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公子扶蘇,請始皇退位!> 第797章 我不想,不,你一定要!

第797章 我不想,不,你一定要!

  第797章 我不想,不,你一定要!

  很多人可能以為,要恢復上古時代民風之淳樸的情況,需要在道德上進行教化。

  但其實鼓吹人人講道德那是偽君子的做法,又或者說是一些並不明白真實情況的人盲目片面的認知。

  所以扶蘇想要在文教上做的事情,和過往歷史上君王國主提倡的大為不同。

  扶蘇反對宣揚『道德』『教化』。

  秦二世認為,回歸到治理社會真正的目標,那應該是治理於讓社會的人回歸到互相信任的狀態,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而個體則可以回歸到本身淳樸自然的狀態。

  所謂民風淳樸,其實是一種自利利他,人人都能和諧共處的理想社會。

  這就是秦二世讓老秦人們重新學習《皇帝內經》的真實目的所在,讓人能夠明白自身在天地之中所處的地位,順應天時,藉助地理,配合人事,這樣就可以過上輕鬆愉快的日子。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至少扶蘇希望他在的這個時代,不提倡努力、不鼓勵人人內卷。

  扶蘇希望能夠緩和堯舜之後人人開始互相競爭的狀態和風氣,最好能夠找到替代品。

  上古之世的人不追求所謂的智巧,保留質樸純粹,因此平安,個個都能活到自己應有的壽數,而在他們壽命結束的那一天,屍體也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靈魂可以回歸到自己過去來的地方。

  今人則不然,不忍細細稱說……

  上古人的社會正是今人社會無法做到的理想狀態,因為他們追求的目標是改善社會上的人際關係。

  某種意義上,社會上的一切學問核心其實是圍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為國家的戰爭,放小為一個家庭內部的倫理秩序。

  而一個人的煩惱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相處不順利。

  而學科,其實不過是研究這個世界的不同方式方法手段。

  所以說要了解世界的真相,你可以去學習化學、也可以學習物理、也可以學習心學、也可以學習文學、還可以學習佛學、更可以學習心理學。

  它們都是去了解真相的不同方式不同道路而已。

  為什麼要在這裡說這個,就是要告訴所有人,真理是絕對真實的,是可以通過無數個方法去求證確認的,是絕對客觀,真實不虛的!

  但是道德可就不一定了。

  要想建立理想的社會,還是要回歸人。

  所謂近代哲學家康德提出來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上古人深解其意。


  黃帝時代的社會模式運行核心支撐起來的就是人,一個個淳樸的人,而不是靠什麼制度、器物、文化。

  神農嘗百草,為了人;編制天文曆法,服務於人。

  而今人則不同,拋棄人本身去研究制度、研究文化。

  這些東西越是研究,越是縹緲,越是遠離大道,使得人難以回歸自身。

  但是現在已經有這麼多文化了,讓那些知識分子拋棄文化,回歸自然淳樸,估計那些博士、讀書人會把我們秦二世的天靈蓋給掀了。

  所以還就是那個辦法,既然大河已經不能倒流了,那就讓大河沿著好的方向流吧。

  既然潘多拉魔盒打開了,惡魔和野獸都被放出來了,那就不要再專注惡魔和野獸,去專心的研究堯試圖讓人得到的珍寶——愛。

  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執迷不悟關注那些不可更改的事實和不能倒流的水又有什麼用呢。

  這種思想意識決定了秦二世在位期間文化教育普及工作重點就是在利益人的宇宙科學,這就還是和醫學易學相輔相成的。

  而前面長篇大論,已經否定了所謂道德,所謂的道德那就是壞人、小人編出來騙人的東西。

  扶蘇不可能在秦朝還繼續宣傳這些東西。

  老子是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老子認為,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

  道德墮落了,仁義就出來了。

  所以說,當今的人稱呼扶蘇為仁義之君,那是因為這個時代,沒有人像扶蘇這樣。

  不是扶蘇成就了萬民,而是萬民成就了扶蘇的仁義之美名。

  老子曾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當道德墮落了,仁義就出來了;當人有了很多的想法,就會產生很多人為的東西。

  偽,人為也,不是虛偽,偽裝的東西。當然,人為這個概念恐怕也能在某種意義上將虛偽包含在內。偽裝的仁義,本身就是人自己做出來的仁義,偽裝的道德,本身就是人自己做出來的道德。

  人為的道德和人為的仁義,還能算是道德和仁義嗎?

  家裡面不團結了,所以就說應該要孝悌,要慈愛。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做父母的要愛子女。原因就是家裡面不團結了,因為子女不孝順父母,父母不愛子女,所以整天宣傳子女要孝悌,父母要慈愛小孩。

  國家一旦混亂了,忠臣就顯現出來。如果天下太平,那是無所謂忠臣奸臣的。


  只有當出亂子了,這時候就要拿那些忠臣、諍臣、直臣,用這些人來做榜樣,做楷模來教育眾人,來引導。

  如果所有人都是忠臣,那還有忠臣嗎?

  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那世界上還有孝子嗎?

  所以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

  而且人的特點就是這樣,越是沒有,越是喜歡嚷嚷。

  沒有錢的人才整天標榜自己很有錢,而真正有錢的人每天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白天都不敢出門,出門了就警惕四面八方總擔心有人要害自己。

  沒有愛的人,整天嚷嚷著誰誰誰多愛自己。而那些有人愛的人,從來都是有恃無恐,不怕失去。

  越沒有什麼,越愛嚷嚷什麼。

  街頭同樣做生意的,那個聲音喊得最高的,肯定是賣不掉的。

  先秦時期老子的辯證法,就是這麼言簡意賅。

  所以治理國家,說什麼法古還是法今的問題本身就落於下乘。

  關鍵是我們看誰說的對,很明顯老子講的更有道理,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那些失落的文明碎片,我們要把它們重新撿起來,因為它們經歷了幾千年的磨礪和洗禮,始終在時空迴廊里熠熠生輝。

  在這樣一個工業時代開局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思想文化上的問題解決掉,把方向指明,否則盲目地開展工業革命,恐怕會造成更多的問題。

  工業革命將會為大秦托底,但是文化卻能夠為大秦帝國鑲嵌上光芒永不衰弱的明珠。

  對『道德』的反對,沒有比在工業時代開局之前就講明更好的時機了。

  老子曾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最光明的可能看起來是最黑暗的,最前進的可能看起來是最倒退的。

  因此最高的道德就是沒有道德,是不講道德。

  在老子帛書版《德道經》的第一章,幾乎是道家的批儒總宣言。

  前面說了儒家的不切實際,宣揚仁義道德。

  在這一章裡面,老子把他們為什麼反對仁義的道理講的明明白白。

  一開口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最高的道德不像是道德,是沒有道德,是不需要道德。

  怎麼理解,最高的道德就是人活著不需要別人的評價,人也不應該對其他人進行道德的批判。

  不需要別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指點點,自己也不想指指點點別人的人生。

  不拿道德『道德教化』、「正義批判」一個人,那就是真正的道德。


  上德不德是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真正的道德是沒有道德,不道德別人,自己也不被道德。那才叫真正的道德。

  下德的道德,是生怕丟掉道德,結果最後呢,答案是沒有道德。

  每次國家、郡縣、某鄉邑出了一件事,所有人都在說某人或者某類人失去了道德,

  這不過是失去道德冰山一角。

  還是放在實際生活之中來說,更有代入感。

  假設一個男人三十五歲沒有成親生孩子,那他就被全家族人詬病,因為他沒有結婚。

  這就是人講的『道德』。

  當然這個「道德」已經不是兩千年前老子所能看到的『道德』了。

  老子大概做夢也想不到,後人有一天會互相逼迫,弄得歷史上有社會上人人都不想生孩子的這麼一天。

  而不婚不育,竟然成為道德指責的一項。

  【而人所追求的道德,更勁爆的內容,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寫……】

  回歸老子的『道德論』,根據他的辯證法,一個東西,你越想有,就越沒有,你越怕沒有,你就越會沒有。

  如果你不患,不怕沒有,他反而不會沒有。

  這就是修行人過的第一關,恐怖關。

  也就是莊子說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做到沒有心,就能得到一切。

  而現在的人,恰恰是捨本逐末。

  擁有貪婪心、美色心、恐怖心、名利心、分別心,結果什麼東西都抓不到手裡。

  所以成功人士總是會說,要想成功,就不要想著成功,專注於過程。

  這並不是雞湯,而是真正的成功哲理。

  假如要參加某項考試,又或者要參與某個競爭,你越想要,越怕得不到,越得不到。

  反而是放鬆的心態去,輕鬆自如的去,反而得獎。

  那麼現在為什麼,大家都生怕丟掉了道德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值得深思。

  但是聰明人應該已經猜到了答案。

  很簡單,原因就是道德它已經沒了。

  沒有了怎麼辦,可是人人都知道社會上不能沒有道德,所以說,要把道德找回來。

  怎麼找回來。

  這就是孔子的厲害所在。

  找回道德的三種方式分別為:仁、義、禮。


  仁義禮就是最高道德墮落了以後的彌補辦法。

  但是人無論再怎麼做,找回來的補回來的肯定不如原來的。

  這就好比,一個人毀了容,找了最好的整容大夫給你做整容,但是哪怕整的再好,還比得上原來的嗎?又或者說,還能和原來一樣嗎?

  今天下巴換了,需要墊一下;明天要出門,不能吹大風,得遮起來;每天都要大量的補水、保濕……

  同理,社會上為什麼人過得越來越心累,因為人在很多時候都把精力拿去保護『整容後的臉蛋』了。

  腿斷了,安了一條最好的假肢,但是那條假肢比得上原來的腿嗎?

  找補回來的,永遠都比不上原來的。

  所以在老子這裡,仁義禮都是下德,都不是上德。

  但是呢,仁義禮內部又是三等,仁是下德之中的第一等,義是下德之中第二等,禮是下德當中第三等。

  所以所謂的道德,老子就做了如上劃分。

  上德,就是無為而無所為。

  不做也不想做。

  想做就是有為,而且是刻意去做的意思。

  沒什麼道德可言,你做伱的那是你的自由,我充分尊重你。我不會道德干涉。

  下德之中最好的是上仁,上仁是為之而無意為。

  上仁是什麼呢?就是做但不想做,不得不去做一下。

  上義是什麼呢?為之而有意為,又做又想做。做了而且是自己想要做的。

  上禮是什麼?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最好的禮是什麼,就是想做,有意為,實際上也做,有為。

  若別人不響應,袖子捲起來,硬拉過來做。

  上禮是什麼,不但自己做,還要拉著別人一起做。

  所以上禮是最差勁的道德,不但我自己要遵守這個『道德』,我還要其他人也遵守『這個道德』。

  而道家的思想就是無為,不想做也不做就是最好的。

  一個人不想去做『道德』,也不拉著別人去『做道德』。

  做了不想做是第二等。

  又做又想做是第三等。

  不但自己做,還拽著別人做,那是最差的。

  最差的就是禮,禮是最壞的。

  仁義禮,本就自道德失落後來。

  老子說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就是道德墮落了,仁就出來了;仁也不行了,就講義了;義也不行了,就講禮了。

  這時候再細細品味一下,周朝末年禮崩樂壞,到底說了個什麼情況。見仁見智。

  可憐的大秦帝國,開局竟然是這麼個狀況。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