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詩祖陳子昂>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二十四章

(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二十四章

  公元684年,唐中宗嗣聖元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后則天光宅元年。這一年,是一個時代更迭、風雲變幻的序章。

  甲申之春,東都洛陽城仿佛被大自然賦予了無上的恩寵,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絢爛而不凡的春光里。晨曦初破,金色的陽光穿透輕紗般的薄霧,溫柔地拂過古老的城牆,將這座千年古都喚醒。桃花笑春風,柳絮舞晴空,萬物復甦的景象不僅是大自然生命力的展現,更似乎在冥冥之中預示著一位才子的崛起,即將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城中,玉帶般的洛水悠悠流淌,映照著兩岸的繁華與寧靜,也映照出人們對未來的無限遐想。茶館酒肆間,文人墨客聚集一堂,吟詩作對,暢談天下大事,空氣中瀰漫著濃厚的文化氛圍。而在這股文化浪潮中,一位年輕才子的名字即將響徹雲霄,他便是陳子昂。

  陳子昂,年方二十六,風華正茂,懷揣著滿腔熱血與凌雲壯志,已於頭年的冬日抵達了這座古老而繁華的都城。

  在溫柔的春日裡,天空如洗過的藍綢,幾朵白雲悠然遊走,似乎也在為這即將上演的傳奇添上一抹期許。青石板路上,陳子昂緩步而行,他身著一襲淡雅青衫,衣袂隨風輕揚,如同春日裡最清新的一抹綠意,與周遭的繁花似錦相得益彰。他的步伐穩健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出了對未來的堅定信念與不懈追求。

  他的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那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夢想的執著,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憧憬。他的心中,已繪就了一幅幅壯麗的藍圖,那裡有金榜題名的榮耀,有為民請命的擔當,更有以筆墨安天下的宏願。

  春日的暖陽,不似夏日之烈,它溫柔地灑落在陳子昂身上,金色的光輝與青衫交織,仿佛是大自然最精緻的手筆,為他量身打造了一件無形的戰袍。這戰袍,不僅溫暖了他的身軀,更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讓他在這場即將到來的科舉之戰中,擁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

  沿途,花香襲人,柳絲輕拂,孩童的歡笑聲與遠處書院的朗朗讀書聲交織成一首春日的交響曲。青年偶爾停下腳步,望向那些無憂無慮的孩童,眼中閃過一絲溫柔與懷念,那是對過去純真歲月的懷念,也是對即將踏上征途的淡淡離愁。但很快,他便收斂心神,繼續前行,因為他知道,前方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著他去征服。

  終於,到達了科舉考試之地。考場之上,氣氛凝重而莊嚴。陳子昂步入其中,目光如炬,心中已無絲毫雜念,只有對試題的精準把握與對答案的深思熟慮。他筆下生花,字字珠璣,每一筆都凝聚著他多年的心血與汗水,每一字都閃耀著智慧與才華的光芒。

  考試結束,陳子昂走出考場,春日的暖陽再次灑落,這一次,它不僅僅是金色的戰袍,更是對他辛勤付出的最好獎賞。他抬頭望向遠方,眼中閃爍著更加堅定的光芒,他知道,無論結果如何,這段經歷都將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他,也將繼續以筆為劍,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勇往直前。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這一次的科考,陳子昂揮毫潑墨,對答如流,其文章言辭犀利,見解獨到,字字珠璣,令考官們刮目相看。榜示一出,便高中進士。

  唐高宗駕崩於洛陽的噩耗在上年十二月已經詔告天下。朝堂之上,風雲變幻,武則天雖已手握大權,但反對之聲依舊此起彼伏,尤其是關於唐高宗遺體的安葬之地,更是成為了兩派勢力激烈交鋒的焦點。

  武則天,這位雄心勃勃的女皇,心中早已繪就了一幅將洛陽打造為帝國新政治中心的宏偉藍圖。她力主唐高宗在洛陽下葬,以此作為鞏固洛陽地位的重要一步。然而,這一提議卻遭到了眾多老臣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作為一國之君,唐高宗應歸葬長安,以彰顯其正統與尊貴。

  在這場激烈的爭論中,年輕的陳子昂並未因自己新晉進士的身份而退縮。相反,他憑藉著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武則天的深刻理解,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大膽上書《諫靈駕入京書》。在這篇言辭懇切、條理清晰的奏章中,陳子昂不僅表達了對唐高宗的深切緬懷之情,更從國家大局出發,深刻闡述了支持武則天決策的重要意義。

  他寫道:「陛下英明神武,洞察秋毫,欲以洛陽為基,開創盛世新篇,此乃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之壯舉。唐高宗陛下雖駕鶴西去,但其精神與遺志,當由陛下繼往開來,發揚光大。洛陽乃天下之中,四通八達,便於治理,且陛下在此經營多年,民心所向。若能將高宗陛下安葬於此,不僅可彰顯陛下之仁德與遠見,更可藉此契機,進一步鞏固洛陽之地位,為帝國之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陳子昂的這篇奏章,如同一股清流,穿透了朝堂上的喧囂與紛擾,直擊武則天的內心。她被陳子昂的膽識與才華所折服,更為其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堅定的支持態度所感動。雖然最終因種種原因,唐高宗還是被送回長安下葬,但陳子昂的這篇《諫靈駕入京書》卻讓他在眾多年輕士子中脫穎而出,深得武則天的歡心與賞識。

  從此,陳子昂的名字開始在朝堂上嶄露頭角,他的才華與智慧也逐漸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與讚譽。而他與武則天之間的這段故事,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一段佳話。

  高宗皇帝的靈駕即將西行,前往長安,最終歸葬於宏偉的乾陵之中。這一舉國哀悼的時刻,也成為了陳子昂展現其非凡才華與膽識的舞台。他毅然上書《諫靈駕入京書》,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國家社稷的深切關懷與對先皇遺願的獨到見解。

  諫靈駕入京書

  梓州射洪縣草莽愚臣陳子昂謹頓首冒死獻書闕下: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時;有非常之時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後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赴湯鑊而不回,至誅夷而無悔,豈徒欲詭世夸俗、厭生樂死者哉?實以為殺身之害小,存國之利大,故審計定議而甘心焉。況乎得非常之時,遇非常之主,言必獲用,死亦何驚?千載之跡,將不朽於今日矣。伏惟大行皇帝遺天下,棄群臣,萬國震驚,百姓屠裂。陸下以徇齊之聖,承宗廟之重,天下之望,遇遇如也,莫不冀蒙聖化,以保餘年,太平之主,將復在於今日矣。況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賢,協軒宮之耀,軍國大事,遺詔決之,唐、虞之際,於斯盛矣。


  臣伏見詔書,梓宮將遷坐京師,鑾輿亦欲陪幸。計非上策,智者失圖,廟堂未聞有骨鯁之謀,朝廷多見有順從之議,愚臣竊惑,以為過矣。伏自思之,生聖日,沐皇風摩頂至踵,莫非亭育。不能歷丹鳳,抵濯龍,北面玉階,東望金屋,抗音而正諫者,聖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顧萬死,乞獻一言,願蒙聽覽,甘就鼎鑊,伏惟陛下察之。臣聞秦據咸陽之時,漢都長安之日,山河為固,天下服矣,然猶北假胡宛之利,南資巴蜀之饒:自渭入河,轉關東之粟;窬沙絕漠,致山西之寶:然後能削平天下,彈壓諸侯,長轡利策,橫制宇宙。今則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隴嬰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贏糧北國丁男,十五乘塞,歲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為闕矣。即所餘者,獨三輔之閒爾,頃遭荒饉,人被荐饑。自河而西,無非赤地;循隴以北,逢青草,莫不父兄轉徒,妻子流離,委家喪業,膏原潤莽:此朝廷之所備知也。賴以宗廟神靈,皇天悔禍,去歲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餓之餘,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謂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蕪,白骨縱橫,阡陌無主,至於蓄積,猶可哀傷。陛下不料其難,貴從先意,遂欲長驅大駕,按節秦京,千乘萬騎,何方取給?況山陵初制,穿復未央,土木工匠,必資徒役。今欲率疲弊之眾。興數萬之軍,徵發近畿,鞭朴羸老,鑿山採石,驅以就功,但恐春作無時,秋成絕望,凋瘵遺噍,再罹飢苦,倘不堪弊,必有埔逃,子來之頌其將何詞以述?此亦宗廟之大機,不可不深圖也。況國無兼歲之儲,家鮮匝時之蓄,一旬不雨,猶可深憂,忽加水旱,人何以濟?陛下不深察始終,獨違群議,臣恐三輔之弊,不鑄鄉前日矣。

  且天子以四海為家,聖人包六合為宇,歷觀邃古,以至於今,何嘗不以三王為仁,五帝為聖?故雖周公製作,夫子著名,莫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百王之鴻烈,作千載之雄圖。然而舜死陟方,葬蒼梧而不返;禹會群後,歿稽山而永終:豈其愛蠻夷之鄉而鄙中國哉?實將欲示聖人之無外也,故能使墳籍以為美談,帝王以為高范。況我巍巍大聖,轢帝登皇,日月所臨,莫不率俾,何獨秦、豐之地,可置山陵;河、洛之都,不堪園寢?陛下豈可不察之?愚臣竊為陛下惜也。且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復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謂其不可,愚臣鄙見,良足尚矣。況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以聰明之主,養淳粹之人,天下和平,恭己正南面而已。陛下不思、洛之壯觀,關、隴之荒蕪遂欲棄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險,忘神器之大寶,徇曾閔之小節,愚臣闇昧,以為甚也。陛下何不鑒諍臣之策,採行路之謠,諮謀太后,平章審輔使蒼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豈不幸甚?昔得平王遷周,光武都洛,山陵寢廟,不在東京;宗社墳塋,並居西土:然而《春秋》美為始王,《漢書》載為代祖,豈其不願孝哉?何聖賢褒貶,於斯濫矣?實以時有不可,事有必然,蓋欲遺小存大,雲禍歸福,聖人所以為貴也。夫「小不忍則亂大謀」,仲尼之至誡,願陛下察之。若以臣愚不用,朝議遂行,臣恐關、隴之憂,無時休息。


  臣又聞太原蓄鉅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國家之寶,(一作資)斯為大矣。今欲舍而不顧,背以長驅,使有識驚嗟,天下失望。倘鼠竊狗盜,萬一不圖,西入陝州之郊,東犯武牢之鎮,盜敖倉一杯之粟,陸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機,不可不深懼也。雖則盜未旋踵,誅刑已及,滅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雖恨,將何及焉?故曰:「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圖者失。」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不徒設也,願陛下念之。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藪。幸屬交泰,得游王國,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謀其政,亦欲退身岩谷,滅跡朝廷。竊感婁敬委輅,干非其議,圖漢策於萬全,取鴻名於千古,臣何獨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觸龍鱗,死而無恨,庶萬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這份奏章,言辭犀利,邏輯嚴密,宛如匠人精心雕琢的一把鋒利匕首,直剖社會之弊,不留餘地。它不僅僅是對時局的深刻剖析,更是對人心、對世道的一次勇敢質問,每一字一句都透露出陳子昂那超凡脫俗的洞察力與不畏強權的錚錚鐵骨。

  當這份奏章呈至武后案前,這位歷史上罕見的女性統治者,以她獨有的敏銳與智慧,瞬間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千鈞之力。武后,這位權傾天下的女帝,她的眼神在字裡行間穿梭,時而凝重,時而閃爍,最終被陳子昂那非凡的才華與無畏的勇氣深深打動。

  她驚嘆於陳子昂的才情,更敬佩其敢於直面問題、勇於擔當的精神。在權力的巔峰,她見過太多的阿諛奉承與畏首畏尾,而陳子昂的這份奏章,如同一股清流,穿透了官場的重重迷霧,直抵她內心深處。

  於是,武后決定在紫微城明堂金鑾殿上親自召見陳子昂,她渴望親眼見證這位年輕才俊的風采,親耳聆聽他對於國家、對於未來的獨到見解。這不僅是對陳子昂個人才華的認可,更是武后作為一代明君,渴望廣開才路、集思廣益的體現。

  一場不同尋常的君臣會面悄然鋪陳開來。春日的陽光透過琉璃瓦的縫隙,斑駁地灑在金碧輝煌的紫微城明堂大殿之上,為這莊嚴的場合添上了一抹溫柔的色彩。殿內,香菸裊裊,龍涎香的氣息與空氣中瀰漫的緊張與期待交織在一起,預示著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即將上演。

  才華橫溢、心懷天下的青年才俊進士陳子昂,身著一襲素雅儒衫,步入這權力與榮耀交織的殿堂。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國家的熱忱與對未來的憧憬,步伐堅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歷史的脈絡之上。

  武后,這位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女皇,端坐於那張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周身環繞著鳳冠霞帔的華彩,宛如天際最絢爛的雲霞落入凡塵。她的面容,在繁複的珠翠映襯下,更顯莊重而神秘,威嚴之中又不失一份溫婉,仿佛春日裡既帶寒意又含暖意的微風,讓人敬畏之餘又心生親近。

  她的目光,深邃如夜空中的星辰,閃爍著智慧與洞察的光芒。那雙眼睛,仿佛能穿透層層偽裝,直視人心最深處的秘密與渴望。它們時而銳利如鷹,洞察著朝堂之上的風起雲湧,時而又溫柔似水,流露出對蒼生萬民的深切關懷。在這樣的目光注視下,即便是最狡猾的政客也不禁心生寒意,而忠誠的臣子則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與鼓勵。


  更令人驚嘆的是,武后的眼神中似乎還蘊含著一種超越時代的力量,那是一種對未來的預見與把握。她仿佛能夠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眺望那尚未到來的歲月,從中捕捉到一絲絲關於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線索。正是這份對未來的深刻洞察,讓她在治理國家時能夠高瞻遠矚,制定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與決策,引領著大唐王朝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此刻,在這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武后的心中既有對這位年輕才俊的期待與好奇,也有對即將展開的對話的慎重與考量。她知道,這場會面不僅關乎個人的榮辱得失,更將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命運與未來。因此,她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與冷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挑戰與變數。

  「陳卿家,朕聞你才華橫溢,心懷社稷,今日特召你入宮,欲聞高見。」武后的聲音沉穩而有力,穿透了大殿的每一個角落,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陳子昂深吸一口氣,跪拜行禮後,緩緩起身,目光直視武后,言辭懇切而激昂:「陛下,臣陳子昂,蒙陛下聖恩,得以進言。先皇高宗皇帝在位時,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此乃陛下繼承之大業,亦是我等臣子應盡之責。然時移世易,國家之治,需與時俱進。臣以為,當廣開才路,不拘一格;重農桑,興水利,以固國本;強兵備,修武備,以御外侮;更需弘揚文教,興學重教,以化民心。此乃臣之淺見,望陛下垂聽。」

  言畢,大殿內一片寂靜,只餘下陳子昂的聲音在空中迴蕩。武后聞言,心中波濤洶湧,她未曾料到,這青年才俊竟有如此深刻的見解與宏大的抱負。她凝視著陳子昂,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情緒——既有讚賞,也有幾分難以言喻的憂慮。

  「陳卿家所言,字字珠璣,句句肺腑。朕心甚慰,國家得卿,實乃幸事。」武后緩緩開口,聲音中多了幾分柔和與讚賞,「卿家地籍英靈,文稱暐曄,朕授卿秘書省正字之職,望卿能繼續發揮所長,為朕分憂,為國效力。」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皆譁然,紛紛投以羨慕與敬佩的目光。陳子昂心中亦是激動不已,他深知這不僅是對個人才華的認可,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期許。他再次跪拜,聲音堅定:「臣定當竭盡所能,不負陛下厚望,不負國家重託。」

  隨著陳子昂的退下,這場君臣會面也緩緩落下了帷幕。然而,這場會面所激起的漣漪,卻遠遠沒有平息。它像一股清流,注入了大唐的政壇,也悄然改變著這個時代的走向。而陳子昂,這位以筆為劍、以心為國的青年才俊,也將在未來的歲月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書寫下屬於他的輝煌篇章。

  秘書省正字,雖品秩不高,僅為正九品下,甚至低於下縣縣丞(下縣縣令官秩從七品下),但這卻是一個與書籍、文化緊密相連的職位,負責校對典籍、刊正文章,對於熱愛文學、渴望施展才華的陳子昂而言,無疑是一個理想的起點。

  從此,陳子昂的名字開始在文壇上閃耀,他的才華與風範吸引了眾多海內詞人的追隨與敬仰。他們紛紛以陳子昂為榜樣,學習他的文風與氣節,整個文壇風氣為之一變,呈現出一種嶄新的氣象。陳子昂的成就,不僅在於他個人的文學造詣與仕途發展,更在於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影響,推動了唐代文學與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陳子昂的仕途似乎就此一帆風順,然而他深知,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不僅要以筆墨為劍,批判時弊,更要以智慧為盾,守護這片江山社稷。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