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201章 李世民:秘查太子謀反

第201章 李世民:秘查太子謀反

  第201章 李世民:秘查太子謀反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承乾,等你回來。』

  朱雀門城樓上的李世民,看著已經遠行的隊伍。

  心裡默默的說道。

  太子很優秀,但太子又很調皮。

  父親對於調皮的兒子,自然是管教為主。

  就像是魏徵說的,子不教,父之過。

  李世民覺得,自己這些年,確實對太子關心太少了。

  這也是因為太子從小就優秀,不需要他花費太多精力。

  對魏王的過繼,心裡有愧疚,所以想要多方面彌補魏王。

  魏王是胖了些,但李世民是真喜歡。

  魏王繼承了長孫皇后的容貌,每次看到魏王,李世民總會想起觀音婢,很多方面,自然就寬容了許多。

  之所以不立皇后,便是在李世民的心中,觀音婢的地位沒有人可以取代。

  當年,李世民十六歲,觀音婢十三歲。

  觀音婢就是李世民心中的白月光,兩人相濡以沫,扶持攜手走過諸多風雨。

  這種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經歷,是沒有任何人已經取代的。

  在李泰身上看到觀音婢的影子,這是李世民最大的欣慰了。

  『老登,等我回來。』

  李承乾回頭看了一眼城樓上的李世民。

  心裡默默的說道。

  東征高麗後,再回來可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到了這個點上,李承乾也很清楚,謀反的事情,大概是要被暴露了。

  他離開了長安,李世民肯定會派人進行調查。

  沒有了自己在長安周旋,調查自然會進行得很順利。

  那麼再次回來,等待他的,只有兩條路。

  要麼是被廢太子。

  要麼是被奪走所有兵權,安安穩穩的等待繼承。

  之所以會在謀反之後,出現第二條路。

  這跟李承乾的種種作為,有很大的關係。

  就拿煤礦的事情來說,帶給大唐國庫的就是難以想像的收入。

  只要繼續進行發展,大唐的財政收入,將會節節攀高。

  國庫有錢,才能更好更為強大的發展大唐。

  這些功績,李承乾沒有得到嘉獎,但在李世民的心裡,肯定是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造竹紙,興農事,辦邸報,開武堂。

  一項項,一件件,都讓大唐走向更好的方向。

  所以只要太子還沒有真的發動謀反,或是起兵造反,李世民都有很大的概率,選擇忍下來。

  沒到父子反目的地步,就還能接受。

  不僅僅是因為李承乾是長子,維護嫡長子繼承制。

  更是為了大唐的未來。

  在李世民的心裡,自己就是這大唐的開國君主之一,這大好江山,是他跟父親一同打下來的。

  沒有誰會比李世民更想讓大唐萬古流轉。

  相比之下,魏王就遜色太多了。

  魏王當皇帝,也許算是個明君,可只是守成之君。

  他不會讓大唐變得更加強大,只能是維持大唐的發展而已。

  至於晉王李治。

  這個時候還不在李世民的考慮範圍內。

  歷史上李治最終被選為太子,說到底還是因為魏王腦子進水,還有李世民在乎太子的性命,擔心魏王上位後幹掉太子。

  可惜的是,耗費了這麼多心思,連太子都換了人,李承乾謀反後還是沒能活過兩年。

  太子大軍披甲行軍不過一里地。

  李承乾就揮揮手,讓各方傳令,停軍休整。

  這休整的第一步,就是卸甲。

  雖然還是早上,但天氣已經很熱了,穿戴甲冑,尤其是鐵甲的情況下,整個人都好像在鍋爐里被烤一樣。

  等到大日高升,那真就成了燒烤了。

  全甲檢閱,也只是為了更加好看,讓大唐的百姓,官員,還有陛下瞧見大軍威武的模樣。

  陳雲超剛卸甲完,便騎馬來到了太子身邊。

  「殿下,我聽說魏王造了一輛新的馬車,把消石放在車廂里,使得整個馬車涼爽起來。」

  「殿下也造一輛吧。」

  陳雲超一直負責在灞橋驛打探消息,就聽說了這件事,覺得是個不錯的法子,便給太子提議。

  李承乾還真就沒想到這一點。

  所以古人真不是沒有現代人會享受,只是每個時代的條件不同。

  這也跟李承乾考慮的方向不同。

  在行軍這塊,李承乾最多考慮的,還是行軍路上將士的問題。

  魏王就不同了,他更多的考慮,是怎麼讓自己在行軍路上更加舒適。


  「先行軍,等日落紮營之際,再去改造馬車。」

  「是,殿下。」

  軍營裡帶了不少消石,這些是還沒有完成製冰的。

  先前雖然把製冰所用的那些器具都給了長孫無忌,但消石可都是留下了。

  一份黑火藥的製作,需要兩三天的時間,因此這剩下的消石,大約數千斤,就全都給帶上了。

  這可以在行軍途中製造一些涼水。

  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冰水,是涼水。

  在沒有地窖這樣的環境條件小,消石不存在能製冰,也就是給水降溫,大致是跟井水溫度的差不多,也就不存在行軍途中,喝涼水會更容易生病這樣的事情。

  李承乾有自己的專屬豪華馬車。

  不過暫時來說,是卸甲後騎馬而行。

  對於有腿疾的李承乾而言,騎馬就是他最為舒適的時候。

  上萬匹馬極為壯觀,一眼望去,全是馬車,騎兵。

  輔兵們就坐在公交馬車上。

  前面是車夫,輔兵在馬車上聊天。

  大家都在慶幸,是跟隨的太子。

  能被選拔成太子的輔兵,也是需要很大競爭的。

  良家子是必要的條件,還有對力氣,健康上的要求。

  能夠被選拔進來當太子的輔兵,亦算是十人挑一。

  他們也是有甲冑的,當然不是鐵甲,而是普通款式的皮甲。

  部分精銳步兵,大約千人,是攜帶陌刀。

  另外兩千人,則是長矛,盾牌。

  大唐的盾牌主要以木材為主,像楊木、松木這類堅固且易獲取的木材。

  其重量相對較輕,方便步兵攜帶和使用,並且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強度,能夠抵禦一般性的攻擊。

  盾牌的表面或邊緣,是經過處理的牛皮、羊皮等動物皮革,具有較好的柔韌性和耐磨性,可以增強盾牌的防禦能力,同時減少敵方兵器對盾牌的磨損和破壞。

  用於覆蓋在盾牌的表面或邊緣,起到加固和防護的作用。

  盾牌的款式主要分為兩種。

  手牌,小型的方形盾牌,便於單手攜帶和使用。

  立牌,也稱塔盾,尺寸較大,高度可以達到人的肩部甚至更高,寬度也較寬。

  後世影視中經常見到的那種大的盾牌,就是塔盾了。

  李承乾的軍隊裡配備不多,只有百人塔盾兵。


  他們主要是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形成盾陣,對太子進行防護。

  持塔盾的士兵,通常屬於軍隊中的大力士。

  大力士在李承乾的隊伍里並不少,太子的兵源,自然是長安周邊最為優質的兵源。

  道路很崎嶇,李承乾很放鬆。

  士兵們也很輕鬆。

  李承乾自己沒有多少感覺,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出來。

  但對於其他騎兵來說,就感覺很明顯了。

  因為加快打造了馬蹄鐵的緣故,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馬在行進的途中,要更加的穩定,基本上不會出現拐腳的情況。

  這讓整個行軍隊伍,行進更加穩定。

  行軍節奏是個很關鍵的東西。

  目前來說沒有這個詞彙,但領軍的將軍,都會比較講究。

  征戰,大半時間都是行軍。

  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下,雖說沒有步兵,但也要照顧到馬匹。

  馬也是會中暑和脫水的。

  大約每過一個多時辰,就要讓馬匹在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

  士兵會檢查馬匹的狀況,馬蹄鐵是否鬆動、有無受傷,並讓馬匹飲水、吃精飼料,以補充體力。

  還有關於方向的問題,雖說有地圖,但現在的地圖向來是很粗狂的,只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不過在大唐境內行軍,這些問題處理也比較簡單。

  大唐三十里設一驛。

  大軍行動前,就會派遣信使,先行對驛站進行通告。

  比如現在隊伍的最前方,就已經有驛站的驛卒在領路了。

  他們熟悉地形,知道從哪些地方,怎麼走,哪個方向。

  在抵達營州前,都不需要擔心迷路的問題。

  ——

  太極宮,兩儀殿。

  李世民莫名的感覺這大殿裡有些冷清。

  這就是心裡作用了。

  是因為魏王李泰,還有太子李承乾,都已經離開了長安的關係。

  兒踏征程千里遙,父念深深愁緒繞。

  最愛的兩個孩子就這麼遠赴千里,這讓現在的李世民心裡有些後悔。

  覺得不應該讓兩個兒子出這麼遠的遠門。

  畢竟不管是太子還是魏王,軍功對他們來說意義都不大。

  理論上來說,東征高麗並不需要他們。


  最早的想法,李世民是要準備親征的,然後讓太子監國。

  怎麼就到了這份上呢。

  是承乾啊。

  太子一開始就在推動對高麗的征討,這無疑是李世民一直想做的事情。

  魏王為了跟太子爭奪,也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壓住太子。

  魏王的參與,讓五姓七望也跟著卷了進去。

  這讓李世民意識到,東征高麗,可能是對五姓七望這些世家,削弱他們的一個機會。

  魏王的五千世家子,只是一個縮影。

  真正的影響,是在於造船,還有世家發力,鼓動參加徭役的民夫。

  東征高麗的四十餘萬民夫,可都是從河東,河北,河南三道之地徵召。

  而這些地方,便是五姓七望的根本所在。

  民夫除外,包括大量的折衝府府兵,也受到世家的影響很大。

  其中還有不少,就是世家的人,又或者是在世家管轄治理下的百姓。

  一場大戰下來,肯定是有損失的,在李世民看來,既能削弱世家的影響,又能占據高麗之地,怎麼算都划得來。

  各方算計下,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阿難。」

  沉思良久,李世民突然開口。

  「陛下,臣在。」張阿難躬身回應。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太子可能有所謀反之事,且交由你暗中進行調查。」

  「切記注意,不要傳出風聲來。」

  如今太子離了長安,對於長安的影響力就在大幅度減弱了。

  此刻進行調查,自然受到的阻力很小。

  李世民現在已經可以確定,太子必然是有所準備謀反之事。

  但謀反走到了哪一步,又有哪些人參與其中,i還是要清楚。

  這些參與太子謀反的人,大致是都要被處理掉的。

  他只要太子就夠了。

  處死這些謀反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警告太子。

  「是,陛下。」

  張阿難心中嘆息,陛下跟太子,終究是走到了這一步。

  也不知道,屆時當真相水落石出後,陛下會如何去處置太子。

  李世民之所以要讓張阿難秘密行事,也是不想太子謀反的事暴露出來,讓他不得不行廢立之事。

  只要不暴露,那麼就是在可控的範圍內。


  ——

  晉州。

  趙節跟李元昌,幾乎都要累癱了。

  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像是現在這麼勞累過。

  自從第一個礦場開始賺錢後。

  兩人就越發的忙碌起來。

  勘察,招工,開礦,製作,運輸。

  一件件事情,不斷的壓下來。

  先前賺大錢的興奮,此刻已經被消磨殆盡。

  「也不知道陛下怎麼想的,連造船這種事情,都交給了我們來做。」

  「工部的官員,都是在吃乾飯嗎。」

  眼看到了日落時分,李元昌終於是能歇息一會了,忍不住開始吐槽起來。

  趙節也是一臉疲憊。

  「如今東征高麗,國庫告急,陛下不想從國庫里拿出這筆錢來。」

  「就讓太子傳教令,從礦場裡進行開支,畢竟造這些漕船,都是給用來運煤的。」

  李元昌不由道:「東宮的府庫,跟陛下的內庫,又有什麼區別。」

  「對了,按照時日,殿下今日已經動身,沿路的蜂窩煤,可都是已經運過去了。」

  「這可是太子特別交代,馬虎不得。」

  趙節點點頭:「當然,早在一月前,我就已經讓人在太子的行軍路上下,安排運送蜂窩煤了。」

  「能給太子當兵,還真是幸福,喝水都能喝沸水。」

  這就涉及到李承乾的安排。

  行軍喝水是個大問題,尤其在這夏天。

  常規來說,士兵行軍,就是喝生水。

  哪怕說這個時代的水源算是比較好,可長期喝生水,如何不會生問題。

  其實這個時代並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哪怕是在後世,一直到了民國之後,國家才大力推廣喝開水的觀念。

  喝生水導致的問題,其實是對於王朝時代百姓最常見的病症。

  實際上有經驗的將軍,也會重視飲水安全問題,除了尋找優質水源外,也會有燒開水的舉措。

  李承乾則是使用蜂窩煤。

  所以提前安排了趙節跟李元昌,在行軍沿路的驛站進行蜂窩煤的補給。

  使軍隊能喝開水,減少患病的概率。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