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邊塞詩人高適
不可否認的是,高適是一位邊塞詩名家。
不過他的詩文在隨著自己入仕的進程,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感與思想。
早期出塞的詩更具藝術魅力,晚期的邊塞詩氣勢較弱。
而其詩文創作一生也是其一生經歷的寫照,尤其早期交遊酬唱詩更是其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是我國古代比較鮮明的例子。
「高適出生在渤海蓨縣,高適的家世顯赫。」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他的爺爺高侃是唐朝名將,曾生擒突厥可汗,屢破高句麗。」
「父親高崇文曾任韶州長史,但在高適出生時,家境已經逐漸衰敗下來。」
「此時,高適還只是一個市井中的無名小卒。」
「他想依靠祖父舊情,尋找一個在京城立足的機會。」
「於是在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高適於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仕無果,因此高適遊歷到了梁宋等地。」
「並定居宋州宋城縣,以耕釣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討的地步窮到靠乞討過日。」
「直到開元十九年,一直居宋州。」
「開元十九年,高適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禕,隨他出盧龍塞征討契丹。」
「此役,李禕等大破奚、契丹,可突干率麾下逃走,餘黨潛藏在山谷。」
「在隨軍出征期間,高適創作了《營州歌》等詩篇,這是他邊塞詩創作的開始。」
「戰爭結束後,他自覺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高適應徵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落第,又回到宋州。」
「在此次赴長安應試期間,他結識了王昌齡、王之渙等人。」
「從開元二十四年,高適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間曾游魏郡、楚地等。」
「天寶三年開始,高適外出遊歷,曾與李白、杜甫游於單父,登琴台,懷古賦詩。」
「他東遊楚地漣水縣,泛舟濟南大明湖,出獵渤海,之後在淇上閒居。」
「在遊歷途中,他創作了《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別業》等詩作。」
「天寶六年高適回到睢陽,他又創作了《別董大》兩首。」
「天寶八年,時任睢陽太守張九皋了解了高適的事跡後,舉高適有道科,赴長安應試中第。」
「當時適逢李林甫掌權,李林甫只是以普通舉子的規格對待高適。」
「因此高適只被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同年秋赴任。」
蘇軾:沉寂已久的梁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偉大的身影,李白、杜甫、高適。
最年長的李白44歲,高適比他要小3歲,而最年幼的杜甫只有33歲。
李白當時心情鬱悶極了,他剛被唐明皇賜金放還不久。
倒是杜甫這個老實人,的的確確有滿腹心酸無從說起,才華橫溢的他在科舉中落第。
落第並非杜甫的才識不行,而是宰相李林甫從中使壞,那年赴考的舉子全部鎩羽而歸。
高適就更不必提了,這個倒楣鬼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交過好運。
他的祖父高侃曾為安東都護,年邁時才生下了其父高崇文,高適出生之後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
可以說,高適一點都沒沾上祖宗的光,屬於典型的寒門子弟。
他在少年時期十分貧困,靠著親朋好友接濟才勉強維持生活。
32歲的時候,高適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躊躇滿志的他不幸落榜。
此後,這個文武雙全的名將後人四處漂泊,直到遇到李白和杜甫兩人。
三個失意的倒霉蛋一見面,推杯換盞牢騷怪話一番,頓時有了相見恨晚之感。
只有境遇相似的人,才能生出惺惺相惜。
盛唐成長起來的人總是如此,大家覺得自己就是鯤鵬,遲早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可惜世事多舛,躊躇滿志者多如牛毛,功成名就者寥若星辰。
三個人每天的生活極為放蕩,到宋城一帶遊歷諸多名勝古蹟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喝酒聊天。
天氣好的時候,三人還會去郊外騎馬打獵,這種飛鷹走狗的生活著實令人羨慕。
本來這樣過日子也挺滋潤的,但李白偏偏不滿足,他還想帶著兩人修道成仙。
在詩仙的帶領下,高適和杜甫跑到深山老林裡面找仙人,仙人的蹤跡哪有這麼好找?
於是,李白就指揮兩位小弟採集仙草,他則按照道教丹經指導煉丹,煉好之後分給大家服用。
雖然希望得道成仙,但這三位難兄難弟仍舊葷酒不忌,每天過得渾渾噩噩。
杜甫是官宦人家出身,他可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在秋天的時候就不幹了。
臨走之前,他可能覺得這樣不夠義氣,便給李白寫了一首詩。
三個人作息極為不規律,又服用了大量亂七八糟的丹藥,看起來容顏極為憔悴。
杜甫走了,沒過多久高適也退出了,只剩下李白繼續求仙問道。
他對這兩位小弟似乎看不上,連句挽留的話都沒有,高適和杜甫卻在此後念念不忘。
尤其是杜甫,寫了十幾首詩給李白,也懷念這段三個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杜甫離開後繼續漂泊不定,一生鬱郁不得志而病死舟中。
反倒是高適,逆襲成為三人當中混得最好的一位。
甚至可以說,他是唐代詩人中逆襲翻身混得最好的一位。
41歲的寒門子弟高適人到中年,半生潦倒的他到處游浪,縱使詩名傳世卻無人賞識。
但在這寂寞的旅途中,高適始終都沒有放棄熱切的理想,他一生都在為事業做著準備。
「天寶九年秋,高適北使青夷軍送兵,這是他第二次遊歷邊塞地區,於第二年春天返回長安。」
「在高適任職封丘縣尉期間,因官職卑微,使他手腳侷促,感到難以有所作為。」
「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於是在公元752年辭官,客游長安。」
「天寶十二年,經節度判官田良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
「哥舒翰一見到他,大為賞識,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
「在河西期間,哥舒翰發動開邊戰爭,取得一系列勝利。」
「為歌頌勝利,高適作有一系列詩作。」
「期間他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盛讚高適。」
「天寶十四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戰爭,史稱安史之亂。」
「東京陷,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守潼關。」
「高適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哥舒翰戰敗,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
「高適出逃,向唐玄宗獻策,建議竭庫藏召募勇士以御賊,唐玄宗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唐玄宗西逃後,高適去河池郡拜見了出逃的唐玄宗。」
「並向唐玄宗陳事說明潼關失守是因為監軍不體恤軍情、自相用事。」
「還說唐玄宗西幸蜀中未足為恥,他隨即被任命為侍御史。」
「八月到成都後,升任諫議大夫。」
「同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東發動叛亂,因以前唐玄宗下詔讓藩王分別鎮守天下時。」
「高適規勸過其行為不合理,唐肅宗便在永王李璘叛變後召見高適與他共同商議平亂之法。」
「高適為其分析了江東形勢後肯定永王必敗,於是唐肅宗便任命高適為御史大夫。」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出兵討伐永王李璘。」
「至德二年,高適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瑱、江東節度使韋陟會在安陸會和,結盟誓師討伐李璘。」
「結果高適還沒到達廣陵,永王李璘便戰敗了。」
「於是他又受命指揮淮南部隊參與討安史叛軍,援救睢陽的行動。」
辛棄疾:與李杜分別3年後的高適44歲了,他在睢陽這個地方遇到了董庭蘭。
董庭蘭是吏部尚書房琯的琴師,他因主人被貶出長安而四處流浪,靠著精湛的琴藝謀生餬口。
興衰看遍,董庭蘭的琴彈得越來越好,他深深地打動了高適。
分別的時候,董庭蘭傷感地對這位聽眾說,恐怕以後再也不能相見了。
在這江湖之中,你我不過是擦身而過的落魄中年人,餘生襟抱空對西風殘照而已。
沒想到高適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就寫出千古名句,既是勸慰琴師也是自勉。
這種豁達灑脫的句子,只有盛唐時期的人才能寫出來。
44歲的高適功名未成、流落他鄉,坦然地對故人表露自己的落魄。
高適自弱冠之年就到過長安,以為能憑藉自己的才華混出名堂。
但意氣風發的他並未如願,輾轉飄零多年一事無成。
仕途無望的他只好回到宋城,過著耕讀的生活,直到26歲時投身行伍。
彼時大唐與契丹在邊境大戰,高適聞訊一路從宋城出發,到第二年秋天才抵達戰場。
他投奔信安王后不受賞識,無奈之下在幽州節度使手下當了幕僚,卻只幹了2年跑腿打雜的活。
沒辦法,從軍無祿的高適再度收拾起行囊,南下向著宋城方向返回。
高適是一個有實幹精神的人,否則也不可能打雜兩年之久,但同時又胸懷大志。
而且即便離開幽州節度使幕府,高適也不像李白那樣故作姿態,辭行後就默默地走了。
32歲的高適再到長安,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沒想到落榜了。
但他也不懊惱,反而認真總結了唐朝與契丹作戰失利的原因,寫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從三十幾歲到四十幾歲,高適除了與李白杜甫短暫交遊外,幾乎都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的的確確非常窮,可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自己,這種精神在文人當中極為寶貴。
事實果然如高適所願,與董庭蘭相別10年後,這顆滄海遺珠終於熠熠生輝。
高適在不惑之年曾如此感嘆過,現在總算不必羨慕別人,自己也捧上國家飯碗了。
封丘縣令為不入流的九品小官,李白、杜甫這樣的人肯定看不上。
可年近50的高適不一樣,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踏踏實實地將封丘縣治理得很好。
可惜,玄宗晚年逐漸昏聵,上行下效弄得民不聊生。
在封丘幹了3年以後,人輕言微的高適受不了了,十分失望地遞交辭呈。
他原本以為這就是自己事業的終結,沒想到有人將他的努力看在眼裡,生命中的伯樂終於出現了。
唐天寶十三年,50歲的高適得到了梁丘舉薦,被名將哥舒翰看中前往河西。
哥舒翰非常仰慕高適的文才,尤其是看完他寫的《燕歌行》後,認為他在軍事方面也十分有才華。
搞軍事的人需要實幹精神,哥舒翰也欣賞高適在封丘縣的作為,他覺得如今這樣的人實在不多。
於是,哥舒翰不斷地提拔、栽培高適,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左驍衛兵曹兼掌書記的官職。
「高適因直言指責李輔國,從而得罪了權臣李輔國,因此李輔國在唐肅宗面前多次詆毀污衊高適。」
「致使高適在公元758年被貶太子少詹事,解除兵權,留守東京。」
「乾元二年三月,唐軍九節度在相州被安史亂軍擊潰,高適也隨眾南逃向襄陽和鄧州。」
「五月高適至長安朝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彭州刺史,赴彭州任上。」
「上元元年,高適改任蜀州刺史。」
「在入蜀赴任後,他得知杜甫也在劍南,便寫下了《贈杜二拾遺》詩。」
「當時杜甫未能及時回復,直到大曆五年,杜甫將死之時,才寫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
「上元二年,梓州刺史兼東川節度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東川節度使李奐。」
「高適率領本州兵馬隨西川節度使崔光遠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亂。」
「崔光遠部將花敬定大掠東川,唐肅宗罷免崔光遠,任命嚴武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後,代宗即位,唐代宗徵調嚴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寢。」
「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乘機叛亂,派兵北斷劍閣,阻止朝廷派兵入川,並西誘吐蕃,共同叛亂。」
「但因蕃漢兵內部矛盾重重,高適率兵很快擊敗了徐知道,為慶賀擊敗反賊高適給朝廷上《賀斬逆賊徐知道表》。」
「吐蕃進犯隴右,高適率兵出吐蕃南境,牽制其力,沒有成功。」
「十二月,吐番攻入長安,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無法救援,劍南西山諸州也被吐蕃占領。」
「第二年,唐代宗感懷高適洞察事物十分準確,令嚴武代替他再次入川任劍南節度使。」
「當年三月,高適被召還京,任刑部侍郎,進封渤海縣侯,封給食邑七百戶。」
「高適只乘坐一輛馬車到任,食邑都封存歸還,世稱高常侍。」
「永泰元年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歐陽修: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任命高適為左拾遺和監察御史,陪伴在哥舒翰身邊鎮守潼關。
潼關的重要性,對都城長安來說不言而喻。
哥舒翰兵敗後潼關失守,高適馬上就看到了本質的問題,他給出了非常合理的對策。
可惜,楊國忠等人不同意這麼做,極力慫恿玄宗捨棄都城逃亡四川。
匆匆出逃的玄宗,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遇到馬嵬兵變,覬覦皇位已久的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尊奉自己的老子為太上皇。
高適的才華得到了驗證,他升遷為了淮南節度使,討伐企圖效仿東晉的永王李璘。
時年53的高適,再度與自己的故交李白相遇,不過這次兩人並非把酒言歡,而是兵戎相見。
李白當時正好投靠在永王幕下,還寫了許多稱頌他的詩歌,坐實了自己逆臣的罪責。
高適很快就捉拿了永王,完成了唐肅宗李亨交代的任務,轉身回到家鄉睢陽平定叛亂。
從公元755年到公元757年,這3年是高適人生中光輝燦爛的頂點,他完成了從窮書生到封疆大吏的完美蛻變。
與之相反,此時的李白卻被囚禁在潯陽的監獄中,等待他的是長流夜郎的結局。
李白這才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小弟高適,在潯陽監獄托人給他帶信,希望能夠幫自己解除牢獄之災。
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這次為了保全性命,拍起了高適的馬屁。
人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什麼矜持都顧不上了,性命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可惜,已經成為封疆大吏的高適不想趟渾水,並沒有為李白出面求情。
反倒是收復長安洛陽的郭子儀,出面為李白求情,說願意用自己的官位功名為其贖罪。
原來,郭子儀年輕時犯了軍法被抓,與其相識的李白動用關係說情,才使其沒有受到處置。
世事如浮雲,總是造化弄人,李白最終被判長流夜郎。
雖然高適沒有救下李白,但他對好友杜甫是真的好,在生活上給過他很大幫助。
老實人杜甫晚年衣食無著,窮困潦倒的他得到高適的幫助後很感動,還特意寫詩記錄這件些。
高適當時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而杜甫只是不起眼的窮困文人而已,能念及這份舊情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高適一直幫到杜甫自己都不好意思,帶著老婆孩子採藥換錢賣。
晚年的高適位高權重,並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作品出現,所謂文章憎命達,這是難以擺脫的客觀規律。
高適被任命為散騎常侍且加封渤海縣侯,成為唐朝唯一被封侯的著名詩人。
這位家貧落榜的傳奇人物,以自信自強的精神,在人生的暮年迎來了輝煌,成長為一代封疆大吏。
他留給後人的除了那些雄奇壯闊的邊塞詩,還有這老驥伏櫪的盛唐精神,這將成為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養料。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