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推薦老四為太子
第53章 推薦老四為太子
「皇阿瑪,兒臣以往是與八哥關係甚好,可並不代表,兒臣認為八哥最適合做新太子。」
不等康熙發問,李言便給自己立了牌坊,接著說道:「國之重器,豈可因個人交情而私相授受。何況今天的太子,就是明日的皇上,掌管九州萬方億兆黎庶,非有大德行和大智慧的人不可擔當。」
「皇阿瑪,兒臣接下來的話,可能有些僭越,對皇阿瑪會有所不敬,還望皇阿瑪寬恕!」似乎接下來的話很重要,李言有些躊躇不安。
康熙聽得正在興頭,也有預感李言要說的話很重要,知道李言的顧忌,立即說道:「朕不會介意,你儘管暢所預言,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
李言沉吟片刻,眼神之中略帶憂慮,而後又一臉正色的堅定說道:
「皇阿瑪繼位已來,平三番,收台灣,平定蒙古叛亂,施仁政教化萬方,嘔心瀝血砥礪奮鬥,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盛世景象。而如今承平日久,朝臣懈怠,長期的積累之下,朝中和地方上,也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吏治腐敗冗官橫行,國庫稅收日益減少,地方土地兼併嚴重,士紳百姓貧富差距懸殊,各種矛盾加大等等。」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這些問題幾成固疾,現在看起來還不會影響到我大清的統治,但若是任其發展下去,未來必成為朝廷的隱患。」
「而在繼任儲君的選擇上,首先要從有利於江山社稷的穩固和傳承的出發點上去考慮。四哥性格堅毅,百折不撓,勇於任事,不懼艱險,若是繼位太子,必能輔助皇阿瑪刷新吏治,鼎故革新,奮楫篤行,大力推動土地的革新,緩解各種矛盾,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康熙聽完,臉上不動聲色的問道:「哦,照你這麼說,其它阿哥就不行了嗎?」
「大哥性直而驕,衝動魯莽,貪利惜身,氣宇不夠;三哥做學問是極好的,但用來治國則書生意氣過重,天下這幅重擔,他挑不起來,勉強為之,只會害了他;八哥處處以父皇為楷模,處處學著父皇,但處處學的不像,兒臣以為皇阿瑪是以寬仁治人,而八哥則以寬仁交好群臣。即便他的寬仁是發自內心的,對於目前江山社稷卻沒有半分好處,皇阿瑪對群臣已經恩深德厚,而八哥卻比您還寬縱,若八哥當國,則社稷危矣!」
「十四弟膽子過大,胸襟卻不足,用於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與國無益!十三弟性情中人,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可是他嫉惡如仇,不會權變,容易衝動之下被人所利用惹下大禍,從而陷自己於險地!」
李言想著原劇中康熙對諸子的評價,再加上一些自己的了解,對眾人的優缺點一一進行了點評。
康熙笑著接了一句:「那你呢?怎麼不說說伱自己。」
「兒臣自己有自知之明,兒臣還年輕,尚需磨鍊,不足以於諸位兄弟相提並論,不說也罷!」
李言一口氣說完,而後心裡忐忑的看著康熙,不知道這番話說出來,是福是禍。
畢竟,說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在變向指出皇帝的失誤。但李言也有自己的想法,若是自己沒有出色表現,不能識人辨人,不能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有遠見卓識。
那麼,在康熙眼裡,永遠只是一個聽話孝順的皇子,而非對大清江山社稷有利的擎天柱石,那樣也不會把自己列為儲君侯選人。
所以李言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冒險一試,表現一番,畢竟自己現在地位低下。論年長,自己比不過老大老三,論才能又不如老四老八他們。所幸時間還長,就是一時行差踏錯,也有機會慢慢調整,不管怎麼說,自己必須要有出色的表現,總的來說利大於弊。
康熙聽完李言的話,眼神凝重的看著李言,久久的沉默著,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李言則是低著頭,心中患得患失起來,帝王心思,著實難以猜測啊!
而康熙看似平靜,心裡早已掀起了驚濤駭浪,沒想到這個平時不聲不響,看起來年輕稚嫩的老十,竟然把朝廷中存在的各種隱患看得清清楚楚,入木三分。那些平時上躥下跳的諸位阿哥,誰能有這番見識和格局。
更難得的是對朝中諸位阿哥的才能品性也了如指掌心中有數,自己平時真的忽視了這個孩子,對他的了解還是不夠。
康熙心中一動,一個念頭一閃而過。
想到這裡,不動聲色的轉移了話題:「你的看法,也有些道理,你有這個認識,是好的。不管說得對不對,至少證明了你是在用心思慮了,這就不錯。」
「皇阿瑪,您知道的,兒臣還年幼,學識不足,剛剛說的只是一點淺薄的見識,讓您見笑了,你只當兒臣逗您一樂,別放在心上!」
李言一臉的笑容,似乎剛才的話只是無心之言。
康熙也笑著說道:「知道才學不足,就要多學多看,多實踐,多做事。你也不小了,以後有機會,朕給你安排個差事,別整天待在府里圍著媳婦轉!」
「是,皇阿瑪,兒臣謹尊皇阿瑪聖訓!」李言撓了撓頭皮,憨笑了起來,一臉的憊懶模樣!
李言和康熙又聊了一會兒,直到李德全提醒接下來要接見其它蒙古王公,李言才告辭離去。臨走之前,還向要了一些康熙寫的文章,說要回去多念念,康熙高興的給李言找了幾本,叮囑李言要多努力。
走出康熙的居所,李言看著手中的書稿,想著今天的談話,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其實,李言知道,康熙是做了六十年天子的人,政治智慧勿庸置疑。他眼中的繼位之君,一定是非常完美的,類似弘曆那樣的人。
李言知道這種看法,只不過是一個誤區。
康熙八歲登基,可以說懂事之後,就已經是皇帝了,從一個做擺設的童年天子到除四大輔臣收回皇權,再到平三番。再加上自己的父皇順治把皇位當成囚牢最後棄國而去,康熙只覺得皇帝位置是一種責任和負擔。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