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縣試
第36章 縣試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兩年時間一晃而過,成化二十二年,兩年時間的學習,書院的周秀才對於李傑的學習進度十分滿意,打算讓他參加今年的縣試,他認為以李傑現在的水平拿下生員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所以便讓李傑參加縣試。
另外,周秀才向李傑建議道,等考取生員取得功名後,前往廣東白沙隨陳獻章繼續修習學業,周秀才年輕時曾在白沙先生那裡遊學過一段時間。陳獻章是當時嶺南地區唯一一位名滿天下的大儒,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學派,史稱江門學派也叫白沙學派。
陳獻章的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朝心學先河,是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王陽明與其弟子湛若水相交莫逆、一見如故,在互相探討中了解到白沙學派的核心理念即『宗自然、貴自得』,也為後來創造的陽明心學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而此時的湛若水還尚未拜師,王陽明還籠罩在狀元父親的光環之下,目前正打算努力學習兵法報效朝廷,還沒有萌生出質疑程朱理學的念頭。
天還沒亮林家便已是燈火通明,小翠早早就起床開始準備李傑科考所需之物,考藍里已經備好了應考所需的筆、墨、硯台以及王夫人早上剛剛制好的吃食,小廝早已將馬車停在門口。
王夫人來到李傑的房間外,敲了敲房門:「平之,平之,快點起來了,不然要來不及了!」
李傑聞言回道:「知道了,娘。」說著打開了房門,這兩年李傑勤修內功,現在已經小有所成,在王夫人剛剛靠近院子時便已經察覺到腳步聲,等到王夫人敲門時李傑已經穿戴好衣服了。
李傑走到飯廳,簡單吃過早飯,林振南領著李傑上了馬車趕往考場。車馬韁繩一抖,車輪轉起,小廝熟練的駕著馬車載著父子二人前往考場。馬車上林振南神色緊張,好像自己赴考一樣,昨晚就沒有睡著,頂著個碩大的黑眼圈,還不時笨拙的安慰著李傑。
「平之,在考場上不要緊張,你現在辟邪劍法已經小有所成,哪怕科舉走不通也沒有關係的。」
「放心吧,先生說我此次參加科舉沒有什麼問題,以我現在的水平縣試應該十拿九穩的。」李傑看著緊張的林振南有點哭笑不得,將周秀才的話轉述給他,讓林振南稍微安點心。
馬車一路顛簸,行駛了一陣之後停了下來,帘子外面傳來了小廝的聲音。
「老爺、少爺,前面的路被前來送考的車子堵了,只能下車步行了。」
李傑打開車門,只見車轔轔、馬蕭蕭,長街上全是前來送考的馬車,將前方大街堵得水泄不通,見狀林振南和李傑只能邁步走向考場了,拎著考藍李傑二人走到考場附近。
放眼望去考場外面熙熙攘攘站滿了人,人群中既有年近中年的儒生也有十幾歲的少年,像李傑這樣稚氣未脫的孩童倒是不多,所有人被衙門的衙役引導著排起了長隊。
考場外圍李傑碰到了這次書院裡同樣來參加考試的學生,李傑和他們聚在一起稍微交談了幾句,不一會兒,就臨到他們的隊伍了。
「希望各位學子注意,禁止夾帶!如若被查出夾帶,縣尊大人絕不輕饒!」不時走動維持秩序的衙役大聲喊著,剛剛驗查處一個年約十幾歲的少年被查出夾帶,福州城縣試已經很久沒有查出過夾帶了。
不久後輪到李傑他們入場,搜過身之後,發現沒有問題便放他們進入考場。
縣試的考棚比較簡單,錯落有致的考房穿插在各個甬道之間,由於考生太多,旁邊還有不少臨時搭建出來的棚子,臨時搭建的棚子一看就四處漏風,如果要下雨的話裡面的考生可就慘了,李傑順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好在不是那種臨時搭建的考棚。
考房裡面比較低矮,不過好在李傑現在年紀還小,還沒有到長個子的時候,如今身高只有1米5幾,走進考房,李傑依次取出考試需要用到的東西,等把所有的東西擺出放在桌案上之後,李傑耳朵微動,四周的考房陸陸續續有人進入。
約莫等了一個時辰,隨著咚的一聲鼓響,考試開始。
考場內瞬間鴉雀無聲,考生們紛紛安靜下來,等待考官下發試題,衙役們不時的來回走動,巡視著考場。
接著考官說了一些勉勵學子的話,縣試主考官一般都是當地的縣尊大人。隨後考生正式考試,衙役們舉著豎板開始在甬道中四處走著,方便所有考試看到考題,考題便寫在豎板上。
一名衙役舉著第一道題,四書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李傑現將題目抄錄在稿紙上。
第二道題目是五經題,主要是默寫經義,第三題是賦詩題。
李傑將所有的題目抄錄在稿紙之上後,然後將自己的名字及戶籍資料錄寫在考卷上。
第一道四書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中規中矩的一道四書題。
這一句出自《論語》一書中顏淵篇,其原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其原文大意是,魯哀公問有若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該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回道,現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稅還不夠用,怎麼能實行徹法呢?(徹法是周時期實行的田畝稅制,主張計畝均收,民獲其九,公取其一。)有若回答哀公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用,您怎麼會不夠用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朱熹對這段經文注釋說:「民富,則君不至於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著,所宜深念也。
朱熹的註解則是表明了對於有若回答的認可,他認為有若的君民一體思想是正確的,朱熹的經濟主張也是如此,他認為民富與君富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
李傑看了一眼四周的考生,見大家仍在冥思苦想,笑了笑隨後下筆寫了起來,破題『君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根據朱熹的傳注,對有若的思想開始進一步闡發,揭示百姓足便有君足,百姓之足,由徹法的實行而致。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