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449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

第449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忠君愛國,清正廉潔,善於地方治理。

  可以說其人品、官德、口碑、政聲都是一流的。

  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名言,彰顯了價值理性,千古流芳。

  范仲淹之所以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名篇,是與他刻苦學習分不開的。

  他在讀書期間,曾說了一句話,竟然在後來夢想成真。

  後來他步入仕途,卻因一句話丟了烏紗帽,真令人為之嘆息。

  可以說,這兩句話是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兩句話。

  「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

  「唐懿宗時,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因中原戰亂不能歸鄉,故定居蘇州吳縣。」

  實時更新,請訪問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五代十國時期,范仲淹曾祖祖父及父親先後在南方吳越國任官。」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其母為范墉之妻謝氏。」

  「范墉為官清廉,家無積蓄,驟然離世後家中貧困無依。」

  「謝氏為生計考慮,改嫁在吳縣任職的朱文翰,范仲淹因而改從其姓。」

  「朱文瀚曾歷經多次調任,幼時的范仲淹亦隨繼父多次展轉。」

  「范仲淹因規勸二位異父兄長不要鋪張浪費時遭對方以家世羞辱,意識到自己的家世往事,因而傷感不已。」

  「辭別母親遠遊南京應天府求學,師從當世大儒戚同文。」

  「在應天府求學期間,范仲淹晝夜不息地苦讀。」

  「他生活簡樸,僅以鹹菜與小米粥為食。」

  「有時候學習到深夜感到睏倦,就用涼水洗臉使自己清醒。」

  「范仲淹立志高遠,在寒窗苦讀時就常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自語激勵自己。」

  「范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

  「被任命為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當地的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在仕官後,范仲淹立即將母親接來奉養。」

  「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後,迅速發揮了政治才能。」

  「他處理案件時廉潔公平、剛正不阿,為了避免冤假錯案甚至不惜頂撞上級。」

  「范仲淹因表現出眾而升職為集慶軍節度推官,依舊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從八品。」


  「范仲淹在集慶軍出仕期間清正廉潔,對於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辦理。」

  「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兩淮地區的官鹽貯運及轉銷。」

  「西溪為宋代重要的海鹽產地,瀕臨黃海,海潮災害嚴重。」

  「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書泰州知州張綸,痛陳修築海堤的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宋仁宗天聖二年,范仲淹徵集兵夫四萬餘人興築海堰。」

  「天聖四年范仲淹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又將海堤工程託付給張綸主持。」

  「海堤最終由張綸主持完成,當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將其稱為范公堤。」

  「天聖五年,為母守喪的范仲淹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

  「時任南京應天府知府的晏殊聽說了范仲淹的才名,於是邀請他負責應天書院的教育工作。」

  「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教務期間,教學勤勉,以身作則,每當談起國家大事時,一定奮不顧身慷慨陳詞。」

  「在范仲淹的感染下,從應天書院開始,士大夫中流行起了嚴以律己的風潮,范仲淹的聲譽也因而進一步提高。」

  「天聖六年,范仲淹寫成《上執政書》,並將其上疏給朝廷。」

  辛棄疾:宋朝名人那麼多,公認的第一名臣,非范仲淹莫屬。

  古時,男子二十行冠禮,是為成人禮。

  而范仲淹20歲的成人禮,卻猶為特別。

  活了20歲,有人告訴他。

  你不叫朱說,你叫范仲淹,你是母親改嫁帶到我們朱家來的。

  茫茫天地間,20歲的七尺男兒,身無長物。

  血親宗族不認你,對你有養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

  你的身邊只剩下一個兩歲就喪夫帶著你改嫁的苦命母親。

  來處無可追,歸處心茫然。

  如果20歲的你面臨的是這樣的人生巨變,你會如何?

  20歲的范仲淹向我們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

  他感念朱父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卻不願再寄生於他人。

  毅然辭別母親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誓要為自己開闢出一番新的天地。

  應天書院作為北宋書院之首,不光藏書豐碩,有名師指點學生功課。

  更是不收學生學費,這對身處窘境的范仲淹來說是一個絕處逢生的好機會。


  在應天書院,范仲淹晝夜苦讀,用盡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睡得很短,吃得很少。

  累了就用涼水澆臉,餓了就以稀粥為食。

  五年未解衣就枕,讀書之刻苦,非常人能企及。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儉,便帶來了一桌魚肉美食邀請范仲淹品嘗,然而范仲淹對著美味佳肴卻沒有吃一口。

  同窗氣憤的質問他,范仲淹回答已經吃慣了稀粥,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再過艱苦的日子就會不適應。

  這就是范仲淹,身處貧窮之境卻胸有大志。

  甘於清貧生活,刻苦求學,面對享樂誘惑能堅守初心,不改其志。

  少年時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絕了享樂誘惑,更是放棄了可以窺見天子龍顏的機會。

  北宋真宗皇帝巡遊到應天府,萬人空巷。

  當地百姓和書院的學生們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遊,只有范仲淹一人不為所動依舊在學院刻苦讀書。

  同窗詢問范仲淹為何不去看皇帝巡遊,范仲淹回答將來再見皇帝也不晚。

  這就是范仲淹,面對再大的誘惑依然不改其志。

  在世人醉心於花花世界之時,他依舊懷著年少的初心獨行於自己選擇的獨木橋。

  所幸苦心人天不負,寒窗苦讀多年,終於在26歲那年。

  范仲淹科甲成功,進士及第,開啟了屬於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

  「《上執政書》內容有上萬字,主要在內政改革方面,其中主張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

  「時任宰相的王曾對此極為讚賞,他與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薦范仲淹。」

  「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將他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范仲淹為人直言敢諫,天聖七年宋仁宗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

  「范仲淹認為此舉貶低了皇帝權威,於禮法不合,上疏勸諫,但沒有得到答覆。」

  「天聖八年,范仲淹又上疏勸太后劉娥還政仁宗,再度石沉大海。」

  「晏殊對范仲淹的行為深感震驚,批評他太過輕率。」

  「但范仲淹卻不為所動,回信堅定闡明自己立場。」

  「天聖八年,范仲淹自請離京到地方為官,被任命為河中府通判,次年又被調任為陳州通判。」

  「即使在外地任官,范仲淹依舊時刻憂心朝廷之事,多次上疏直諫,反對朝廷大興土木,並倡導整治吏治。」


  「太后劉娥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專門負責諫言之事。」

  「劉娥逝世後,朝中官員大多跟隨政治風向,議論批判劉娥執掌政權時的過錯。」

  「但范仲淹卻認為劉娥有養護宋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成全她的美德,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議劉娥過失。」

  「宋仁宗在劉娥去世後想立自己的養母楊太妃為太后,讓其參與軍國大事。」

  「但范仲淹勸諫說頻立太后會讓天下懷疑皇帝不能親自主政,於是宋仁宗雖然繼續保持了楊太妃的太后稱號,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冊命。」

  「江淮及中原等地爆發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宋仁宗應對態度消極,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諫。」

  「宋仁宗於是意識到了問題,派范仲淹負責賑災工作。」

  「范仲淹不僅打開官倉賑濟百姓,還將災民用於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作為勸王公貴族戒除驕奢之風的警示。」

  「宋仁宗歷來與皇后郭氏關係不睦,在一次后妃之間的爭端中,郭皇后不慎誤傷了宋仁宗。」

  「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因與郭皇后在政治上有過過節,所以乘機協同內侍等人一起向氣頭上的宋仁宗進言廢后。」

  「消息傳出,群臣普遍對此表示反對,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

  「但因為呂夷簡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單位不把范仲淹的奏疏遞交,使得范仲淹的上奏沒有成功。」

  「范仲淹於是乾脆連同御史等十餘人跪在殿外請求仁宗召見,仁宗拒絕見面,派呂夷簡出來解釋廢后,結果被范仲淹當庭駁斥得啞口無言。」

  「第二天范仲淹本準備在早朝後再次在百官面前與呂夷簡辯爭,卻被一紙詔書當庭貶至睦州任知州,其餘參與勸諫的大臣也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

  「宋仁宗景祐元年,外放的范仲淹被調任為蘇州知州。」

  「上任之時恰逢水災,范仲淹立刻組織民眾疏通河渠、興修水利,將泛濫的太湖水引導入海,成功解決了水患。」

  李清照:影響范仲淹一生的兩句話,一句升官,一句貶官。

  苦盡甘來終中舉,折桂登科世無雙。

  以為科舉高中的范仲淹,一定是從此升官發財走上人生巔峰,可苦難並沒有就此遠離他。

  少年范仲淹由於不被范氏認可,參加科舉考試之時還是不能回歸本名,只能以朱說一名高中科舉。

  高中的范仲淹想要認祖歸宗,找回姓氏卻依舊遭到拒絕。

  時值北宋官場黑暗時代,由於沒有高官提攜依靠,滿腹才華的范仲淹卻被授予安徽廣德縣城掌管獄訟的無品小官。


  面對家族的離棄和官場上的不公,范仲淹並沒有被打倒。

  他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更是扛起繼父朱家的責任,將半生悽苦的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

  更將自己的幼弟們全都送去書院讀書,彼時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已去世。

  范仲淹雖初入仕途卻辦案公允、剛正不阿,即使因為官微言輕和上司產生爭執時。

  也能堅守初心,形成了廣德縣刑獄訴訟一派清明的景象。

  范仲淹初到廣德縣,發現此地文化教育落後。

  於是自掏腰包聘請名士,開院教學,提倡讀書。

  使廣德縣文風漸盛,從一個進士都沒有到進士輩出。

  後來范仲淹又調任江蘇東台縣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的貯運、稅收、專賣等工作。

  本來又是一個品級低微的小官,只需做好分內工作就可,可范仲淹卻心憂天下。

  到任不久後,范仲淹就發現海堤年久失修。

  每次大潮一來,鹽場、農田、房屋都被海水淹沒,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死傷無數。

  於是范仲淹多次上書請求修築海堤,並毅然的接下這一利國利民的重任。

  修築海堤隨時會面臨被潮水吞噬的風險,但是范仲淹反而向險而行。

  他親自勘察海岸,親自帶領民工勞作,最終海堤重修成功。

  歷經雨雪冰雹、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海堤最終修築完成。

  海堤邊的農民和鹽民也終於恢復了生產,曾外出避災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園,回歸安寧生活。

  為了感謝范仲淹幫助自己恢復家園和安寧的生活,當地的老百姓都稱海堤為范公堤。

  甚至有的災民將自己改姓為范、為范仲淹設立長生祠。

  身為人子,范仲淹照顧母親,撫愛幼弟,身為人臣。

  范仲淹雖官階低微卻不改心憂天下其志,為百姓固守家園,開一地學風,培養人才。

  這就是范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他還開闢自己在蘇州的居所南園之地為郡學,廣泛傳播文教。」

  「范仲淹再度被調回京城,先被任命為國子監通判,後來又被升為吏部員外郎。」

  「在權知開封府期間,范仲淹在京城開封府大力整頓官僚機構,革除弊政。」

  「他斷案如神,使得整個京師氛圍煥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條。」


  「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獨斷專行、把持朝政、培植黨羽、扶持自己勢力的行為,再度與之爆發衝突。」

  「他寫出四篇奏章,對於呂夷簡的用人規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並勸諫宋仁宗制定官僚任免制度,親自掌管官吏的升遷任免之事。」

  「呂夷簡則堅持不認錯,反過來攻擊范仲淹越職言事,並且宣稱范仲淹有勾結朋黨的行為。」

  「雙方的爭端愈發擴大,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並對呂夷簡的言行進行批評和反駁。」

  「由於言辭過於激烈,再度觸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罷黜,外放到饒州任知州。」

  「發生在景祐年間的這場朝堂爭端影響頗大,儘管范仲淹並未組織朋黨。」

  「但因他道德高潔,才名出眾,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頗多。」

  「因此罷黜之命一出,眾多官員紛紛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員自請同范仲淹一併貶黜。」

  「由於呂夷簡此時權勢甚重,為范仲淹說話的大臣接連遭貶,以至於范仲淹此次出京時竟然無人敢於送別。」

  「呂夷簡因與同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雙雙罷相,於是諸多朝臣再度集體上疏為范仲淹辯白,結果因此導致朝中存在朋黨的傳說喧囂塵上。」

  「最後以宋仁宗下詔禁止朋黨,范仲淹繼續留外告結。」

  「在饒州期間,范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

  「范仲淹自仕官以來,屢次因犯顏直諫而被貶謫。」

  「宋仁宗寶元元年,西北党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

  「並派遣使臣遞書,要求北宋對西夏地位予以承認,被宋仁宗拒絕,雙方關係徹底破裂。」

  「李元昊率軍進犯北宋邊境,在三川口之戰中大敗宋軍,包圍北宋西北重鎮延州,朝野為之震驚。」

  「由於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為永興軍路知軍。」

  「范仲淹到任後,立即對延州的軍隊進行整編改制,廢除了不利作戰的舊制度,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

  「戰略上,范仲淹採取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重視對邊寨的控制和建設。」

  「范仲淹派遣將軍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斷西夏軍後路,迫使入侵的西夏軍撤兵。」

  「他還採納名將種世衡的建議,在延州東北200里處的宋夏邊境築起青澗城,並調集青壯經營田地。」

  「范仲淹在經營西北期間,重視培養將領,逐漸培養出狄青等一批有才幹的將領,這些將領在日後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


  「范仲淹一向主張以守為攻,循序漸進,反對主動出擊的軍事冒險。」

  陸游:范仲淹品德高尚、人才難得,但宋仁宗因何不擢拔其為宰相。

  范仲淹做了大半輩子的文弱書生,從未到過邊境,也從未參與過戰爭,卻突然被臨危受命要領兵去抵禦茹毛飲血的外族入侵。

  對死亡的恐懼、對戰爭的畏懼是否會占據你的內心?

  已經年逾50歲被貶在外的范仲淹,面臨的就是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艱難重任。

  可他卻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孫、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宣布脫離宋朝,建立西夏國。

  從此,北宋西北邊境戰火不斷。

  宋軍雖然積極抵禦卻依舊抵不過西夏的兵強馬壯,節節敗退。

  值此朝廷危難之際,范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敵全都推薦由范仲淹領兵去抵禦西夏。

  整個大宋朝對范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敗戰死沙場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范仲淹沒有一絲猶豫,毅然決然的領兵前往邊境去抵禦西夏。

  邊境荒涼,生活苦寒,西夏殘虐。

  宋軍又節節敗退,整個宋軍都處於低迷狀態。

  初到邊境的范仲淹,也吃了敗仗。

  范仲淹心痛於將士們的犧牲,哀傷著戰爭的失敗,又思念著遠方的故土。

  於是在蕭瑟淒涼不能和家人團圓的秋天,范仲淹寫出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初次領兵就吃了敗仗的范仲淹沒有就此消沉,也沒有貪生怕死的不顧國之危難。

  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訓,對邊境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穩固邊防,修築城池以及多個軍事要塞。

  在邊境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以遏制西夏軍的進犯。

  同時招攬災民、流民以及少數民族災民回歸家園,休養生息。

  並對邊境羌族採取招攬政策,與之簽訂條約,使羌族脫離西夏,為宋朝效力。

  對內范仲淹積極改革軍隊,積極提拔了狄青等驍勇善戰又長於兵法的將領,狄青後來也成為北宋第一名將。


  在范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軍隊一改頹勢,軍民同心。

  最終擊敗西夏,讓西夏對大宋俯首稱臣。

  在范仲淹手中連吃敗仗的西夏軍隊,也不得不感嘆一句范仲淹卓越的軍事才能。

  這就是范仲淹,面對家國危難。

  他勇於擔當,越挫越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卻能領兵征戰沙場,以書生之力卻能擊退外族入侵,保家衛國。

  「宋仁宗下詔出兵大舉伐夏,但范仲淹認為時機不成熟,堅持不從。」

  「范仲淹奏請加強邊境守備,修築要塞,並將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採納。」

  「李元昊進兵渭州,韓琦命令任福率軍出擊,結果中了李元昊的佯敗之計。」

  「在好水川遭遇西夏軍埋伏,全軍覆沒,損兵萬餘,任福等十六員將領陣亡。」

  「因好水川之戰的慘敗,宋仁宗將范仲淹降職,依舊領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之權責。」

  「范仲淹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簽訂條約嚴明賞罰,使得李元昊試圖拉攏羌族為嚮導的計劃破滅。」

  「同時范仲淹繼續延續自己的戰略思想,在慶州西北修築大順城,阻擋了西夏軍隊的入侵道路。」

  「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賞罰分明,策略得當,令行禁止,愛護士兵。」

  「懷柔邊境部族,構建了穩固的邊境防線,令西夏無機可乘。」

  「因李元昊請求議和,北宋西北邊境局勢開始緩和,宋仁宗於是再度將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為樞密副使。」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後,宋仁宗多次召見范仲淹等人,詢問對改革的看法。」

  「范仲淹於是寫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宋仁宗。」

  「這十條改革方針,分別涉及官僚制度、軍隊制度、稅賦制度、政治風氣等方面。」

  「宋仁宗經慎重考慮,除了恢復府兵制度一條外,其它均予以採納。」

  「為了進一步推動變法政策,范仲淹再度上疏,推動軍事改革。」

  「同時又奏請擴大宰相權力,給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賦稅的權力,並任命輔臣負責軍事和官吏升遷事宜。」

  「由於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對,宋仁宗最終只給了范仲淹司法之權。」

  「由於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觸及了北宋官僚集團的集體利益,如廢除了對親朋好友的恩蔭之權,加強了對官僚的審查等。」


  「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團的集體反對,范仲淹因而開始萌生退意。」

  「范仲淹因病無法在環境嚴酷的邊塞履職,上表請求改任鄧州知州並解除四路安撫使之職,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

  「隨著范仲淹的外放,歷時一年多的慶曆新政宣告失敗,其政策基本被終止。」

  「范仲淹在鄧州上任,因憂心當地學風不興,故而特地籌建了百花洲與花洲書院,以圖振興文教。」

  「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撰寫了一篇散文,即《岳陽樓記》。」

  「范仲淹調任杭州知府,范仲淹的兒子和弟子們想在杭州購置田產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拒絕。」

  「范仲淹於同年十月自行出資購置田產千畝,用這些田產成立了范氏義莊,以接濟同族中的貧困者。」

  「范仲淹於赴潁州上任途中,在徐州病逝,享年62歲。」

  「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時便已關注,經常派人送藥慰問。」

  「范仲淹病逝後,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問范仲淹家人,親自為范仲淹墓題字,並追贈范仲淹兵部尚書,贈諡號文正。」

  「因范仲淹諡號文正,受封爵位為公,又有范文正公之稱。」

  文天祥:命運給了范仲淹一副爛牌,卻被他多次打出王炸。

  邊境戰場上的大獲全勝,令范仲淹終於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認可,百官舉薦的情況下。

  范仲淹被擢升為參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負也終於有機會得以實施。

  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就此拉開帷幕,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條新政。

  這些新政內容益於百姓、益於北宋王朝,可是卻劍指朝中官員。

  於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對新政,甚至污衊范仲淹結黨營私。

  最終,能夠改變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慶曆新政。

  在北宋官場既得利益者們的包圍下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也被貶謫出京。

  慶曆六年,范仲淹任河南鄧州期間,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滕子京的來信。

  滕子京被貶謫岳陽期間,重修岳陽樓後,想請好友范仲淹寫一篇賦刻於岳陽樓,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

  范仲淹雖未親臨岳陽樓,卻根據《洞庭晚秋圖》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其中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為國為民的先驅人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其實這段話,便是對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詮釋。

  身處苦難之中,他沒有失意消沉,宏圖大志得以施展之時,他沒有得意炫耀。

  身居廟堂得朝廷重用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百姓。

  被貶謫遠離朝廷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憂樂都不以個人得失為轉移,反而是全部寄於天下興亡。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門亦成貴子,一介書生胸羅十萬甲兵。

  身為寒門孤兒,被宗族離棄。

  他卻沒能被磨難打倒,反而勤學苦讀,最終科舉高中。

  身為無品小官,官微言輕。

  他卻沒能碌碌無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辦案,興辦學院。

  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於水火。

  身為一介書生,又已兩鬢斑白。

  他卻沒有貪生怕死,反而肩負重任。

  能帶領宋軍驅逐外族入侵,守護家國。

  身為當朝宰相,變法失敗又被貶謫。

  他卻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反而揮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絕唱。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難的境遇中開出最絢爛的花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絕處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絕對不可能的絕境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