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軍事內閣(特鳴謝書友 光明神燈 的2張月票!)
第479章 軍事內閣(特鳴謝書友 光明神燈 的2張月票!)
柴宗訓道:
「朕以諸將歷來功績與才能,茲擢楊延昭為龍驤軍第四兵團大都督,曹璨為第六兵團大都督,林文善為第八兵團大都督。」
曹彬和林仁肇一聽大喜下謝恩,曹璨和林文善是二人各自的長子,均在開熙十五年至二十年間,考中武進士。
經十多年龍驤軍中歷練後,之前已升職軍長。
而楊延昭是楊業長子,在前年柴宗訓征服高昌和于闐時,屢立大功。
只是楊業已免職在家養老,並未上朝,因此尚不知此好消息。
皇帝任用三將的兒子接任龍驤軍空出的三隻兵團,只是調整了所統的兵團,足見柴宗訓對三個家族歷來功績的肯定和重視。
柴宗訓續道:
「自古以來,文能定國,武能安邦,朕大周文臣武將皆是足智多謀、能征善戰之輩。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如今我大周國土廣大,人口眾多,政務日益繁多且專業,朕提煉年前文臣們的眾多建議,為使我大周文武並立、共同為社稷效力,經多月思索,決意成立「軍事內閣」,使朝廷大事分為文武兩類,專人專管。
「軍事內閣」仿內閣制,由7名功勳卓著的武將為閣員,每屆任期最長為十年,帝國一切軍事出征大事,皆由「軍事內閣」決議,向皇帝負責。
武將只須聽從朝廷的調兵命令,不得插手內政治理的一切事務;而文官則不得插手、非議大軍作戰之事。
所謂「文不管軍,武不管政」,是也。」
垂拱殿中眾臣一聽,武將盡皆大喜,文官們見柴宗訓不但未削弱武將們的兵權,反而建立了文武分立的制度「軍事內閣」。
不少文官出班爭辯,然而去年眾功勳卓著的宿將們尚未回京時,皇帝柴宗訓便可壓制住眾文官們想要限制武將權力的圖謀,此刻西征的十隻兵團大都督都已回京,機敏過人之輩如李沆、寇準等文官,皆知時依勢移,現在再出言反對,也是無用。
回京的眾多武將紛紛出班駁斥,狠狠出了一口這幾年出征在外時,文臣們抓緊時機在皇帝柴宗訓面前挑弄是非的氣。
於是,當天早朝上,「軍事內閣」之事,便當堂定了下來。
經垂拱殿中文武眾大臣的一番推舉,經皇帝柴宗訓御准,首屆「軍事內閣」的七名成員就此確定:
首輔是德高望重的呼延瓚,次輔景勝,閣員折御勛、張凝、關麟、曹光實、馬知節。
成為軍事內閣成員後的武將,將長駐汴京,成為朝堂上維護武將利益、與皇帝一同商議國內外軍事大事的主要大臣。
而他們之前擔任的龍驤軍兵團大都督官職,則由正當壯年的大周武將第二代擔任,如呼家將、折家將、楊家將、張家將、高家將等等。
開熙三十四年五月初,內閣上稟,已將封禪泰山的所有行程安排妥當,懇請柴宗訓啟程前往泰山封禪。
柴宗訓見眼下西亞對星星教戰爭,及扶桑戰事皆順暢,國內清明無事,於是准眾臣所奏,於五月十二日,率帝室眾人和王公大臣們、眾屬國駐京使臣,一同自汴京啟程,前往泰山。
封李沆和王旦二人為檢校封禪使,計動用了大內太監二千名、宮女五千名,禁軍十萬人,武德司和龍驤衛二萬人,隨駕護衛。
柴宗訓率眾人一路沿國道、州道的大路緩緩行駛,每日只行百多里,一邊遊山玩水,一邊視察民情。
御駕前赴泰山的隊伍,有馬車上萬輛,逶迤二十多里。
經開熙三十多年盛世,大周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繁榮。
出汴京後,經曹州、濟州、兗州、淄州等地,一路只見郊外幾乎種滿了良田,遍布著官府歷年來僱傭百姓修建的水利設施。
其中糧食作物種植,約占田畝數的七成,另有三成是市價較高的蔬菜,村民用來出售賺取銀錢。
至於村民自己家吃的蔬菜,都是在自家院子裡種植幾畔地,一家人平日都吃不完。
在沿途每個柴宗訓隨機視查的州縣,作坊和商鋪皆數目可觀,各地自有特色產品,而肉類、服裝、酒類、製糖等,則是普遍的行業。
行了一個多月後,於開熙三十四年六月六日,抵達了泰山腳下。
在泰山府臨時行在休息一晚後,六月七日凌晨,柴宗訓率帝室眾人、文武百官開始攀登泰山。
為迎接此次皇帝封禪泰山,工部於年初時招募了三十萬泰山民伕,歷時三個月,在泰山開鑿了過萬級石階,並於山路間修建了二處碩大的皇家別院。每名民伕月俸3兩。
僅這三個月的修路工期,柴宗訓朝廷便將二百七十萬兩銀錢,通過俸祿的形式發放到泰山當地的百姓手中,大為拉動了當地的經濟。
「泰山封禪」為表對天地的敬意,所有人包括皇帝都必須步行登山。
昔年漢光武帝封禪泰山,以年過六十的年紀率帝室、大臣步行登山,封禪完成、回到洛陽後沒有半年,有數名大臣去世,連劉秀也不及一年而崩。
柴宗訓唯恐帝室眾人和王公大臣們登山過於辛勞,於是第一日登山時,剛到傍晚,便率隨行人眾入住山路邊的皇家別院。
符太后坐在庭院中歇息了片刻,喝了幾口剛沏的茗茶後,向一路綿延而上的嶄新山道望去,只見長達數十里,順山勢而鑿山劈樹建造,可稱工程浩大。
符太后道:「陛下文成武德,功業在我中華甚至世界史上無二。
只是母后看這泰山新修的登山之道,工程浩大,想必頗耗民力。
我兒如今有遍及世界之帝國領士,也當常常體恤民力才是江山萬年穩固之策,當思隋煬帝濫用民力之失。」
柴宗訓笑道:「母后,您就放心罷!
兒臣從登極始,即制定下的「廢除徭役,以付薪僱傭方式聘用百姓建造」,修築這些登山道路,不但不會耗費民力,反而是增加了當地百姓的收入。
兒臣將國庫收入的錢,通過僱傭百姓幹活,轉入百姓手中,拉動當地經濟。
母后,譬如這泰山山道一項工程,一次便將二百七十萬兩銀錢變成了當地百姓的收入。」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