清歌接了旨,笑得更加開心了。他深知李清歌的才智與膽識,相信她定能勝任此職。作為一國之君,太宗對軍事上的事情自然是要過問的。他轉頭看向負責馴馬的韋槃,問道:「韋卿啊,朕幾個月前讓你馴的馬,現在怎麼樣了?」

  韋槃恭恭敬敬地行禮回答:「陛下放心,臣哪敢有絲毫懈怠?御馬監的純種寶馬已經增加了二十多萬匹,這次出征突厥,咱們是底氣十足啊!」

  太宗聽了這話,心中大喜。他想像著那二十萬匹寶馬奔騰在戰場上的壯觀景象,心中充滿了豪情壯志。接著,他又按照李清歌的計劃,開始部署起來。

  還有一件事兒,讓太宗更加高興了。第二天,突利親自跑到唐朝來,恭恭敬敬地拜見太宗。他身穿華麗的服飾,手持貴重的禮物,一臉虔誠地跪在太宗面前。


  太宗一看這架勢,心中大喜。他心想:「這突利還真是識時務啊!看來他已經意識到我大唐的實力了。」於是,太宗立刻給了突利和他的軍民們豐厚的待遇,還封了他個高官,讓他跟朝中的大臣們平起平坐。

  突利一看這架勢,心中壓力山大啊!他趕緊又派了個使臣過來議和。執失思力看到突利在朝中混得風生水起,心中不禁有些害怕。不過太宗對他還是很客氣的,還賞了他個美人兒。執失思力這才安心下來談和的事情。

  太宗稍微猶豫了一下就答應了執失思力的求和請求。他心想:「這突厥雖然強大,但如今已經不是我的對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展示一下我大唐的寬容和實力呢?」

  執失思力一看太宗這麼爽快就答應了求和請求,高興得不得了。他連謝謝都忘了說就跑了出去。路上他看到唐軍三三兩兩地走著跟逛街似的,心中不禁感到疑惑。

  「李將軍、程將軍啊,你們這軍隊怎麼都不操練啊?這麼悠閒。」執失思力忍不住問道。

  李清歌笑著回答他:「貴使真是觀察入微啊!不過咱們唐朝百姓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現在頡利已經求和了,操練的事情也就不那麼急了。再說了,有些士兵一聽到和好的消息都急著回家跟家人團聚去了呢!」

  執失思力一聽這話,心中更加高興了。他以為唐軍真的懈怠了,突利這下可以趁機休養生息了。等雪災過去,他們再好好收拾這些唐軍!

  然而,李靖卻看到了執失思力眼中的得意和輕敵之心。他心中暗笑:「這突厥人還真是好騙啊!看來我們的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了!」他就等著執失思力回去告訴突利好消息了。而唐軍這邊呢,則是趁著他們不注意的時候突然襲擊突厥,那效果肯定是槓槓的!

  執失思力一走遠,李清歌望著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了一抹微笑。她轉身對身邊的親兵說:「傳令下去,全軍戒備!等突厥人放鬆警惕的時候,我們就給他們來個突然襲擊!」

  親兵立刻吹響了激昂的號角聲。戰號驟然響起,全軍立刻進入了戒備狀態。剛才那份悠閒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飽滿、蓄勢待發的氣勢。士兵們緊握著手中的兵器,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他們知道,這一戰將決定大唐和突厥的命運,也將決定他們自己的榮耀和生死!

  「將士們,都準備好了嗎?」李靖站在李清歌身旁,聲音洪亮得像打雷,每個字都擲地有聲,仿佛能穿透寒風,直抵人心。他的身形高大,威嚴的面容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準備好了!」壯士們齊聲回應,聲音里滿是激昂和熱血。他們身穿厚重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臉上洋溢著振奮的神色。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戰鬥,他們的心中就充滿了無盡的豪情和鬥志。


  李清歌望著眼前茫茫的白雪,心裡暗自感嘆。她身穿一襲緊身戰袍,英姿颯爽,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英氣。沒想到自己偶爾的一個念頭,竟然被太宗皇帝提前洞察,並且毫不猶豫地採納了。這樣的巧合讓她不禁暗自揣測,難道太宗真的能讀懂自己的心思?但很快她又自我反省,覺得這個想法太荒誕了。太宗雖然是皇帝,但終究也是個普通人,而且平時沒少挨他的責罵,如果太宗真的知道她的心思,又怎麼會如此厚待她呢?

  想到這裡,李清歌收起了思緒,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戰事的準備中。她深知這場戰鬥的重要性,不僅關乎國家的安危,更關乎萬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因此,她必須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夜晚,濃霧突然降臨,就像是上天也在助他們一臂之力。夜色和濃霧交織在一起,將山川都籠罩得嚴嚴實實,仿佛為唐軍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突利果然沒有防備,倉促應戰。但突厥人天生就是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憑藉著騎射的優勢,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李靖見狀,知道遇到了勁敵,不由得愣了一下。他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同時也夾雜著幾分擔憂。畢竟,突厥人的戰鬥力不容小覷,而這場戰鬥的勝利與否,將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

  李清歌看到這一幕,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她對將士們說:「將士們,我們現在就向北方進發,直接攻打突利的巢穴!」她的聲音沉穩有力,分析得頭頭是道,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將士們雖然驚訝,但想到李清歌以前多次在朝堂上化解危機的功勞,都相信她的能力,毫不猶豫地跟隨她前進。他們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期待和豪情。

  於是,唐軍就像猛虎添翼一般,浩浩蕩蕩地向北方挺進。他們的步伐堅定有力,仿佛能踏破一切阻礙。突厥軍見狀大驚失色,防線瞬間崩潰,士兵們面面相覷,連基本的戰鬥和防守都忘記了。在唐軍的劍下,突厥將士紛紛倒下,血染紅了白雪,形成了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

  李清歌和李靖所率領的部隊更是勇猛無比,他們如同狂風驟雨般席捲了突厥的北境。在他們的帶領下,唐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突厥的北境很快就被他們占領了,勝利的旗幟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隨著霧氣的逐漸散去,戰場上的形勢也變得更加清晰。唐軍乘勝追擊,突厥軍則潰不成軍,四處逃散。他們的士氣已經崩潰,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絕望。頡利看到大勢已去,也只能隨著眾人逃跑。但他卻做出了一個無道的決定:把自己的親信和貴族放在前面逃跑,而把百姓留在了後面。

  李清歌冷眼旁觀著這一切,對頡利的行徑感到十分不屑。她嘆息道:「頡利真是沒有武德啊,竟然把百姓當作擋箭牌。這哪裡是男子漢大丈夫所為?如果我們濫殺無辜的話,一定會遭到天下的非議和指責的。」她的聲音中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和痛惜,仿佛在為那些無辜的百姓而哭泣。


  突厥的百姓早就受夠了頡利的統治和欺壓,現在看到可汗先拋棄了他們自己逃跑了,於是也停下了腳步不再前進。他們的眼中充滿了迷茫和無助,仿佛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唐軍看到這一幕後,李清歌和李靖相視一笑然後默契地點了點頭繼續追擊那些潰敗的敵人。他們知道,這場戰鬥的勝利已經屬於他們了。

  突厥軍此時已經失去了鬥志和士氣,只顧著逃跑;而唐軍則勇猛無比地斬殺敵將、奪取敵旗。他們的戰鬥力仿佛達到了巔峰狀態,無人能敵。最終頡利率領精銳部隊突圍而出,孤身一人逃走了。這場戰役歷時兩個時辰,李清歌和李靖僅憑三千精兵就斬殺了近萬名敵人並俘虜了十餘萬突厥百姓。他們的戰功赫赫,威震四方。

  兩人因此立下了赫赫戰功,太宗皇帝非常高興,賜給了他們千兩黃金和萬兩白銀以表彰他們的功績。他還親自設宴款待他們,以示恩寵。在宴會上,太宗皇帝笑容滿面,對李清歌和李靖的戰功讚不絕口。他稱讚他們智勇雙全、英勇善戰,為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幸福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突厥的威脅被徹底消除後,太宗皇帝的心病也得到了解決。於是他大方地賞賜了所有隨行的將領,以表彰他們的英勇和忠誠。長安城的百姓們聽到捷報後全城歡騰慶祝突厥的威脅終於被永遠地消除了他們可以安心地耕種和生活了。市井之間繁華無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對於李清歌來說這些賞賜卻如同浮雲一般。她心中暗想:「太宗雖然慷慨大方但他的性情卻難以捉摸。金銀財寶雖然好但哪裡比得上逍遙自在的生活呢?」她甚至在心裡暗暗抱怨:「希望這位皇帝能少關注我一些讓我有時間去喝酒賞花。」她渴望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逍遙。

  太宗皇帝雖然聽到了她的腹誹但臉上卻並沒有表現出怒意反而因為勝利的喜悅而很快釋然了。他笑著稱讚了所有的大臣們,包括李清歌。他知道李清歌的才華和智謀對國家的重要性,也理解她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因此他並沒有責怪她而是更加欣賞她的坦誠和直率。

  在這場戰役之後,李清歌並沒有停下腳步。她繼續為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幸福而努力著。她推廣紅薯種植讓百姓們不再為糧食而擔憂;她提出改革建議讓朝廷更加清明;她還親自下田勞作與百姓們同甘共苦。她的付出和努力讓長安城的百姓們更加敬仰和愛戴她。

  太上皇李淵也感到十分欣慰。突厥的恥辱終於得到了洗刷他的兒子李世民也終於成就了大業。這讓他對李世民這個次子刮目相看甚至開始覺得順眼了許多。這是李世民即位以來第一次得到父親的真正認可和讚賞。他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李清歌等人的付出和努力因此他對他們更加信任和重用。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