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揚州八怪鄭板橋
在清代,鄭板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星。
他對書法藝術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熱愛,臨摹諸家法帖幾乎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
每一個白晝,他都沉浸在那一筆一划中,如痴如醉。
仿佛那些字帖有著神奇的魔力,將他的靈魂深深吸引。
「鄭板橋祖籍江西,始祖鄭重一。」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於明初洪武年間定居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北城內的汪頭。」
「到了清代,興化縣內有三支姓鄭人家。」
「一支稱為鐵鄭,一支稱為糖鄭,一支稱為板橋鄭。」
「鄭板橋就屬於板橋鄭這一支,因他們居住地有一座古板橋而得名。」
「鄭板橋祖上世代都為讀書人,是為書香世家。」
「他的曾祖父名鄭新萬,父親名鄭之本,以教書為生,生活貧苦。」
「康熙三十二年,鄭板橋出生在這個書香世家。」
「鄭板橋,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常自稱板橋道人。」
「鄭板橋三歲時,生母汪氏因病離世。」
「後由乳母費氏撫養,繼母郝氏也在其十四歲時離世。」
「康熙四十七年,鄭板橋拜同鄉陸震為師,跟他學習填詞。」
「康熙五十三年,二十二歲的鄭板橋開始自學畫畫。」
「第二年,娶同縣徐氏為妻。」
「同年九月,出遊京師,在北京瓮山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並題跋。」
「康熙五十五年,鄭板橋考取秀才。」
「他的生活境況並未因此而改善,加之婚後又生了一子二女,為了一家的生計。」
「於是鄭板橋子承父業,於康熙五十七年在真州設館,當起了教書先生。」
「第二年,他作《村塾示諸徒》詩,抒發自己困頓失意之情。」
「康熙六十一年,鄭板橋已到而立之年。」
「父親與老師陸震在這一年相繼去世,給鄭板橋打擊不小。」
「面對悲苦的境遇,他作《七歌》來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嘆。」
「父親離世,債主上門催債,鄭板橋不得不外出謀生。」
「雍正元年,憑藉自幼打下的繪畫基礎及多年的練習,鄭板橋到揚州賣畫為生。」
「自此,鄭板橋開始了十載揚州做畫師的生活。」
「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著一些旅遊活動,結識了梅鑒和尚。」
李鴻章:從竹子到詩篇,鄭板橋的藝術人生與文化影響。
鄭板橋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鄭板橋不僅在書法和繪畫上有所成就,其詩詞作品也頗具影響力。
他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常常融合了個人的情感與社會現實,體現了深厚的人文關懷。
鄭板橋生於清朝康熙年間,家境並不富裕,早年生活艱辛。
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對詩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
鄭板橋的藝術才華在青年時期便初露鋒芒,後來成為揚州地區著名的文人。
儘管他在仕途上經歷了多次波折,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最終成為清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鄭板橋的書法以行書和草書最為著名,風格瀟灑奔放,具有很強的個性。
他的書法作品常常體現出一種剛柔並濟的美感,既有豪放的氣勢,又不失細膩的情感。
鄭板橋在書法上受到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的影響,但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鄭板橋的繪畫以花鳥、竹子和山水為主,尤其擅長畫竹。
他的竹子畫不僅表現出竹子的挺拔和清秀,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象徵著高潔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鄭板橋在繪畫中常常融入自己的詩詞,形成了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藝術風格,成為清代文人畫的代表之一。
鄭板橋的詩詞作品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詩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摯著稱。
鄭板橋的詩詞常常反映出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社會的關懷,表現出一種深刻的人文精神。
他的詩歌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常常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使作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鄭板橋的藝術成就與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密不可分。
他主張文人應當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廣博的知識,認為藝術應當服務於社會,反映現實生活。
他的作品中常常蘊含著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和對底層人民的同情,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感。
鄭板橋的藝術追求不僅限於個人的成就,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遞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他在詩中寫道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這句詩不僅反映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表達了他對理想的追求與堅持。
鄭板橋在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他的書法、繪畫和詩詞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清代文人畫的代表,鄭板橋的藝術風格為後來的文人畫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鑑。
他的作品在藝術性與思想性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板橋的文化思想也為當代人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激勵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鄭板橋作為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其藝術成就與文化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個人的藝術風格,更反映了深厚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
鄭板橋的藝術追求與人生哲學,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人追求真理與美好,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雍正二年,徐夫人所生之子兒不幸去世,鄭板橋曾作詩以致哀。」
「同年,鄭板橋出遊江西,於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
「第二年鄭板橋第二次出遊京師,與禪宗尊宿及其門羽林諸子弟交遊。」
「並在途中高談闊論,評論當時人物的好壞,因此而得名。」
「在京期間,結織了康熙皇子允禧,即紫瓊崖主人。」
「雍正五年到六年,鄭板橋客居於通州,在揚州天寧寺讀書,手寫《四書》各一部。」
「雍正九年鄭板橋三十九歲時,徐夫人病歿,鄭板橋作詩以志喪妻之痛。」
「鄭板橋客居揚州的十餘載,結識了許多畫友,黃慎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在此期間,鄭板橋也有大量作品。」
「雍正十年,鄭板橋四十歲。」
「這年秋天,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遊覽了南京諸多名勝古蹟。」
「雍正十一年,得友人程羽宸資助赴鎮江焦山讀書,準備應試。」
「乾隆元年,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
「於太和殿前參加殿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
「但此次並沒有得到官職,仕途無果。」
「這期間,鄭板橋的書法作品有《四書》各一部。」
「乾隆六年九月,鄭板橋奉吏部徵召,到京城候補官缺,在京城期間得到慎郡王允禧的禮誠款待。」
「乾隆七年春,五十歲的鄭板橋被授范縣縣令,併兼管朝城縣。」
「到任後,他命人在縣衙的牆壁上打出上百個孔洞,與街市相通。」
「意在摒棄之前官吏貪污腐敗、欺壓百姓、受賄行禮等惡俗之氣。」
「鄭板橋當范縣縣令期間,經常深入百姓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
「乾隆十一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縣令。」
「到任後,濰縣已經連續兩年鬧水災。」
「鄭板橋為了解救災民,決定不待上級批准便開倉賑災,大大緩解了當地災情。」
左宗棠:鄭板橋的故事,不可隨處小便與小處不可隨便。
在鄭板橋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字畫就如同璀璨的明珠。
在藝術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價值連城。
鄭板橋對此雖有耳聞,卻也只是淡然一笑,依舊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隨性地揮毫潑墨。
他那清瘦的面龐上,雙眸總是閃爍著靈動又睿智的光,仿佛世間萬物都能在他的筆下化為神奇。
而在鄭板橋的家中,有一個機靈卻又有些貪財的書童。
他日日看著那些從鄭板橋筆下誕生的神奇之作,心中漸漸生出了別樣的心思。
這書童深知鄭板橋的字值錢,便時常趁主人不注意,將鄭板橋隨意丟棄的草稿偷偷拿出去。
然後,他將這些草稿精心裱褙,再轉手賣給那些渴望得到鄭板橋真跡的人,從中獲取不少的的財富。
鄭板橋其實早已有所察覺,每當他發現草稿少了的時候,只是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無奈,隨後又輕輕搖頭。
他生性豁達,只是偶爾佯裝不知,並未過多苛責這狡黠的書童。
有一次,鄭板橋決定給這書童一個小小的教訓,讓他知道不是所有自己的字都能拿去賣錢。
只見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似有若無的笑意,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仿佛一個準備惡作劇的孩童。
他拿起筆,故意寫了不可隨處小便這幾個字,寫完後還滿意地點點頭。
他把這張紙隨意地放在往常的地方,就等著看那書童的反應,那模樣就像一隻等著看獵物上鉤的老狐狸。
然而,過了幾天,當鄭板橋路過一家書畫店時。
不經意地朝店內一瞥,竟意外地發現自己的那幅字赫然掛在店內顯眼的位置。
他先是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嘴巴微微張開,似乎想要說些什麼。
隨後,眉頭緊皺,臉上浮現出一絲慍怒,心想這書童真是大膽。
但當他走近一看,卻不由得大為驚嘆。
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眼中的怒火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欽佩與驚喜。
原來,不知是哪位高人,竟巧妙地將字的順序調整了一下,變成了小處不可隨便。
這一改,原本低俗的語句瞬間變得充滿了哲理,蘊含著一種警醒世人的深意。
鄭板橋站在書畫店前,微微仰著頭,眼睛緊緊盯著那幅字。
臉上的表情時而凝重,時而舒緩,仿佛在與這幾個字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他捋了捋自己的鬍鬚,輕輕點頭,心中對那位改動者充滿了欽佩。
他意識到,真正的藝術有時候並非完全取決於創作者本人。
那些懂得欣賞和再創造的人,也能為作品注入新的靈魂。
而那個原本想拿字賣錢的書童,這次卻無意中促成了這樣一次奇妙的轉變,也讓鄭板橋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
從此,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趣談。
也讓更多的人記住了鄭板橋和那句充滿智慧的小處不可隨便。
「乾隆十二年,鄭板橋臨時調到濟南協助侍講學士德保主持山東鄉試。」
「乾隆十三年,乾隆出巡山東,鄭板橋被任為書畫史隨行。」
「之後,朝廷派大學士高斌、左都御史劉統勛辦理山東放賑事宜,鄭板橋隨行巡視。」
「乾隆十四年,時值秋熟,濰縣災情漸趨緩解,饑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
「乾隆十六年,二月海水溢,板橋到濰縣北邊禹王台勘災。」
「乾隆十七年,鄭板橋主持修濰縣城隍廟,撰城隍廟碑記。」
「同年年底,鄭板橋因病去官。」
「鄭板橋在為官期間,鄭板橋有詩歌《道情十首》《逃荒行》《還家行》以及自敘傳《行書板橋自敘》。」
「乾隆十八年春,六十一歲的鄭板橋去官後離開濰縣。」
「離開濰縣之時,鄭板橋的整個家當只用了三頭驢子馱著。」
「一頭馱著自己,一頭馱著兩夾書和一把阮咸,一頭馱著在前引路的小差役。」
「去官以後,鄭板橋回到了興化老家。」
「為了養家,又到揚州以賣畫為生。」
「乾隆十九年春,鄭板橋應杭州太守吳作哲之邀再游杭州。」
「復過錢塘,至會稽,探禹穴,游蘭亭,往來山陰道上。」
「乾隆二十一年,鄭板橋邀程錦莊、黃慎等九人在竹西亭聚飲。」
「乾隆二十二年,鄭板橋參加了兩淮監運使盧見曾主持的紅橋修,板橋和詩四首。」
「乾隆二十八年,參加虹橋修禊席,與袁枚結識,並互用詩句贈答。」
「晚年的鄭板橋遊歷四方,每到一處便會賦詩、題書、作畫,這個時期是鄭板橋創作詩歌較為多的時期。」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鄭板橋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葬於興化城東管阮莊。」
曾國潘:鄭板橋的故事,率真之人,至情之魂。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鄭板橋宛如一顆璀璨而獨特的星辰,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論及板橋的為人處世之道,率真二字恰似那簡潔而精準的畫筆,勾勒出他靈魂的輪廓。
鄭板橋深悟恕道,人情練達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生活的點滴細節中,他那十足的人情味如涓涓細流,潤澤著每一個與之相關的靈魂。
無論是吟詩還是作文,字裡行間都似有情感的精靈在跳躍,那至情至性如澎湃的潮水,衝擊著讀者的心岸。
他曾以一首七歌,將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毫無保留地袒露。
在那首七歌里,他傾訴著自己的坎坷經歷。
幼年時,家境貧寒如冬日的荒野,寒風凜冽,吹得人瑟瑟發抖。
家中常常食不果腹,粗糲的食物是他童年記憶中難以磨滅的苦澀。
為了求學,他在昏暗的燭光下苦讀,那微弱的光線映照出他清瘦而堅毅的臉龐。
卻因貧困幾次險些中斷學業,可他對知識的渴望如燎原之火,從未熄滅。
成長之路,荊棘密布。
他懷揣著夢想四處奔波,卻屢屢碰壁。
科舉之路崎嶇坎坷,一次次名落孫山的打擊如同巨石壓在心頭。
但他沒有放棄,在無數個日夜中自我砥礪。
生活的窘迫如影隨形,他居無定所,衣衫襤褸,遭受著旁人的冷眼與嘲笑。
然而,這些磨難並沒有讓他的心靈變得麻木,反而成為他靈魂深處情感的源泉。
他在七歌中書寫對乳母恩情的銘記,乳母就像黑暗中的燭光。
在他飢餓時給予食物,在他寒冷時給予溫暖。
那無私的愛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成為他心中永恆的溫暖。
是對後母之愛的感恩,宛如冬日暖陽,驅散了曾經可能有的陰霾。
是對叔侄親情的珍視,血脈相連的情感在他筆下如藤蔓般纏繞生長。
是對朋友道義的堅守,如同堅固的磐石,任風雨侵襲而不移。
而對於自己曾經的困頓,他沒有絲毫的掩飾,那是生活給予的磨礪,每一筆都寫滿了艱辛與堅韌。
七歌中,沒有華麗的藻飾,沒有刻意的雕琢。
只是那隨口而出的白話,卻如聲聲泣血,一字一淚。
深深打動著每一個聽聞者的心靈,讓人為之動容,為之落淚。
即便富貴加身,板橋也從未忘卻貧賤的故舊。
他對貧寒求告者的關懷,盡顯於細微之處。
先請他們吃一碗熱粥,那騰騰的熱氣,不僅溫暖了求告者的身體,更慰藉了他們惶惶不安的心。
在詢問來意之前,這一碗熱粥傳遞的是尊重與憐憫。
他體恤童僕,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看著那些年輕的孩子,他眼中浮現的是自己孩子的身影。
這種推己及人的善良,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那些平凡人的生活。
甚至,為了保全一座無主的孤墳,他甘願買下無人問津的荒地。
在他眼中,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座孤墳都承載著曾經的故事。
他希望自己他日歸土之時,能與這些地下的靈魂作伴。
這種澤及枯骨的想法,是仁心的高度發揮,是對生命最崇高的敬意。
在這個慣見虛偽取巧的社會中,板橋的率真就如同一股清泉,滌盪著世俗的塵埃。
他就像一面鏡子,讓人們看到了人性最本真的美好。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