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不止損失一代人
第731章 不止損失一代人
歐洲殖民全世界的兩大先鋒,一個是傳教士,另一個就是這些所謂探險家。
為掩飾殖民給世界各地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歐洲國家對「探險」進行美化,強行將探險和勇敢、探索、未知、挑戰,等等代表人類美好品格的詞彙聯繫到一起,鼓勵更多人投身殖民事業。
確實是有人通過「探險」發了財,但只是極少部分幸運兒。
絕大多數探險者淪為世界各地的流浪漢、淘金者,甚至土匪強盜。
喬治不鼓勵俄羅斯人前往波斯灣探險,君士坦丁堡發布公告稱波斯灣地區有潛在風險,提醒俄羅斯人謹慎前往。
沒想到這則公告卻遭到英國人的嘲笑。
邱吉爾在《泰晤士報》發表文章,表面上是敦促漢志王國接受巴爾福宣言,暗戳戳譴責俄羅斯賊喊捉賊,試圖霸占波斯灣周邊的資源。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1917年11月2日,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羅思柴爾德,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希伯來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這封私人信件被希伯來人稱為巴爾福宣言,成為希伯來人在中東建國的基礎。
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劣跡斑斑的希伯來人,在中東早有前科。
希伯來人在中東最早生活在迦南地區,由於迦南地區的土地貧瘠,希伯來人遷移到埃及。
一開始,埃及對希伯來人的到來表示歡迎,不僅接納了希伯來人,還給了希伯來人肥沃的土地,讓他們在埃及安居樂業。
然而好景不長,埃及並沒有收穫希伯來人的感激,在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時,希伯來人不僅不幫助埃及,反而主動給喜克索斯人當嚮導。
於是在埃及擊敗了喜克索斯人之後,希伯來人被貶為奴。
這就是希伯來人仇視埃及的原因。
既然有埃及前車之鑑,漢志王國選擇不接受巴爾福宣言也就在情理之中。
世界大戰期間,漢志地區爆發起義,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長,麥加大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於1916年6月10日宣布獨立,建立漢志王國。
需要說明的是,漢志王國是在英國支持下成立的。
所以剛剛就任殖民地事務大臣的邱吉爾在文章中威脅海珊,如果漢志王國不接受巴爾福宣言,或將失去英國的支持。
就在邱吉爾文章見報的第二天,小尼古拉在《費加羅報》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將嚴格遵循國聯規定,保障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
這意思是告訴海珊不要怕,沒了英吉利,還有俄羅斯。
海珊身為一國國王,即便國力弱小,也有國王的尊嚴。
9月3號,海珊抵達君士坦丁堡,對俄羅斯進行訪問。
海珊抵達君士坦丁堡的同時,普羅旺斯組織的探險隊也抵達阿巴丹。
普羅旺斯的探險隊由150人組成,幾乎是一支小型軍隊,放在16世紀,足夠消滅一個大帝國了。
1531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擁有六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只帶了不到200個人。
由於前段時間的宣傳造勢,普羅旺斯的探險隊受到廣泛關注,《費加羅報》甚至派出記者跟隨探險隊抵達阿巴丹,準備對普羅旺斯的探險進行跟蹤報導。
阿巴丹是英國人建設的城市,為石油而生,這裡有整個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座煉油廠。
「現在的情況糟透了,油田被燒毀,英國人束手無策,美國人正在想辦法滅火,俄羅斯人看熱鬧——」
《費加羅報》駐阿巴丹記者諾朗提醒隨隊記者萊昂·維克多,別以為普羅旺斯僱傭了大量槍手就可以高枕無憂。
對于波斯灣周邊的小部落來說,150人組成的探險隊,確實是可以橫行無忌。
真正對探險隊能構成威脅的,是英國和俄羅斯,或許還要加上美國。
在諾朗看來,俄羅斯和英國都是賊喊捉賊,都想獨霸波斯灣,把對方從這一地區趕走。
德米特里這段時間沒閒著,跟麥克馬洪談判的同時,強化俄羅斯在波斯北部的優勢地位。
德黑蘭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德米特里充分發揮俄羅斯大公的優勢,在德黑蘭夜夜笙歌,不僅好美食,而且喜歡華服,完美融入波斯貴族的生活方式,引領德黑蘭的潮流。
德米特里並不是只會吃喝,籠絡德黑蘭貴族的同時,德米特里和賽義德·吉雅丁達成協議,如果波斯政府將波斯的油田交給俄波石油公司開採,波斯政府將會得到更多的利潤分成。
德米特里還支援給禮薩·汗一批武器裝備,讓禮薩·汗擴軍至一萬人。
條件是禮薩·汗要聘請俄羅斯教官,以及俄羅斯顧問。
武器裝備和軍官,俄羅斯多的是。
禮薩·汗手下只有3000人,確實是迫切需要擴充軍隊,兩人一拍即合。
油田的火還沒熄滅,輸送石油的管道又被炸毀。
達西斯焦頭爛額,據說已經在尋找買家,準備出售在英波石油公司的股份。
這應該是達西斯釋放的煙霧彈,目的不是套現,而是逼迫英國政府給與更大的支持力度。
「真的是俄羅斯人幹的嗎?」
萊昂·維克多好奇,燒油井炸管道,這已經遠遠超出商業範疇。
商業競爭的最終核心還是盈利,你這一上來就把油田燒了,把管道炸了,怎麼賺錢?
「誰知道呢,現在阿巴丹謠言滿天飛,還有人說是巴黎乾的呢——」
諾朗表示,我知道的跟你知道的一樣多。
「這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萊昂·維克多驚訝,這謠造的也太無恥了。
「你為什麼來這裡?」
諾朗見慣不怪。
「我要對探險隊進行跟蹤報導。」
「這就是原因。」
萊昂·維克多眉頭緊皺,這理由似乎也能說得過去。
和英國一樣,法國也缺油。
普羅旺斯的探險隊之所以能如此之大的影響,這背後要說沒有法國的支持,鬼都不信。
「如果我是你,我就老老實實待在阿巴丹,絕對不離開半步。」
諾朗提醒萊昂·維克多,這鬼地方到處都是沙漠,危機重重。
沙漠地區的環境很特殊,沒有嚮導的指引,多半是有去無回。
完全依賴嚮導更危險,誰也不確定嚮導會把探險隊領到哪兒去。
萬一把探險隊領到馬匪的伏擊圈,那樂子就大了。
「普羅旺斯先生一定有辦法。」
萊昂·維克多把希望寄托在普羅旺斯的「探險家」身份上。
普羅旺斯雖然是探險家,其實是個非常謹慎的人。
應該說所有探險家都很謹慎。
不謹慎的都死了。
抵達阿巴丹的第一時間,普羅旺斯就去找亨利中校,希望能得到亨利的幫助。
看在豐厚禮物的份上,亨利還是挺照顧老鄉的。
「實話實說,我給不了你任何保證,你覺得這是兩家公司的糾紛?不-不-不,這是俄羅斯和英國之間的戰爭。」
亨利也不知道馬匪為什麼突然之間,從只求財變成趕盡殺絕,但知道這事兒和法國無關。
法國經濟危機愈演愈烈,高利貸都不敢放了,哪裡還能顧得上石油哦。
法國在世界大戰爆發前被稱為「高利貸帝國」。
法國本來寄希望於擊敗宿敵德國後,將德國搜刮一空迅速回血,重回歐洲大陸之巔。
巴黎和會結束後,法國人才無奈的發現,不僅沒辦法從德國回血,法國在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的損失,遠遠超出法國能承受的程度。
世界大戰中,總人口4000萬的法國,共計170萬人陣亡,超280萬人傷殘。
和英國、俄羅斯不同,法國損失的人口都是良家子,社會中堅力量,對法國社會造成的影響極其嚴重。
英國參戰的主力是殖民地軍隊,本土傷亡雖然也不少,戰火畢竟沒有燒到英倫三島,損失在英國可接受範圍內。
俄羅斯參戰的要麼是哥薩克,要麼是高日軍團,幾乎都是「灰色牲口」,對於俄羅斯造成的影響也不大。
法國僅小學教師,就有7000人戰死。
20世紀初的7000名教師是什麼概念!
法國教育系統直接瀕臨癱瘓。
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一度逼近到距離巴黎只剩60公里,為保衛巴黎,法國政府鼓勵法國人踴躍參軍,於是巴黎大學就倒了霉。
世界大戰爆發前,巴黎大學有1.5萬名學生。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只剩5000。
法國現在最嚴重的問題不是經濟危機,也不是失去了一代人,而是文化和技術出現斷層,這是從北非殖民地引進再多人口也無法彌補的。
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還能顧得上波斯的石油?
法國政府確實是顧不上,法國資本家可是對石油垂涎三尺。
去年俄羅斯要將天然氣管道修到巴黎,引發法國投資熱潮。
所有人都知道歐洲即將進入油氣時代,這就是普羅旺斯有錢組織軍隊的原因。
「俄羅斯有巴庫,有秋明,為什麼還要覬覦波斯的石油呢——」
普羅旺斯坐實了俄羅斯的貪婪。
這話說的,就好像法國人和英國人多知足常樂一樣。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