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431章 花芝李季蘭

第431章 花芝李季蘭

  提起中國古代文學,大家總會想起唐詩宋詞。

  繁榮強盛的大唐,孕育了無數位璀璨的文壇巨星。

  女性在古代雖然被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要求,但是古往今來被籠罩在男權之下的女子,也有很多在文壇上大放光采的才女。

  縱觀古今,有才華有顏值的女子似乎難逃紅顏薄命的宿命。

  比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國破家亡夫婿先逝,獨留她一人在孤寂中寫下淒悽慘慘戚戚。

  在唐朝,也有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名叫李季蘭。

  「女性雖然被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要求,但是古往今來被籠罩在男權之下的女子,也有很多在文壇上大放光彩的才女。」

  「唐代就有這樣一位女道士,她因為暗戀一位僧人,就寫詩試探僧人的心意。」

  「被拒絕後,她又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心中的失落之情。」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結果這首蘊含了深刻哲理的詩句,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稱之為千古佳句。」

  「這位女道士就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李季蘭,那位被她暗戀的僧人叫皎然。」

  「李季蘭是浙江人,從小就聰慧異常,又能詩善文。」

  「她六歲那年,看到家裡的薔薇架,就寫了一首詩。」

  「小小年紀就能作詩,換做平常的父母,一定會高興地到處宣揚。」

  「但是李季蘭的父親,看到女兒寫的詩句後卻勃然大怒。」

  「因為詩里有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兩句詩本來寫的是薔薇的架子還沒有搭好,花藤到處攀附的情景,跟人亂紛紛的心緒一樣。」

  「李季蘭的父親卻由架卻想到了嫁卻,又因為後面的心緒得出結論。」

  「認為自己的女兒非常慧黠,以後肯定不守婦道。」

  「於是在李季蘭11歲的時候,就把她送入道觀。」

  「被父親送入道觀,在那個時候來說,幾乎意味著被家裡拋棄。」

  「在這樣的打擊下,李季蘭卻沒有頹廢,反而專心研究詩文。」

  「李季蘭精通格律,又彈得一手好琴,很快就才名在外。」

  「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來與她結交,這其中就有那位叫皎然的僧人。」

  「皎然俗家姓謝,是東晉著名文學家謝靈運的十世孫,也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皎然早年曾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榜後出家。」


  「之後又經歷了安史之亂,這才返回湖州故里。」

  「皎然本身就有才名,所以他回到湖州之後,也很快跟湖州的文士結為詩友,也結識了女冠李季蘭。」

  「李季蘭認識皎然之後,沒多久就被他的滿腹才華吸引。」

  「她有心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但又不知道皎然的心意。」

  「怕被拒絕,於是寫了一首詩試探皎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尺素指面積較小的絲織物,它和雙鯉魚一起都代指書信。」

  「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的信件一般都寫在絲絹上。」

  「為了運輸途中不被損壞,就把書信夾在竹木簡之中。」

  「而這些竹木簡一般都會刻成魚的形狀,所以古人就有魚雁傳書的說法。」

  「李季蘭這首詩的意思,就是隱晦地把自己對皎然的心裡事比作腹中書,又借雙鯉魚來說明自己的心意。」

  「皎然接到李季蘭的詩後,立即就明白了李季蘭的心思。」

  柳如是:女道士跟和尚示愛被拒,女詩人李季蘭放情的一生。

  唐朝因為一個女皇武則天,所以對於女人總是比其他朝代多了幾分人情。

  可是多得幾分,也沒有辦法扭轉固有思想。

  唐朝詩人多,出名的更是多,可是唐朝女詩人才是難得的瑰寶。

  李季蘭這個女人身上,就占據了四位女詩人的一席之位。

  李季蘭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六歲的年紀就會讀書作賦。

  可是李季蘭的神童之名,卻讓李季蘭的父親終日愁苦。

  歸其原因,李季蘭的父親見過李季蘭的一首詩詞。

  李父覺得自己的女兒能做出這樣的詩詞,長大以後一定會污了門楣。

  一個女子能夠污了門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不守婦道,連累娘家名聲。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一個六歲的女子,能寫出這般的詩詞。

  雖說少了一些平仄,可是也是太難得。

  李父見女兒的詩詞,初看讚嘆,再看心驚。

  這首詩本是看見薔薇花所作,可是後面寫的卻是小女兒的心思。

  一個六歲的姑娘,就已經想著以後不嫁人了。

  李父覺得自己的女兒思想前衛,對於婦德有失。


  終於在五年後,李父覺得自己無法糾正女兒的思想,將11歲的李季蘭送到了玉真道觀。

  一個道姑,可以名正言順的單身,且不被人指摘。

  這個決定,不管是誰主持的,卻是滿足了李季蘭的心愿。

  出家修道的李季蘭,有了絕大程度上的自由。

  雖然是道姑的身份,可是道觀絕對困不住李季蘭。

  她的交友非常廣泛,與很多文人有著筆墨交談。

  一旦有友人遠去上任,李季蘭就會寫一篇詩詞送別友人。

  對於很多男子而言,李季蘭這個女人,給了這些男子最難得的浪漫。

  李父見到女兒這般的行事,慶幸自己沒有讓女兒嫁人。

  否則這樣的行為,不是給夫家人添堵嗎。

  要是小心眼,很容易直接氣死。

  李季蘭的詩詞與名聲,漸漸傳到了大明宮。

  有人告訴當朝皇帝李季蘭這個道姑不簡單,才氣縱橫,浪漫活潑。

  身為皇帝的唐代宗,見到了民間聞名的李季蘭。

  此時的李季蘭早不是年輕的模樣,可是依舊風采依舊,歲月不曾敗美人。

  這應該是李季蘭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候,可是代宗去世,德宗繼位。

  這個時候的李季蘭依舊一如年輕,喜歡和眾位文人大臣寫詩作賦。

  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朱泚,這個大臣想要造反自己當皇帝。

  可惜造反失敗,但是李季蘭寫給朱泚的詩詞,被抄出來。

  李季蘭因為朱泚被唐德宗遷怒,最後被亂棒打死。

  李季蘭是唐朝時期的女子代表,她代表不肯屈服於規矩的女人們。

  對於給女子定製的規矩,她不屈,不服,同樣不屑。

  可是強權之下,所有的不甘,只能用命償還。

  「皎然雖然也欣賞李季蘭的才情,但他只把李季蘭當做詩詞唱和的朋友,中間不夾雜任何男女私情,於是他也寫了一首詩回復李季蘭。」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詩的前兩句,是一個佛教故事。」

  「菩薩講經說法的時候,有一位天女飛來向眾人撒花。」

  「花飛到菩薩身上就墜落了,但卻緊緊地粘在弟子們的身上,即使弟子們用上神力也無法將花拂落。」


  「天女見狀向他們解釋,只有徹悟佛理擺脫一切雜念,才能讓花不粘身。」

  「皎然是借這個故事,向李季蘭表明自己禪心的堅定,要做那花不沾身的佛子。」

  「後面兩句就是對李季蘭的回覆了,他禪心不起波瀾,兩個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將李季蘭的腹中書再捧回去。」

  「婉轉表白之後卻被婉轉拒絕,李季蘭失落之外,又若有所思,所以她之後又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思緒。」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人性最為複雜,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可遠可近,就像清溪一樣深不見底。」

  「當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心中的日月之後,就會奔著至親至疏的關係去了。」

  「夫妻之間,本是伉儷情深,但卻是同床異夢。」

  「所以親疏究竟如何定論,這是講不明的。」

  「全詩沒有言辭優美的意境,卻因為點出了這個至親至疏的道理,被後人奉為千古佳句。」

  「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也特別欣賞李季蘭在詩詞上的才氣,稱她為女中詩豪,經常和她往來。」

  「有茶聖之稱的陸羽、還有當時的名士閻伯鈞等人,也經常和李季蘭一起談論詩文。」

  「當時的皇帝唐代宗李豫聽說了李季蘭的才華之後,還特地召見了李季蘭。」

  「這次召見,也讓李季蘭的名聲傳遍天下。」

  「李季蘭雖然因為在詩詞上的成就,被當時一干文人追捧。」

  「但是後人談起她,卻更喜歡八卦她的幾段戀情。」

  「李季蘭的第一次戀情,就是和僧人皎然的那次沒有成功的試探。」

  「當時李季蘭大約20歲左右,皎然卻已經35歲了。」

  「李季蘭知道了皎然的心意之後,兩人並沒有因為這段沒有開始的戀情而糾結,照樣以朋友相處。」」

  「因為與皎然的交往,李季蘭又認識了皎然的詩友閻伯鈞。

  「被皎然決絕之後,李季蘭失落了很久,後來才接納了閻伯鈞。」

  「閻伯鈞既有才名,也嗜好黃老之術。」

  「因此與身為女道士的李季蘭也十分談得來,全唐詩中還收錄了一首李季蘭為閻伯鈞送行的詩。」

  「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

  「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李師師:女道士李季蘭愛慕一僧人,表白被拒後,寫一詩流傳千古。


  或許是武則天當政的原因,唐朝女子的地位更加的高。

  可是再高的地位,也沒有辦法扭轉多數俗人的眼光和言行。

  如果這些偏見是因為父母,那麼註定這個女子的一生永無出頭之日,李季蘭就是這樣一個毀在父親手中的可憐姑娘。

  李季蘭本不叫做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在李季蘭離開母家之後,才開始流傳。

  待字閨中的時候,她本叫做李冶。

  冶字,形容女子裝飾艷麗,本身是一個含有貶義的名字。

  一家之主的父親,給女兒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可以看出來對於女兒降生的不重視。

  在唐朝只要有才華,無論男女,都會受人追捧。

  就這樣,年僅6歲的李冶,憑藉自己的才華,讓人側目。

  可是這份光彩,卻親手被親生父親遮擋。

  6歲的李冶,應父親的要求,對著滿院的薔薇作詩一首。

  李冶脫口而出,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首詩形容的滿院的薔薇,無人打理,生長的蓬勃肆意。

  就像是心事一樣,總是理不出頭緒。

  可是多心的李冶父親卻認為,不過6歲的女兒,已經有了離經叛道的心思。

  作為父親他是失敗的,因為他將女兒送進了道觀,以求用清靜無為來淨化李冶的叛逆。

  李冶被送進道觀,沒有成全父親的心思。

  而是看見了更加廣闊的天空,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間。

  妙齡女子,一身道袍,站在林間修道,這本就是一副令人神往的畫作。

  於是,李冶成為了當時文人墨客的交往對象。

  一個美麗的女子,一個富有才華的女子,吸引了太多的男人。

  不再用父親給與的名字,而是用自己的名字,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李季蘭的第一次少女心動,就給錯了人。

  身為道姑的李季蘭,對一個僧人怦然心動。

  僧人皎然,面對著李季蘭送來的情詩,直截了當的回覆。

  皎然直言自己是化外之人,這份感情終究沒有結果。

  李季蘭遇見皎然是她的幸事,因為皎然的果斷。

  可是世間男子不是所有人都是皎然一般,太多男子不給一個結果,一直消耗對方的年華。

  李季蘭先後和當時的兩位文人相交,可是這兩位文人都是一個歸宿。


  就是和李季蘭難捨之後,都選擇了錦繡前程。

  沒有一個人給李季蘭一個家,一份安定,一個名分。

  或許多餘做官之人而言,李季蘭可以談情,不能說愛,不可娶妻。

  李季蘭的優秀,同樣吸引著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有名的茶聖陸羽。

  只是陸羽傾心李季蘭30餘年,李季蘭始終對於陸羽不過是朋友之宜。

  或許,這就是一場雙向的錯過,錯過了可能的幸福。

  一生經歷生離的李季蘭,終於在傷情之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半生匆匆過,李季蘭終於尋到了解脫,這份解脫就是內心的平靜。

  此時的李季蘭之名,傳到了高高在上的皇權。

  當時的皇帝招她覲見,雖然已是知天命的年紀,可是李季蘭依舊有著自己獨有的風流。

  「李季蘭稱呼閻伯鈞為君,稱自己為妾。」

  「並且李季蘭勸閻伯鈞不要學阮郎,被仙女迷惑,一去不歸。」

  「這何嘗不是對他的感情傾訴,要閻伯鈞不要忘了她,要儘快回來與她相逢。」

  「後來閻伯鈞與李季蘭告別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湖州。」

  「這段戀情終究如李季蘭所懼怕的那樣,她的阮郎被迷住了。」

  「有人認為李季蘭身為一個女道士,卻暗戀皎然,又先後與閻伯鈞有男女私情,是不修私德的行為。」

  「還有人因為李季蘭與一干文士的交往,認為她是和蘇小小等一樣的妓女。」

  「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無非是認為在壓迫女性的封建時代,普通女子怎麼可能拋頭露面與男性談天論地。」

  「但李季蘭是唐朝人,在她之前,女子都可以做皇帝了。」

  「她一個道士與文人談一些詩文在當時雖然出格,但也並無大礙。」

  「在這個觀點下,關於李季蘭和閻伯鈞無疾而終的戀情,還有一種說法。」

  「他們可以把李季蘭當作自己的精神伴侶,和她談天說地。」

  「但是卻不願意真正娶她進門,作自己的妻子。」

  「所以閻伯鈞和李季蘭在一起的時候雖然相處得很好,但在分開之後就因為各種原因立即把李季蘭拋諸腦後。」

  「經歷過幾段失敗的戀情後,李季蘭也徹底死心了,然而生活卻沒有多眷顧她。」


  「唐德宗建中四年,隴右節度使朱泚叛變。」

  「李季蘭並不懂政治,她單純地向朱泚呈了幾首賀詩。」

  「然而朱泚的叛亂很快就被撲滅,唐德宗聽說她曾給朱泚上賀詩的消息後非常生氣,下令將李季蘭亂棍打死。」

  「一代才女,最後卻是這樣悽慘地退出歷史舞台。」

  「留給後人的,只有16首詩,還有四句殘字句。」

  「相比與悽慘的結局,多段無疾而終的愛情。」

  「後人更喜歡的,還是她和皎然之間的故事。」

  「那種朦朦朧朧,卻又曖昧不斷的情和愛,讓人忍不住感嘆和懷戀。」

  「古代有無數位青史留名的文人墨客,但是留下姓名的才女卻寥寥無幾。」

  「不是女子不如男,是因為她們在男權社會裡出不了頭。」

  「封建社會的女子,大都不會有學習的機會。」

  「並且即使父母長輩允許學習,但是深閨女子的文章詩詞,等閒也不會讓外人看到。」

  「千百年來,也只有李清照等少數女子才能因為不輸於男人並驚絕於世而青史留名。」

  「其他的女子,即使像李季蘭一樣因為才華和男子有談論詩文的機會。」

  「卻沒有男子願意拋開世俗的偏念,給她們一個安穩的家。」

  董小宛:唐朝才女李季蘭終身未嫁,卻寫出扎心之詩,讀後令人淚流滿面。

  在唐風宋雨氤氳的傾世煙霞之中,不僅有詩酒當歌的翩翩少年。

  在構建語言的江山,更有天生麗質的款款女子,如萬古長春溫柔了整個詩意的時代。

  大唐是一個對才華格外包容的時代,有才女子是大唐的榮耀,但卻成為了時代的不幸。

  女子無才便是德似乎是世俗的共識,在現實社會看不到光明,才女便只能在文字世界裡尋找出口。

  唐朝著名詩人兼女道士李季蘭,就是這樣一位風情女子。

  李季蘭一生未嫁,卻風情萬種。

  雖為女道士,卻從不守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風月之旅竟是從六歲開始的。

  李季蘭六歲時,隨口吟出一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架卻二字竟被父親解讀為嫁娶,因此斷言此女長大後必失行,於是年幼的李季蘭便被父親送去了道觀。

  李季蘭在道觀不加修心,而是每日吟詩作對,並與社會上的文人雅士來往密切。


  李季蘭一生為道士,且一生未婚配,但她也曾有過愛情。

  據說她曾經愛上一個僧人,卻被無情拒絕,後來便開始放縱自己。

  李季蘭最經典的一首詩,就是一首愛情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夫妻之間的關係,引人深思。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最近也是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親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這是一首用詞簡單卻寓意深刻的六言詩,通俗易懂。

  但卻訴盡了人生的真相,令人倍感震撼。

  東與西是兩個相對的方向,永遠也走不到任何一個的盡頭,所以是為至遠。

  然而就單個物體而言,它有東也有西,轉身便能相遇,是為至近。

  一條十分清澈的溪,是可以一目見底的。

  所以給人感官上很淺,這是實情。

  而溪水又可以倒映天空、雲朵等極深的東西,使人產生至深的幻象。

  兩句詩都具有很強的哲學意味,同時又會使人聯想到世態人情。

  畢竟世態人情也不外乎於此,令人捉摸不透,還很容易善變。

  然而第三句的至高至明日月就差一些了,它的道理很淺顯,是說站得越高看得越清楚。

  雖然前三句都蘊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但從這首詩的結構上看,它們只算是拋磚引玉。

  目的是為了引出這最為關鍵的一句,至親至疏夫妻。

  夫妻是和諧共處的兩口子,說至親可以理解,可他們還會至疏。

  這就體現了這首詩的精髓,夫妻恩愛時纏綿親近,可一旦相處不好也可能會不共戴天。

  古往今來,夫妻之間伉儷情深的有很多。

  但貌合神離、同床異夢者也大有人在,最後鬧得反目成仇。

  夫妻本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一起時令人羨慕。

  可分開後卻是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比陌生人還要絕情。

  遇上都要繞道而行,這便是至疏的含義。

  這也給後世提了醒,若想規避至疏的結果,只能把愛情好好經營。

  至親至疏夫妻這種話,既然李季蘭能夠感嘆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可想而知她必定經歷過。

  這首詩連用八個至字,可稱得上是一首奇詩。

  其詩語平白如話,但可從平中見奇。

  或許正是這種獨特的感染力,才使它歷經千年洗禮,卻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鳴。(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