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花極鄧太后
古時候的女子大都受命運擺布,在命運的河流上像一葉浮萍,被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
她們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更不知道如何計劃自己的人生。
在命運面前她們藐小得像一粒塵土,命運叫她們做什麼她們就做什麼。
命運叫她們享福她們就享福,叫她們遭罪她們就遭罪。
她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認命了,我就是這個命。
而鄧綏卻是一個不認命的女人,當別人都被命運扼住咽喉的時候,她卻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她成功地做到了,這個用心良苦的女人,她的愛情與事業都按照她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前進。
從宮女到皇后再到太后,最後達到她理想中的巔峰。
「鄧綏是一個奇女子,在她五歲時,便懂得體恤他人。」
「六歲時,鄧綏就愛上了閱讀經書,志在典籍。」
「但在母親看來,女子應該操持家務,而不是去做學問。」
「為了不忤逆母親,鄧綏便白天做女紅,晚上挑燈夜讀。」
「鄧綏的非常之姿引起了父親鄧訓的注意。」
「鄧訓有大志,喜歡施恩於人,是明帝、章帝的股肱重臣,士大夫大多歸依他的門下。」
「為了培養女兒,鄧訓常常和她交流朝政。」
「無論事大事小,都和女兒商量。」
「在父親的教誨下,鄧綏的眼界和胸懷更加開闊。」
「永元八年,十六歲的鄧綏入掖庭為貴人。」
「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的她,一下子得到漢和帝的喜愛。」
「雖然鄧綏的祖父是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但占據和帝皇后之位的陰氏也不弱,甚至兩人還有之間還有親屬關係。」
「入宮後的鄧綏很快適應了籠中鳥的生活,她小心處理著與陰皇后之間的關係,甚至藏起自己的光輝。」
「每當要與陰皇后同時出現在和帝面前時,鄧綏都會離位站立。」
「面對和帝的垂問,都會先表現遲疑,等陰皇后發言完再對答。」
「離開的時候也是弓著身軀以示對和帝與陰皇后的尊重,於是和帝越發喜愛鄧綏而疏遠陰皇后。」
「在鄧綏入宮的這一年,正是陰氏被封為皇后的同一年。」
「然而陰皇后發現,隱忍四年才登上皇后之位的她。」
「在美貌上比不過鄧綏,德望稱譽也差後者一大截。」
「更過分的是,因為鄧綏為人接物恭謙肅穆,克己體下,漢和帝與整個後宮的目光都被她奪去了。」
「隨著漢和帝對自己的寵愛漸漸衰減,而鄧綏的聲望與日俱增。」
李世民:東漢女政治家鄧綏,賣慘取代原配,生前不肯放權,死後葬送族人。
在東漢時期,新野鄧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
當年在西漢末年的時候,鄧家原本是南陽郡新野縣的一個大家族,在當地比較有勢力。
後來,在綠林赤眉起義爆發之後。
鄧家也組織了一支軍隊,跟著劉秀的大哥起兵了。
鄧家當時之所以願意冒這個風險,主要是因為當時劉秀的二姐,嫁給了鄧家的年輕俊傑鄧晨,雙方屬於姻親關係。
而接下來,等到劉秀獨自北上,去招撫河北的時候。
鄧家的另一個年輕人鄧禹,則是第一時間追隨劉秀。
鄧禹當初本來就是劉秀的同窗,兩人之前曾經一起在長安讀過太學,感情特別好。
而到了打天下的階段,鄧禹更是成了劉秀的左膀右臂。
後來在劉秀統一天下的時候,鄧禹獨自率兵,攻取山西以及關中北部,為東漢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所以,後來東漢統一天下之後,鄧禹直接被封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家也成了東漢最頂級的一個大家族,成了很多南陽派官員家族的領袖。
而鄧禹家族,後來也就逐漸成了鄧家內部的真正核心。
最關鍵的是,鄧禹本人比劉秀還小。
所以東漢統一天下的時候,鄧禹也才剛剛35歲而已。
此後的幾十年裡,鄧禹就有了足夠多的時間,教導鄧家的後輩子孫。
在東漢開國之初,高層的大家族,其實同時存在好幾個。
但是後來,好幾個頂級家族,都因為忽視了小輩的教育,導致下一代性格極為跋扈。
因為這種跋扈的性格,後來很多頂級大家族,都栽了大跟頭。
反倒是鄧家,因為鄧禹活得時間比較長,導致鄧家的家風特別好。
這也為後來鄧家長盛不衰,奠定了一個基礎。
也就是劉秀去世一年之後,鄧禹也去世了。
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整個明章之治時代。
鄧家第二代的幾個兄弟姐妹,也就是鄧禹的孩子們,做事一直比較謹慎。
鄧家的二代子孫當中,幾乎沒有出現任何一個跋扈的二世祖,反倒是出了好幾個能征善戰的將軍。
鄧禹去世23年之後,這一年,鄧家出生了一個女孩鄧綏。
從親戚關係上來說,鄧綏其實是鄧禹的親孫女。
這種爺爺死了二十年之後,孫女才出生的情況。
確實不太常見,但雙方的關係確實也沒啥值得質疑的地方。
主要是當年鄧禹孩子比較多,所以生第六個兒子鄧訓的時候就比較晚。
然後鄧訓孩子也比較多,最終導致鄧綏出生的時候就很晚了。
鄧綏出生的時候,已經是漢章帝在位中期了。
當年東漢整個國家,國泰民安。
北方的匈奴,已經被徹底肢解,西域那邊,也被班超擺平了一大半。
而當時的鄧家,在幾個鄧家二代子女的打理下,也是風生水起,沒有任何衰敗的趨勢。
而鄧綏長大之後,雖然是一個女子,但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而且最關鍵的是,鄧家的這些長輩,特別開明!
在當時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覺得。
男人應該去學四書五經,去努力通過察舉制,入朝為官,這才是正道。
而對於女子來說,大家都覺得女子就應該學學女紅,學學怎麼照顧好孩子和家庭,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時幾乎所有貴族,在培養女孩的時候,往往教的都是各種琴棋書畫,以及針織女紅之類的東西。
幾乎沒有哪個女孩,在家裡上學的時候,會去學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
但是鄧綏卻屬於一個異類,鄧綏六歲的時候,就可以通讀史書。
而且,鄧綏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純粹的興趣愛好!
一個女孩,把學歷史當成愛好,這事其實挺罕見的。
而當時的鄧家內部,對於鄧綏的這種情況,也存在很大的意見分歧。
鄧綏母親就覺得女孩就應該老老實實學女紅,等到長大之後,再找一戶門當戶對的人嫁了。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鄧綏她爹鄧訓,卻非常支持女兒讀書。
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個兒子,屬於那種文武雙全,而且還很有政治頭腦的頂級牛人。
所以鄧訓反倒覺得,女孩多讀點書,也挺好的,至少不是啥壞事。
於是,從鄧綏懂事開始,她就在接受兩種教育。
一種是在白天,天天學女紅,學紡織做衣服。
另一種則是在晚上,在完成了白天的基礎課程之後,天天讀四書五經,學習歷史。
客觀來說,這種教育,對後來鄧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讓陰皇后這個後宮之主情何以堪,於是陰皇后心裡常有怨恨之情。」
「但不善後宮爭鬥的她,只得把願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鬼神身上。」
「不過這番詛咒沒讓鄧綏暴斃,反而是和帝病倒了。」
「於是陰皇后高興地對手下說,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
「鄧綏聽聞和帝病重,以及陰皇后小人得志的發言後,願一死表明對和帝的心意。」
「和帝痊癒後,得知了兩女截然不同的行為,於是更加傾向鄧綏。」
「永元十四年,和帝下令徹查陰皇后巫蠱一案,以祠祭祝詛,大逆無道廢黜了其皇后之位。」
「陰氏的宗族親屬及其內外兄弟都被免官後遣送還鄉,改立鄧綏為皇后。」
「和帝雷霆手段剷除了一大家族,鄧綏則兵不血刃登上皇后寶座。」
「可鄧綏還沒與和帝快活多少年,這位英明的君王就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留下不滿三十歲的鄧綏和剛滿百歲的幼子劉隆。」
「偌大的帝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鄧綏的支持下,劉隆成為東漢第五位皇帝。」
「鄧綏被尊為皇太后,臨朝聽政。」
「不過劉勝沒有在鄧綏的殷切期望下茁壯成長,反而不滿周歲便夭折。」
「他既是中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在和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商量後,鄧太后立了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是為安帝。」
「當時,漢和帝長子劉勝尚在,不過劉慶和宦官鄭眾在助和帝剪除權臣中立下大功。」
「「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勢,鄧太后還是選擇通過立劉祜來拉攏二人。」
「鄧太后結合和帝奪權的辛酸經歷,努力將外戚同宦官、宗室綁在一起,以達成和平局面,然而樂觀的她還是小覷了覬覦者的野心。」
武則天:拯救了危於累卵的劉氏天下,但鄧綏的評價好壞參半。
就這樣,在鄧綏十五歲那年。
鄧家為她疏通好了門路,把她送進了皇宮,做了良家子。
她們未來有機會成為妃子甚至是皇后,但是暫時又沒嫁給皇帝。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鄧綏認識了一個關鍵的人物。
此後的很多年裡,這個人將會陪著她,走過數十年的風風雨雨。
這個人,不是鄧綏的老公漢和帝,而是一代才女班昭!
在班家內部,班昭年齡其實比較小,大概要比她的兩個哥哥小十七八歲的樣子。
而且,班昭她父親班彪,去世的也比較早,在班昭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所以班昭小時候,其實是被自己兩個哥哥帶大的。
如此一來,班昭小的時候,自然就深受自己大哥班固的影響。
在班昭小的時候,班固整天都在老家,琢磨怎麼寫漢書。
所以年幼的班昭,當時也讀了不少史書,特別有見識。
再後來,大概在班昭十四歲的時候,班家出了一件大事。
當時有人舉報班固,說班固私修國史,然後班固就被抓起來了。
後來,班家老二班超的營救下,班固雖然被放了出來,並且被漢明帝授予官職。
但是這件事本身,對班家的影響依然很大。
所以,大概也就是在這一年,十四歲的班昭,嫁給了同郡老鄉曹世叔。
不過再後來,班昭的運氣不太好。
她的這個丈夫,沒過幾年之後就去世了。
此後的很多年裡,班昭一直恪守禮儀。
她沒有選擇改嫁,反倒安心留在了曹家,開始做學問。
就這樣,大概到了班昭44歲的時候,她大哥班固去世了。
班固的死因比較特殊,屬於被冤死在監獄裡。
而且他死的時候,《漢書》還有一部分內容沒寫完。
所以,在這之後,漢和帝就下令,讓班家的人過來,幫忙繼續寫。
當時在班家這邊,班超還活著,但是這時候班超在西域那邊,根本脫不開身。
而班固的兒子,史書也沒什麼記載,估計也沒有能力完成這個工作。
所以最後,這個工作,就落到了班昭這個女子的頭上。
就這樣,漢和帝下令,讓班昭入宮,替她哥續寫《漢書》。
同時,漢和帝還下令,讓班昭以女夫子的身份,替他給後宮妃子們上課。
班昭的這段故事,雖然看似和鄧綏關係不大,但是卻實實在在影響到了鄧綏的一生。
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接下來漢朝歷史的發展。
班昭入宮,表面上來看,是為了寫《漢書》,這確實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但除此之外,漢和帝更深層次的用意,是讓她幫忙教育自己的後宮嬪妃。
因為在東漢的體制下,外戚這股勢力,幾乎是不可缺少的。
但問題是,當外戚掌權之後,掌權的皇后或者太后,能力高低,將會直接決定國家的發展!
在這個問題上,當年東漢在竇家就摔過大跟頭。
當年那位竇太后,就是因為能力有限,只知道為竇家撈好處,不知道為國家考慮,結果搞出了一大堆麻煩。
最後逼得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通過發動政變,才解決了竇家。
這事對於漢和帝來說,印象特別深刻。
所以漢和帝掌權之後,就一直想要找人,來培養自己的後宮嬪妃,包括皇后。
漢和帝很希望未來這些嬪妃當中,能出現一位女政治家。
一旦自己死的早,這個人可以幫自己處理國家政務。
如此一來,漢和帝就需要一個非常有見識的女夫子,入宮上課。
然後,班昭就入宮了。
而班昭入宮之後,大概又過了兩年,鄧綏入宮了。
而且,不光班昭是這樣,當時漢和帝後宮裡其他的女人,包括皇后,基本上也都是差不多的歲數。
對於班昭來說,這些小女孩,其實和自己的女兒沒什麼區別。
所以,班昭入宮之後,除了寫《漢書》之外,也一直在努力上課。
班昭是真心想對這些後宮女子好,想要教給她們更多的知識。
但問題是,當時在這個後宮小課堂里,幾乎所有的後宮嬪妃,都對上課沒啥興趣。
班昭講的都是歷史、四書五經,以及各種治國策略之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絕大多數的女子,尤其是十七八歲的女子,基本上不感興趣才是正常的。
直到鄧綏入宮,班昭才第一次遇到了一個好學生。
和其他後宮嬪妃不一樣,鄧綏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歷史和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
所以,當班昭開始給她上課之後,兩人很快就有了忘年交的感覺。
從這時候開始,班昭就和鄧綏亦師亦友,成了最親密的朋友。
而且,在班昭眼裡,大概也把鄧綏直接當成了自己的女兒對待。
此後的幾年裡,班昭開始全力為鄧綏說好話。
這直接導致,鄧綏很快在宮裡脫穎而出,得到了漢和帝的青睞。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裡,鄧綏開始起飛了。
雖然只有十幾歲,但是鄧綏的頭腦,卻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嬪妃,包括當時的皇后陰氏。
其他女子,最多還停留在宮斗這個水平。
可是鄧綏,卻已經開始悄悄超過了這個層次,直接進入了政治鬥爭的階段了。
比如說,皇宮裡開宴會,其他後宮妃子,都把自己打扮的特別漂亮,希望贏得漢和帝的青睞。
唯有鄧綏,每次都換上素衣,表示自己生活簡樸。
而且,每次她的服裝顏色,和皇后陰氏撞衫了之後,她還會第一時間換衣服。
再比如說,鄧綏每次在皇后身邊的時候,都會低眉順耳,表示絕對的臣服,從來不敢有任何逾越。
但同時,在學習方面,鄧綏卻一直很努力。
「不滿於一個女人騎在自己頭上的士大夫嘴上喊著歸政於帝,實際是眼紅鄧太后等人能夠擺布年幼的安帝。」
「更讓鄧太后心力憔悴的是宮廷之外的天災人禍,羌人作亂,西域背叛,十年水旱之災。」
「為了抗震救災,鄧太后親自減少用度開支,來贍養黎民大眾。」
「同時,鄧太后對自己的家族和皇族的子弟都極其嚴格,為的就是不讓這些貴戚食祿子弟走上歧路。」
「十六年的臨朝稱制,鄧太后辛苦地維持著東漢表面的繁榮。」
「鄧太后之功在於她幫助東漢抗住了十年的旱災水患,而她飽受爭議的地方則是平庸的執政手段。」
「其一,與朝中大臣離心離德。」
「鄧太后不信任三公九卿而延續和帝親信宦官的政策,讓宦官們成為東漢難以去除的毒瘤。」
「其二,對外政策上的失敗。」
「鄧太后的退讓使得西域重新被北匈奴奪取,並再次威脅邊境。」
「而鄧騭因為鎮壓羌人起義失敗,導致後者為禍十一年。」
「其三,開賣官鬻爵之先例。」
「其四,權欲薰心,把持朝政一生而不願意歸政於安帝,這是鄧太后最被詬病的一點。」
「皇帝過早夭折使得東漢政權極度不穩定,鄧太后是東漢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她在極力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呂后,但難以避免被權力腐蝕。」
「她努力支持東漢向前,卻因為沒有執政經驗而走了不少歪路。」
「自知難逃一死的鄧太后臨終前掛念的還是這個新興不久的王朝,她的一片冰心天地可鑑。」
李隆基:以退為進,東漢最能忍的完美皇后鄧綏。
當時的漢和帝,最看重的,從來都不是後宮妃子的美貌。
他最看重的,一直都是才華。
他希望有一個賢內助,能夠在自己未來去世之後,幫忙輔佐下一代皇帝。
所以漢和帝沒事的時候,經常會和這些後宮女子聊朝政,聽取他們的看法。
但結果,包括皇后在內,幾乎所有女子,對朝政的見解都極為淺薄。
這也沒辦法,畢竟當時這些後宮女子,年齡都比較小。
就連皇后陰氏本人,這時候也才二十出頭,根本沒有什麼政治意識。
唯有鄧綏,因為她從小就學歷史,研究四書五經。
對於朝政的理解,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士族大臣。
再加上她的身後,又有班昭這位女夫子出謀劃策。
鄧綏本人,當時對於政治或許未必有那麼高的見解。
但是班昭就不一樣了,此時已經年僅五十的班昭,對朝政的理解已經極為深刻!
所以,每次其他妃子談論朝政,都很難得到漢和帝的賞識。
唯有鄧綏,能說的頭頭是道,讓漢和帝非常滿意。
時間長了之後,漢和帝就越來越寵愛鄧綏,對鄧綏越來越重視!
而這種轉變,很快就引起皇后陰氏的嫉恨。
其實從關係上來說,鄧綏和陰皇后之間,原本是實在親戚。
鄧綏的爺爺是鄧禹,而陰皇后的外祖父,則是鄧禹的某個兒子,但不是鄧綏她爹。
所以,從親戚關係上來說,陰皇后其實得管鄧綏,叫一聲遠房表姑。
這種親戚關係的存在,讓鄧綏在入宮之初,並沒有受到什麼刁難,陰皇后反倒是願意多照顧她一些。
但是等到鄧綏得寵之後,陰皇后卻開始逐漸嫉妒起來,越來越覺得鄧綏擋了自己的路。
面對皇后的嫉妒,鄧綏此時則是表現的非常大度。
她只是繼續好好學習,努力研究政治,從來不和陰皇后玩什麼宮斗。
而這個結果,無疑讓漢和帝更加滿意!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其實從來都不喜歡後宮天天內鬥。
皇帝其實更喜歡後宮和睦,而且自己的皇后和妃子,能夠在工作上幫到自己。
當時的陰皇后,顯然就不符合這個標準。
反倒是鄧綏,更讓漢和帝舒心。
所以,時間長了之後,漢和帝就逐漸有了廢后的念頭。
他想廢了陰皇后,然後改立鄧綏做皇后。
從始至終,鄧綏其實都沒有玩什麼陰謀詭計。
她一直在用堂堂正正的陽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但這個辦法,卻比那些宮斗手段更加管用。
偏偏陰皇后本人,並不是太懂這裡面的門道。
所以時間長了之後,陰皇后雖然察覺到事情不對,但是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她只是單純覺得,是鄧綏裝可憐玩憂鬱,勾引了漢和帝,所以漢和帝才有廢后的想法。
她其實什麼陰謀詭計都不需要玩,只需要好好學習,努力去解決漢和帝的問題,就可以輕易戰勝一切對手了。
至於那位陰皇后,從始至終,她都不知道漢和帝真正想要什麼。
她只是單純覺得,這個情況,就是單純的爭寵。
於是接下來,陰皇后自己走了一步臭棋。
她選擇在後宮當中,去搞巫蠱之術。
巫蠱這種東西,歷來對敵人沒啥用,只會把自己折進去。
而到了陰皇后這裡,自然也是這樣。
所以後來,沒過多久,陰皇后玩巫蠱的事情,就被人揭發了出來。
本來漢和帝就想廢后,這一下,漢和帝更是找到了絕佳的理由。
於是漢和帝正式廢黜了陰皇后,然後在這一年冬天,漢和帝正式立鄧綏為皇后。
從始至終,鄧綏沒有玩任何陰謀詭計。
她只是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裡,鄧綏開始以皇后的身份,成為漢和帝身邊的高級參謀。
雖然此時鄧綏也很年輕,但是多年的學習,卻讓她有了非常成熟的政治眼光。
再加上此時鄧綏的身後,有班昭這位曠世才女出主意。
所以漢和帝對鄧綏,只能是越來越滿意。
而除了幫忙分析朝政,偶爾出主意之外,鄧綏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幫漢和帝抑制外戚。
其他皇后上位之後,往往都會大肆給自己的家族,要權要錢,提高自己娘家的地位。
可是到了鄧綏這裡,反倒是截然相反。
她非但沒有主動要什麼,反倒是漢和帝主動給的時候,她直接拒絕了。
這個行為,更是在漢和帝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漢和帝和鄧綏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這事不好說。
但顯然,對於漢和帝來說,鄧綏絕對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皇后,是值得自己託付身後之事的。
就這樣,在做了三年的皇后之後,鄧綏的努力,最終得到了超額的回報。
漢和帝突然得了一場急病,突然駕崩。
此後,鄧綏就以太后的身份,擁立了漢和帝的小兒子劉隆為帝。
不過當時的劉隆,才剛剛出生一百多天,只是一個小孩。
於是在這之後,鄧綏便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並且自稱是女君!
就這樣,從這一年開始,東漢進入了鄧綏的時代。
縱觀鄧綏的上位史,其實從一個普通妃子,到擁有最高權力的女君。
鄧綏並沒有主動做過什麼,她唯一做過的,其實就是努力學習而已。
但就是這個簡單的努力學習,卻恰好成就了這位東漢歷史上最重要的女政治家。(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