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一代詩宗楊萬里
雖然宋朝以詞作為主,然而楊萬里卻是最喜愛的詩人。
他的詩作簡潔清新,活潑有趣,比起斐然的文彩。
文字中所透露出來的歡快的風格,更讓人倍覺親切。
讀楊萬里的詩,可以使人忘憂。
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楊萬里也是一副快樂的光景。
他用紙和筆,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細節,也記錄著關於人生的心得。
快樂,永遠是他的詩作,也是他的人生的基調。
「建炎元年,楊萬里出生吉州吉水。」
「家境清寒,世代沒有為官之人。」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父親楊芾,以教書為業,母親毛氏,繼母為羅氏。」
「少時,吉水遭遇饑荒,其父為了親人能夠活下去,從百里外買米背回家來。」
「楊萬里八歲時,生母去世,此後楊萬里隨著父親四處遊學。」
「經父親的安排,楊萬里十四歲時,拜高守道為師。」
「紹興二十四年,楊萬里考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
「紹興二十六年,楊萬里跟隨父親拜訪當時力主抗金的名臣大儒。」
「紹興二十八年,贛州司戶參軍任滿,楊萬里返回吉水,在鄉間常與叔父揚輔世往來唱酬。」
「不久,朝廷任命楊萬里為永州零陵縣丞,紹興二十九年底赴任。」
「當時名臣張浚謫居永州,杜門謝客。」
「楊萬里三次前往拜謁都不得見,後來又寫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栻介紹,才得接見。」
「張浚和他促膝長談,勉勵他要正心誠意做人、做學問。」
「冬季,發生采石之戰,南宋軍隊在虞允文的指揮下,擊潰了金朝的水軍,海陵王的南征軍遭到失敗。」
「南宋軍隊大挫金兵,楊萬里作《海賦》以壯之。」
「對虞允文指揮之功,尤深推仰。」
「張浚官復原職,楊萬里寫了賀詞。」
「紹興三十二,楊萬里與蕭德藻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
「隆興元年,經張浚推薦,楊萬里動身趕赴京城,擔任臨安府教授。」
「途中遇到符離之戰的敗將李顯忠,李顯忠被謫到潭州去,楊萬里寫下《路逢故將軍李顯忠以符離之役私其府庫士怨而潰謫居長沙》。」
「隆興二年正月,楊萬里得知父親病重,便匆匆離開杭州,返回家鄉,沒有去臨安上任。」
「此後,楊萬里一直侍奉病中的父親,直到父親去世。」
「乾道二年,楊萬里為父守喪期滿。」
「同年冬,楊萬里專程從家鄉吉水去長沙拜訪張栻。」
「楊萬里服滿復職,前往臨安,先後謁見樞密副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
「上政論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
「虞允文讀後讚嘆說東南乃有此人物,力薦其為國子博士。」
「此後,楊萬里又返回家鄉吉水。」
「一直到乾道五年底,楊萬里家居,沒有出仕。」
「期間,他十分關心國事,寫有不少壯志難酬的詩作,都是折射了他苦悶的心情。」
張居正:一首趣味詩,盡顯別致,人生能保持住童真自然有多好。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很多人在人生路上,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顯得是那麼的身不由己。
丟掉了最初的真摯,多了幾分市儈和虛假。
不過,也正是這些不易察覺的轉變,悄然編織著生活的複雜圖譜。
有人在名利場中沉浮,逐漸忘卻了兒時仰望星空時那份純粹的夢想。
有人在人情世故中周旋,學會了戴著面具微笑,卻忘了真心流露的溫暖。
但即便如此,人性中那份對純真的渴望,如同荒漠中的綠洲,始終不曾徹底消逝。
在某個靜謐的夜晚,或許是一個人獨行的歸途,或許偶然翻閱舊相冊的瞬間。
或許是一處風景的觸動,那些被塵封的記憶突然湧上心頭。
這份回憶,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洗滌著心靈的塵埃。
讓人不禁反思,是否在追逐的過程中,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
有人開始嘗試找回那份久違的真誠。
他們學會在繁忙中偷得浮生半日閒,與三兩知己促膝長談,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不再刻意隱藏真實的自我。
有人選擇回歸自然,在山川湖海間尋覓心靈的歸宿,讓清風明月拂去心靈的疲憊,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
生活,本就是一場尋找與回歸的旅程。
或許無法完全擺脫世俗的束縛,但至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片淨土,讓真摯與善良生根發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在這條漫長而又曲折的路上,願都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即便風雨兼程,也要讓心靈之花,綻放得最為燦爛。
南宋詩人楊萬里也是如此,看到了小池的景致,真摯之情勃發,寫下了這首清新別致又充滿天真自然的小詩《小池》。
「乾道六年,楊萬里赴隆興府奉新縣任知縣。」
「四月到任,當時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上任伊始,楊萬里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的府庫空空如也,他深知這是官吏盤剝、腐敗所致。」
「於是他下令,全部釋放牢里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
「然後通知所有百姓,放寬稅額和繳稅期限。」
「官吏們擔心這樣一來,官府收不到稅要停擺。」
「可卻出人意料,百姓紛紛主動前來納稅。」
「不出一月,衙門虧空的稅款全部補齊。」
「同年十月,由於右相虞允文向孝宗皇帝舉薦,楊萬里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到杭州為官。」
「乾道七年,孝宗欲用侫幸外戚張說為簽書樞密院事,輿論譁然。」
「此時張栻為左司員外郎,力爭不可,並向虞允文嚴詞質問。」
「因此被排擠出京城,出守袁州。」
「此時,楊萬里上書勸阻,文中陳述要害,分析利弊。」
「大膽直言,並例舉歷史正反經驗為證,公而忘私,為世人所稱。」
「淳熙元年,楊萬里被任命為漳州知州,詩人攜家赴任,行色匆匆。」
「淳熙二年,朝廷任命楊萬里改知常州,楊萬里上章力辭,請求作閒官。」
「淳熙六年,楊萬里被任為提舉廣東常平茶鹽。」
「這是徽宗時始設的一個職位,監管茶、鹽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情況。」
「楊萬里在常州留下很好的政聲,他盡心竭力為百姓辦事,人民對他無限留戀。」
「淳熙八年,楊萬里改任提點刑獄公事的職務,掌管一路司法、刑獄的官職。」
「期間曾巡行各地,楊萬里對所過之處的民歌特別感興趣,認真玩味。」
「同年冬,沈師的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從福建進入廣東梅州一帶。」
「楊萬里立即召集諸郡兵親自帶領前去鎮壓,年底就把起義軍全部鎮壓下去了。」
「淳熙九年,繼母喪,為母守喪。」
「服喪期間,楊萬里作詩很少,因與繼母感情很深,沉浸悲痛之中。」
「淳熙十二年,楊萬里遷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
「左丞相王淮問他,覺得當下最急的事是什麼。」
「楊萬里答道,人才問題是當務之急。」
「並呈上《薦士錄》,舉薦朱熹等60人,都是正直且有才華之人。」
「鑑於楊萬里的才學和正直品格,八月,孝宗親自提拔他為太子侍讀。」
「楊萬里在為太子評述歷代史事,曾寫下《東宮勸讀錄》,藉此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于謙:楊萬里行走在家鄉湴塘村裡的荷塘邊,感受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風景。
卻看到一隻小蜻蜓戲水後懸停在剛剛冒芽的荷尖上,靈感倏忽而至。
這和楊萬里性格中那份孩童般的新奇與純真,和嫻熟的詩詞創作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觀察力可謂細緻入微,這首詩也成為了一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楊萬里的詩歌自成一派,風格獨特,清新自然,給人一種曲盡其妙的感覺。
由於作詩甚多,又被稱為一代詩宗。
他年幼隨父親四處遊學、使得他見識廣。
廿四歲才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廿七歲進士及第,繼而步入仕途。
一直到宋光宗紹熙三年辭官回家,經歷近40年仕宦生活。
簡單一點來概括,他成名不易,出身不高。
但很有骨氣,一直主張抗金,辭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雖然說,儘管仕途平穩,楊萬里的文學之路卻充滿了探索與革新。
他並不滿足於傳統的詩詞格式,而是勇於嘗試。
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融入詩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情感流露。
他的詩作語言平易近人,意境深遠,往往能在平凡中見真章,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在他的筆下,既有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描繪,也有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
他通過詩歌表達了對百姓生活的關注,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展現了其作為文人的擔當與情懷。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楊萬里在詩歌創作上追求活法。
強調詩歌應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創新,這一理念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前衛的文學主張。
他鼓勵後學不拘一格,勇於突破,為南宋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淳熙十三年,楊萬里轉任樞密院檢詳官,掌管監察樞密院事務。」
「陸游應昭來到臨安,楊萬里與陸游思想、學術觀點、詩歌主張等方面雖不一致,但對陸游的文學才能卻是推崇備至。」
「淳熙十四年,楊萬里被任為秘書少監,掌管圖書、國史、天文歷數等的秘書省副長官。」
「此時寫有《旱曦應昭上書》等,陳述自己的政見,宋孝宗稱他直不中律。」
「而孝宗年事已高,北伐中原早以失去信心,宰臣沒有多大作為。」
「楊萬里雖竭心國事,但收效甚微,不免有點灰心。」
「淳熙十五年,宋孝宗採納翰林學士洪邁的建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
「朝中一些人認為張浚也在配饗之列,其中楊萬里最為堅決,上書力爭主戰名將張浚也應當配饗。」
「指斥洪邁專橫獨斷,言辭激烈,由此惹惱孝宗。」
「四月,楊萬里與洪邁都被遣外任,楊萬里出赴任筠州知州。」
「淳熙十六年,宋孝宗傳位給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
「五月,光宗便給楊萬里恢復直秘閣的貼職,八月召楊萬里入京。」
「九月,楊萬里入京,不久就受到光宗的接見。」
「楊萬里一連上了三道奏札,叮囑光宗要愛護人才、防止奸佞。」
「淳熙十六年,楊萬里被任命為借煥章閣學土接伴金國賀正旦使,迎送和陪伴金國來南宋祝賀元旦的使者。」
「金使南來,常兼負窺探虛實的任務,盛氣凌辱、敲詐勒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沿途州縣忙於接待,苦不堪言。」
「楊萬里率領的船隊由二十四隻大船組成,白天岸上縴夫密如螞蟻,晚上火炬照得如同白晝。」
「迎送的路線是南起臨安,北到淮河,中經運河、長江。」
「這一帶正是昔日南北交鋒的戰場,弔古傷今,楊萬里寫下一系列愛國主義詩篇。」
「紹熙二年,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
「楊萬里認為此時行使這種貨幣並不利於國情,是變相增加百姓負擔,不易被接受,便上書諫阻,不奉詔。」
「這一行為得罪了當時的宰相,於是楊萬里再次被貶,任贛州知州。」
「楊萬里自請離職,改作祠官,該年八月回到家鄉吉水,開始歸隱生活。」
「楊萬里晚年誓不出仕,是由於當時韓侂胄擅政,囑託楊萬里為其作記,並許以高官。」
「楊萬里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
「族侄楊士元從外面回來拜訪楊萬里,言及邸報所載韓侂胄出兵北伐之事。」
「楊萬里聞罷痛哭失聲,憤然悲嘆奸臣胡亂作為,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
「他寫下十四言書,告別妻兒,筆落而逝,享年80歲。」
王陽明:晚年的楊萬里,更是將這份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化作了一篇篇傳世佳作。
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詩歌,如同一股清泉,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流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楊萬里這首《小池》趣味詩,盡顯別致,如果人生里能一直保持住童真自然,那得有多好。
泉眼無聲惜細流,那涓涓細流,悄然無聲地匯入小池。
仿佛是大自然最細膩的筆觸,在寧靜的畫卷上輕輕勾勒。
泉眼無聲惜細流,它不舍晝夜,卻也懂得珍惜每一滴水的珍貴,這不正是人生應有的態度嗎?
珍惜每一刻,無論是平淡還是激盪,都是生命不可多得的饋贈。
樹陰照水愛晴柔,那池邊的樹木,將自己的影子溫柔地投射在水面上,與陽光嬉戲,與微風共舞。
它們不因歲月的流逝而哀傷,反而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每一縷陽光的溫暖,每一陣微風的輕撫。
人生亦應如此,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生活中的每一份溫柔與美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那初生的荷葉,羞澀地探出頭來。
而輕盈的蜻蜓,早已捷足先登,立在了它的尖端。
這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與希望。
人生若能如這小荷與蜻蜓,勇敢地面對未知,積極地探索世界,那該是多麼美妙的體驗啊!
願每個人都能帶著這份童真與自然,去追尋人生的真諦,去體驗生命的豐富多彩。
無論歲月如何更迭,願都能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去擁抱每一個清晨與黃昏,去珍惜每一份遇見與別離。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