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天竺入版圖(特鳴謝書友 不要阿阿叉叉 4張月票!)
第569章 天竺入版圖(特鳴謝書友 不要阿阿叉叉 4張月票!)
開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二,午後柴宗訓在養心殿批閱奏摺時,尚書左僕射向敏中攜長子向傳范求見。
柴宗訓心中一動,當即傳二人覲見。
見禮後,向敏中道:
「陛下,臣犬子傳范不識陛下天顏,那日竟然敢在「燕歸閣」冒犯聖駕,臣特帶他前來請罪!」
向傳范跪在地上叩頭不止。
柴宗訓笑道:
「二位愛卿都起來吧!
所謂不知者不罪。
那日在「燕歸閣」,朕體察民情,見我大周社會中並無仗勢欺人之事,向傳范亦守規矩,並無何不妥之處!」
向敏中父子大喜,連忙謝恩後起身。
過了片刻,柴宗訓道:
「向傳范,你身為尚書家長子,想必平日裡經商時左右逢源、順風順水。
朕想知道,我大周毫無身份背景的百姓,經商時會經常受到官吏的為難嗎?
朕要聽得是毫無掩飾的真話。」
向傳范思索片刻,道:
「回稟陛下,以臣之偏聽偏見,自從我大周施行「鄉賢局」後,以往那種各地官吏一手遮天、山高皇帝遠的狀況便迅速得到了改變。
只要官吏有害民違法行為,鄉賢們便會寫奏摺上稟朝廷、上稟陛下,而各地武德司和御史言官通道極暢。
對於鄉賢們奏摺反映的問題,朝廷向來是一查到底,違法的官吏嚴懲不貸。
因此,民間商人可說營商環境極好,只需依法納稅,便可放心經營,再無其它干擾。
到了開熙三十多年時,陛下推行官員的「任期制」和「致仕制」,從此我大周官員再不能終身當官、世襲傳承,這也使得很多官員失了依仗,在平日裡為官時,也要考慮自己致仕的後路,再不敢魚肉百姓,怕致仕後失了權柄,被商人和百姓們算帳。
因此上,各地官員都不敢隨意為難商人百姓,依律法辦事。」
柴宗訓微頷首,道:
「不受制約的權力,必定為惡!
朕廢官吏的終身制與世襲制,就是要讓他們有所畏懼,再不能肆意妄為。」
柴宗訓頓了頓,道:
「向傳范,那你做為尚書家公子,經商時難道沒有任何優待麼?」
向傳范赧然道:
「陛下所定的《大周刑統》商法極其詳盡,執法又嚴,臣經商時當真沒有得到什麼優待。
要說優勢,也就是臣比之一般商人,提早了解朝廷對哪些行業有些大投資而己,常能占商業先機。」
柴宗訓道:
「此點倒是合理的。人與人的差距,父祖輩的努力也是客觀存在的很大的影響因素。」
再聊幾句後,向敏中父子告退。
秋去冬來,在大周國泰民安、百業欣欣向榮中,開熙五十八年(一零一七年)來到了。
七月六日,征伐天竺的龍驤軍傳回奏摺:已於三月上旬徹底平定天竺全境。
龍驤軍三隻兵團於開熙五十一年底進入北天竺後,經二年多的大戰,攻克星星教徒所建的「波羅王朝」京城德里。
國王庫薩率三十萬大軍堅守城池四個月後失陷,乃率殘兵八萬人向南逃離戰場。
大周軍統帥梁潁統軍用了半年時間攻克了「波羅王朝」東部各州,於開熙五十四年八月滅亡「波羅王朝」。
開熙五十五年初,朝廷派往北天竺建立統治的千餘名官員和四兵團龍驤駐軍抵達後,已休整數月的梁穎立即率三隻兵團南下攻打南天竺。
此時的南天竺分裂為幾十個小國,其中最大的兩國分別是如朱羅國和潘地亞。
因小國太多,征伐費時,梁穎等龍驤軍花了三年多時間,才掃平南天竺的所有小國,將整個天竺納入大周帝國統治。
「波羅王朝」流亡國主庫薩數年來在南天竺諸小國間四處逃竄,最終於開熙五十七年六月,八萬軍隊在被周軍設伏的「德干高原之戰」中,全軍覆沒。
庫薩絕望下戰死沙場。
在攻占天竺的戰爭中,柴宗訓特意命韓濟渝入第三十兵團,在此次戰爭中積功已於開熙五十三年升為軍長。
天竺全境面積有三百萬平方公里,東與大周吳哥地區接界,東北鄰吐蕃,北與大周中、西亞地區接界,南面為大海。
人口有二千一百萬人,民族有一百多個,如:
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三成為第一大族,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納達族占,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旁遮普族等。
其中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
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髮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天竺全民以信仰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為主,其中婆羅門教徒約占其總人口的7成。
大周帝國納天竺入國土後,疆域面積一舉突破了五千五百萬平方公里,人口突破了4億。
柴宗訓看罷奏摺大喜,當即傳旨等待在德里的另二隻龍驤駐軍兵團南下接收南天竺,等待朝廷派遣官員前去建立州府統治。
命梁穎等已征伐天竺七年的三隻兵團,休整後回京。
第二天,開熙五十八年七月七日早朝,君臣商議統治天竺之策。
首輔丁謂出班,道:
「啟稟陛下,據大唐時史料記載,天竺自我中華秦漢時即施行「種姓制度」,全國人口據《梨俱吠陀》分為4個等級森嚴的階層,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雅利安人統治天竺後,又大為加強了此種制度。
在《梨俱吠陀》中種姓制度的起源歸之於神,記有諸神分割大神普魯沙的情形,由普魯沙身體的不同部位,即口、雙臂、雙腿、雙腳分別產生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涇渭分明的階層。
陛下對天竺「種姓制度」的決斷,將決定我大周對天竺統治的穩固與否。
唯陛下聖裁。」
按以往柴宗訓的施政舉措,皆是廢除人生來不平等的制定,如在大周本土打擊門閥士族勢力、迄今已消滅之。
再如廢六穀蕃和吐蕃等地的「農奴制」,釋放出百姓的生產力。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