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攻打薊縣

  第1122章 攻打薊縣

  一陣商議之下,大家都放了心,遼北道是高句麗故地,以前為了防禦中原王朝,有完善的防禦體系,阻擋一時還是沒有問題的,長孫順德也不是庸將。

  北方冬季做戰,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惡劣的天氣環境,尤其是對進攻者極為不利。或許施羅迭就打算以進攻遼北道為誘餌,把河北的兵馬誘出去,好在平原上解決呢?

  是以眾臣都不建議出兵,只需勒令兩地加強防守,一切都等來年再說。

  李言聞言也是認可的點了點頭,他打定了主意,眾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隨大流不冒頭兒。他知道,按照常理,眾人的分析都沒錯,形勢也確實是這個樣子的。

  自古胡虜入侵河北有五條路,從西到東,依次是從西北方向的張家口穿過崇山峻岭,打破居庸關而後進入幽州;或者是從獨石口,順著山間小路,過黃花城而入幽州;

  再就是從正北方向的古北口和東北方向的松亭關、喜峰口,每一條都要經過重重關隘,且都不是很適合大隊騎兵通過,施羅迭這次有三十萬大軍,哪條路都不好走。

  最後的遼西通道就更不用說了,這裡有幾百里的狹長地帶,且依山靠海,又在遼州腹地,一旦施羅迭的大軍進入這裡,被明軍兩頭一堵,突厥人就只有跳海的份了。

  在長孫順德這員悍將鎮守遼州的情況下,施羅迭更是無法放心後路。

  可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分身扮演的施羅迭,本來準備的就是單程票,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後路,也沒考慮過回去的問題。這些人進入中原,就是為了完成李言的戰略目標。

  

  以攪亂中原為名,消除盤踞中原數百年的世族門閥,另外為草原減丁,把以施羅迭為核心的阿史那氏的力量全部葬送在中原,為將來的南北格局打基礎。

  這樣一支只有衝鋒沒有防守,只前進,不考慮退路的『洪流』,決對可以暴發出前所未有的破壞力,註定要把中原攪得天翻地覆。

  河北薊縣,是幽州范陽郡的核心重鎮,當初隋煬帝楊廣徵伐高句麗的時候,就是把這當做後勤保障基地。隋末天下大亂,羅藝更是依靠這裡大量囤積的物資為資本,割據一方。

  在安享太平二十年後,這坐高大的城池,再次陷入北方異族的圍攻之中。

  二十萬突厥鐵騎,把薊縣圍的水泄不通,一團團牛糞和辣椒組成的草團在城下劇烈燃燒。沖天而起的黑煙帶著嗆人的辛辣撲向城頭,熏得城上的士卒們鼻涕眼淚不斷往下流。

  更是看不清下方的攻城人影。

  牛角號沖天而起,無數身披羊皮襖的胡人士卒,手持彎弓一波波的從城前掠過,並迅速把箭矢如落雨般的撒向城頭。少量的投石車,也把一塊塊石頭和火油罐拋向城頭。


  城上的唐軍士卒們緊緊的趴在城躲後,躲避著。

  突厥人推著從前面城池裡搜集而來的井瀾和攻城車,緩緩接近城池。最後一波箭雨落下,一隊隊突厥人一路鬼哭狼嚎的喧叫著,抗著雲梯不要命的往城牆上撲去。

  「快,弓箭停了,突厥人開始攻城了。」

  守城軍卒大聲呼喊著:「起來,都給我站起來,把滾木,鐳石,金汁都給我抗出來,扔下去擋住攻擊。還有弓箭,都給我招呼,把突厥狼崽子們,全都射死在城下。」

  在將領的大聲催促下,大量躲過箭雨和炮彈般石塊的軍卒們迅速反擊,同時不斷督促著徵招來的民夫,將城頭上大量的滾木和燒好的金汁,往城下的雲梯上倒。

  一場慘烈的攻守戰迅速拉開帷幕。

  遠處的一處土丘上,突厥大可汗的金色狼頭大纛正迎著北風,獵獵作響。

  大纛下方的一隊人馬中,身穿白色大氅的施羅迭,戴著頡利曾經戴過的長尾鵰翎頭盔,騎著一匹白色的高大俊馬,手持馬鞭。在一群部族首領和汗國高層的圍攏下,傲然的看著遠處的攻防戰。

  此時已是平州之戰後的第五天了,攻克平州盧龍之後,大軍搶掠一翻,搜集物資後,馬上就殺入了河北。大軍接連攻克馬城、石城、漁陽、三河、潞縣,來到了幽州范陽郡。

  薊縣也是范陽核心城鎮,和幾十里之外的涿縣是五姓七望范陽盧氏的發家之地。

  范陽郡的兩個核心重鎮,突厥大軍兵分兩路,欲一塊兒拿下。

  范陽盧氏世居薊涿兩縣,這兩縣皆屬范陽郡管轄,士族稱郡望,故得名「范陽盧氏」。涿縣原為燕國之涿邑,在春秋戰國時代便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一。

  這裡一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荊軻刺秦王時獻的燕國「督亢」地圖就位於這一帶。范陽盧氏在這裡世代耕讀,子子孫孫繁衍生息,成為舉世聞名的望族。

  范陽盧氏真正興起的始祖為東漢名儒盧植,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後裔均為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范陽盧氏一直是「聲高冠帶,為世盛門」、「閨門之禮,為世所推」。

  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為官者更是數之不絕。帝族之女也要找范陽盧氏成親,史稱「一門三主,當世以為榮」。

  如今,依范陽起家,盧氏南北兩祖房共發展出十多個支脈,偏布天下,范陽可謂千年盧氏之祖庭,更是天下盧氏的聖地。

  以范陽為核心的媯州、燕州、檀州、薊州、昌州、沃州、夷州、賓州、玄州、慎州、威州等北部州郡,都是盧氏的地盤,各州內的郡縣高官,多出身於盧氏門下。


  可以說,幽燕之地,就是盧氏的根基,他們說話,比皇帝還好使。

  唐代,李世民言四海大姓:「崔、盧、王、謝」,范陽盧氏與清河、博陵崔氏並稱,被視為天下一流高門。

  先羅藝後是竇建德,最後是李唐,無論哪家占據了這塊地方,都得恭恭敬敬的請出兩家的人出來支持自己,否則就坐不穩江山。

  李言也是感嘆,在隋唐之際,可以說得崔盧者得河北,得河北者,半據天下。而諾大的河北,北方是盧氏的地盤,南方是崔氏的地盤,兩家十分默契的瓜分了此地。

  隨著兩大世族的輝煌,河北之地的財富和土地,也被兩家據為已有。據李言查閱內庫資料得知,河北土地八成以上,都是屬於以崔盧為核心的大大小小數十個世族豪紳的。

  當然,這些土地上的農戶,自然也成為他們的佃戶。

  大唐的最終滅亡是黃巢起義,可根子上還是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的原因,就在於李隆基棄府兵制而行募兵制,改原本只管兵的軍府為軍政財大權集於一身的節度使。

  府兵制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和屯田制基礎上的兵農和一、寓兵於農的制度。朝庭在天下各地設置「軍府」若干,「府兵」由各地軍府從所在州縣的農民中挑選,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

  平時生產、農閒訓練,到了要打仗或者服役的時候就自己帶上武器糧食趕到集合地點去參加戰爭。

  戰後回到地方,繼續兵農和一。

  這種制度的好處就在於,兵卒不會脫離土地,一來節省了大量養兵的錢糧,二來又可以很方便的散兵歸田,以免形成尾大不掉的情況,缺點就是戰力不強,需要更多的數量以彌補單兵質量的不足。

  雖然犧牲了一些戰鬥力,可換來的卻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古代王朝大多數時期內實行的都是這種制度。

  而募兵制則是一種職業軍事制度,由朝庭或者一些勢力公開招收平民入伍,以打仗為職業,長期訓練,並發給軍餉、軍械裝備,募兵制的將領們也是長期任用。

  募兵制的兵員精心挑選,戰鬥力強悍。缺點是流動性差,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對朝庭中樞形成威脅。

  兩者各有優缺點,對於大一統王朝來說,安全穩定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大多數王朝會選擇比較低效的府兵制為主,把募兵製作為一種補充長期存在。

  大唐就是如此,各地方的折衝府力量,皆是府兵制,包括北地邊鎮;而在都城長安,則有大量直屬朝庭或者皇帝的禁衛軍存在,比如南北衙中的三衛五府。

  各府中郎將,也都是直接掌握募兵。

  少量精銳拱衛京師,大多數的鬆散力量鎮守地方,這樣強幹弱枝,形成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牢固穩定的系統。

  在生產力和依託其建立的生產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之前,這已經是封建時代能做到的極致了。

  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寓兵於農的府兵要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耕作。一旦土地兼併嚴重,這些失地的農民,就會喪失賴以生存的根本,這種軍事體系也無法維持下去。

  世族大量侵吞土地,就是在從根本上瓦解這種體系的基礎,軍事體系出現潰敗,依拖其上的王朝,自然也會維持不下去。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