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海量的財富
第1100章 海量的財富
「百姓常年耕耘,大概會遇到豐年、常年和災年。」
「災年就自不必說了,糧食減產,民不聊生,這是整個國家的災難;而常年稅收正常,百姓把一年收入的大半上交,自己只留下一小半用做餬口。」
「照理說豐年糧食產量極高,百姓應該能吃飽肚子,現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李象詫異的問道:「為什麼,父皇,是因為朝庭會加稅,收取更多的糧食嗎?」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不是,朝庭每年的稅收都是固定的,並不會因年景如何而波動,因為朝庭的開支是固定的。」
李言一句不因年景而波動,就讓李象的心中一驚,這豈不是代表著,災年也照樣要收取稅收嗎?
很難想像,百姓田間糧食銳減或者顆粒無收,還要應付朝庭的橫徵暴斂,難怪每到災年,各地都要爆發規模不等的衝突,更有甚者,百姓衝擊縣衙,扯旗造反。
李象心思單純,明顯感覺到這裡面的不對,懾懾的張了張嘴,臉色極為複雜,最終也沒有問出口。
他雖然頭腦簡單,卻也知道這裡面可能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出于謹慎,他只是眼神動了動,到嘴邊的話被咽了下去。
李言見到這一幕,露出明顯的讚賞之色,若是李象口無摭攔,那就說明他的水還是太淺了,別說去解這麼複雜的題的,就是連看到題目也不可能,下面的話李言也不會再說了。
即然他能意識到問題,還能去考慮該不該問出口?
就說明,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他已經開始想複雜的問題了,思想也進入到第二個層次了。
於是李言毫不避諱的說道:「朕知道你想問什麼,百姓遇災,已然食不裹腹,為什麼朝庭和地方還要收稅,這不是逼得百姓活不下去嗎?」
「這裡的問題同樣很複雜,其中朝庭稅收並不多,大約只占小部份。就算遇到災年,百姓一樣能應對,這裡面的大頭是地方縣衙的各種收入,包括了維護基層管理的運轉。」
「當然,有公就有私,有了合理的理由,自然可能無限延伸,合理的,不合理的,統統打包在一起。」
「他們巧立名目,各種形式的攤派,都會以稅糧的名義落實到百姓頭上。即使朝庭下旨免去該地的稅收,也不過是減去三成,其它的七成,還是避免不了的。」
「啊」
李象詫異的問道:「竟然有這麼多,我還以為都是朝庭的。」
「基層管理的維持是全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朕不會告訴你答案。你需要帶著問題,自己去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微服下去,走訪長安附近的縣衙,親自去摸清楚。」
李言臉色無比沉重,他當然知道,有些人就是想讓百姓活不下去,逼得把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拿出來售賣,以此兼併土地,並且把百姓變成他們的佃戶,世世代代受其奴役。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的巨大災難,恰恰是有些人千栽難逢的壯大良機。
魯迅先生說的幾千年的封建史,他看來看去,就是兩個人『吃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這個時代,人,就是一種資源,可以源源不斷用來榨取錢財的固定資源,你以為他們看重的只是土地。實際上他們不但要地,連人也要,敲骨還要吸髓,最後死去還可以做肥料。
這些血淋淋的現實,他卻沒法兒對李象明言,這不是現在的李象能承受得了的。更不是那些剛剛長成的孩子們能知道的,不然他們恐怕會對人間失望,後悔來此一趟。
為什麼人人嚮往童年,懷念過去,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沉重的讓人窒息。
李言神色嚴肅的說道:「朕想告訴你的是,為什麼豐年百姓依然困苦的其中一個原因?」
「每年朝庭收取稅糧後,百姓都會把多餘的糧食拿出來,到市場上去售賣,用以增加收入。可糧食是一種很講究時令的東西,百姓無法長期保存,就必須得在豐年的秋後出售。」
「短時間大量的糧食進入市場,必然導致價格下降,這就是他們無法增加收入的原因。各大糧商也會趁此時機紛紛壓價,以最便宜的價格從百姓手中收取糧食。」
李象想了想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被人廉價買走,他也十分不甘:「父皇,那他們為什麼不放到以後出售,或者運到其他缺糧的地方賣出高價?」
「不行,因為這個其他地方,很可能就是從南方到北方,單個百姓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另外,他們也急需這些糧食賣出去,購買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根本沒法兒等。」
「他們唯一祈盼的就是糧食價格能高一些,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千家萬戶的問題。朕沒辦法從法律層面規定糧食價格,以保護百姓,只有另闢蹊徑,用東廠來幫助百姓。」
話音一落,李象詫異的問道:「父皇,朝庭都做不了的事情,東廠可以做嗎?」
「當然可以,你忘了東廠本身就是一個屬於朝庭官營的大糧商。」
李言解釋道:「民以食為天,本來在你皇爺爺的安排下,東廠下面就有很多糧隊,為了經營糧食,甚至在江南、兩湖和巴蜀等地都修建了糧庫,用以屯放收購的糧食。」
「每年豐收時,北地的糧食約為十到十五文一斗,而江南、兩湖、巴蜀等地更是五六文一斗,最便宜的時候,斗米僅三錢。」
「朕要你接下來把重心放在糧食收購上,以東廠的名義,保護性收購糧食,把這些地方的糧價根據當地的情況拉起來,提到最高,以便相的補貼百姓,增加百姓收入。」
「是,父皇,兒臣謹尊皇命。」
李象一聽,馬上應諾道,不過轉而問道:「父皇,若是咱們按最高價收購,百姓肯定都會把糧食賣給咱們,這個數量將會翻上幾十倍,一來會額外花費很多銀錢。」
「二來,咱們的糧庫也不一定放得下。」
「這些都不是問題,糧庫不夠可以讓錦衣衛聯合當地的官府,徵招勞役再修建,有多少糧收多少。」
李言斷然道:「銀錢的事情你不必擔心,資產管理署正在籌集大量資金,用於擴大東廠的規模,在各行各業的拓展中,你可以糧食為主,重點先行擴大糧食收購。」
若說別的李言可能會缺,可他最不缺的就是錢了。
現在大唐只知道瀛州大量產銀,卻不知道,有銀礦的地方,金礦也不會少。李言派人專門在瀛州北地探查,終於發現了兩個規模較大的金礦,偷偷開採。
每月可產黃金二十萬兩,他只進不出,這些年下來,僅瀛州一地為他供獻的黃金就有兩千多萬兩。
再加上李言不斷的從大唐和世族手中敲詐。
李言大概統計了一下,自己這十多年在草原上,私人空間裡存放的黃金數量在三千萬兩以上,而白銀更是多達三億兩,這個結果讓李言都覺得吃驚。
若是讓李世民知道,恐怕更會震怖。
大唐現在的國庫每年收入在五千多萬貫,雖然大唐承平多年,銅錢多發。可相應的,因為突厥開發瀛州的銀礦,每年湧入大唐的銀子,數量也極為驚人。
再加上貿易的繁榮和每年積累下來的物資,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一貫銅錢依然可以兌換一兩銀子。
相反的,因為李言這個草原霸主對黃金的喜愛和收藏,市面上黃金的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日漸減少,官面上還保持著一兩金十兩銀的兌換比例。
可在黑市里,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達到了一比三以上。
也就是說,李言私人空間中的黃金,就按官方一比十的兌換,就能達到三億兩銀子,再加上白銀。
合計六億兩,是大唐國庫收入的十二倍。
若是算上黑市,黃金的價值再翻上兩倍,就是大唐國庫收入的二十四倍。之前李言給了分身一億兩白銀,做為維護突厥汗國的壓倉銀,現在李言私人空間裡的金銀,依然是大唐每年國庫收入的二十二倍。
可以豪不誇張的說,李言才是這個世界最有錢的人,就連那些富可敵國的世家大族,也是遠遠不及。
就是有了這樣的雄厚資本,李言才敢發行大唐寶鈔。
世族以為可以多了一個和皇權博弈的路子,一旦形勢緊急,可以通過擠兌貨幣來拉爆大唐財政。
可他們卻不知道,李言有著海量的財富做為支撐,十一億以上的額度,維護區區兩三億的貨幣總量,絕對可以和世族們打一場貨幣戰爭,讓他們傾家蕩產。
當然,李言私人空間裡的金銀,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不乾淨的,無法直接進入市場流通,需要清洗。不過李言本身是皇帝,代表了朝庭,另一方面,那些多是金銀等硬通貨。
也就是一下子拿出來,會衝擊市場,導致物價大幅波動,引起劇烈動盪,百姓不安。
李言這才沒有動,只是做為底牌在藏著。
這些利用突厥從海外靠戰爭掠奪回來的財富,本來就要補貼民眾,用以增強大唐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