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美國人破大防
第727章 美國人破大防
世界大戰期間,尼古拉斯和古德里安同在西線服役,因在凡爾登戰役中表現出色,尼古拉斯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並順利在戰後保留軍籍。
有資格在戰後保留軍籍的,毫無疑問都是德軍精銳。
能被選中作為交流生來到俄羅斯學習,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魏瑪政府對古德里安他們這些軍官很重視,除了正常的薪水之外,還額外發放駐外津貼,在時下的德國,絕對是高收入。
格拉納特的收入不算很高,在阿穆爾屬於正常水平。
陸軍學院的福利非常好,好到讓古德里安都羨慕。
古德里安出身地主家庭,雖然不是貴族,也絕對衣食無憂。
格拉納特居住的房子,是陸軍學院免費提供的,如果格拉納特在陸軍學院任教達到15年,房子就屬格拉納特私人所有。
格拉納特七個孩子,大兒子在符師服役,大女兒在海參崴市政府工作,還沒有工作的5個孩子都在讀書。
格拉納特家除了一輛全家人公用的轎車之外,還有兩輛摩托車,主要供格拉納特本人和他的大兒子使用。
陸軍學院和海參崴市政府,以及阿穆爾軍區經常發福利,衣食住行無所不包,這就是格拉納特一個人的薪水就可以養活全家的重要原因。
「抱歉威廉,我背叛了我們的承諾,但請你相信,我依然熱愛德意志——」
尼古拉斯痛哭流涕,這對他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尼古拉斯出自慕尼黑的一個容克貴族家庭,去年慕尼黑暴亂,成立巴伐利亞共和國,尼古拉斯一家12口,除尼古拉斯之外全部遇難。
「我能理解,我的朋友,祝你在俄羅斯能開始新的生活。」
古德里安送上自己的祝福。
「不不不,不是俄羅斯,我要加入的是阿穆爾軍籍,即便服役,也只在阿穆爾地區。」
尼古拉斯強調,他雖然加入俄羅斯國籍,未來如果德國和俄羅斯之間再次爆發戰爭,尼古拉斯也不會參戰。
俄羅斯和德國不僅貴族之間相互通婚,民間交流也很頻繁,俄羅斯國內生活著很多德裔。
世界大戰期間,參軍的德裔俄羅斯人即便被派上前線,也只會被安排到巴爾幹戰場,不會被派往北線。
基於同樣的原因,生活在德國的俄羅斯裔如果參軍,通常都是在西線服役。
「如果戰爭爆發,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力嗎?」
古德里安苦笑,他也不知道未來的路通往何方。
和古德里安同期來到陸軍學院的德軍軍官,已經有超過四分之一加入俄羅斯國籍。
和德國相比,俄羅斯的條件太好了,完全沒有可比性。
德國有的,俄羅斯都有。
德國沒有的,俄羅斯還有。
就連德國人最引以為傲的發展速度,也在俄羅斯的重建面前相形失色。
德意志帝國1871年才誕生,到1905年,德國GDP成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這是德國政府的宣傳,但對於這一說法,歐洲人並不認可。
大多數人認為,德國是在1913年才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
但是對於這一說法,俄羅斯人,尤其阿穆爾人同樣不認可。
帝俄時代的俄羅斯是被嚴重低估的,在公布統計數據時,阿穆爾的很多數據都是估測,根本無法核實。
世界大戰結束後,短短兩年之內,俄羅斯從廢墟上重建,國內欣欣向榮。
德國的情況比俄羅斯還要稍好一些,魏瑪政府卻無力扭轉局面,連糧食問題都沒有解決。
世界大戰爆發前,古德里安對阿穆爾僅有的了解,是安妮公主嫁給了尤里耶夫大公。
來到海參崴之後,古德里安才知道阿穆爾的真實情況。
遠的不說,僅在陸軍學院,幾乎每一位教官家中都有轎車,這在德國是不可想像的。
「為什麼你在來到阿穆爾之後,還堅信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會爆發戰爭呢?」
尼古拉斯坦誠,經歷過世界大戰後,尼古拉斯不認為德國的統治者還有挑戰俄羅斯的勇氣。
帝俄時代的阿穆爾,完全隱藏在俄羅斯帝國的陰影中,不為外界所知。
俄羅斯帝國陷入混亂後,阿穆爾幾乎是以一州之力,不僅支持俄羅斯繼續參戰,而且還向盟友出口大量物資,工業實力徹底暴露。
阿穆爾現在就像老熊身後的猛獁象,藏不住了。
這種情況下但凡還有理智,都不會再以俄羅斯為敵。
古德里安不解釋,他和尼古拉斯之間已經不再是無話不談的關係了。
古德里安和尼古拉斯其實都很清楚,德國和俄羅斯現在的這種關係,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蜜月期大概率就這幾年。
俄羅斯對德國的幫助是有條件的,不僅是利用德國的人力資源,讓德國人為俄羅斯人打工,同時也包藏禍心。
俄羅斯如果真想擁抱和平,就不會允許古德里安他們這些職業軍官到陸軍學院「交流」。
更不會允許德國企業將研究部門放在俄羅斯,並在俄羅斯開設工廠。
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德國的專家教授,以研究為名義,加入俄羅斯相關機構。
這些專家教授的成果,確實會提高德國的技術水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專家到底還是不是德國人就不好說了。
連尼古拉斯他們這些曾經為德國浴血奮戰的軍人,都已經對德國失望。
俄羅斯對普通德國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俄羅斯不僅對德國人有吸引力,對其他歐洲國家,甚至對美國的高級人才同樣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
年末歲初,紐約一家名為《大西洋》的報紙突然銷量大增,在紐約地區的銷量僅次於紐約時報。
《大西洋》是前年創辦的,最初作為周刊,每周只發行一期,主要以刊登歐洲時事吸引讀者,銷量並不高。
去年8月,《大西洋》被多爾戈魯科夫家族收購,隨後進行大改,並於去年10月重新發行。
在被多爾戈魯科夫家族收購之前,每份《大西洋》的售價是10美分,在紐約屬於中等水平。
整改之後,《大西洋》不在以歐洲時事為重點,而是將報導重點調整為歐洲王室秘辛,發行方式也從每一份10美分,變成免費贈送。
消息一出,所有人都被震驚,還有這種大好人呢?
《大西洋》被收購之前,新聞稿的質量普遍不高,採用的紙張質量也不好,不僅顏色發黃易破,而且油墨不牢固,很容易沾染到讀者的皮膚和衣服上。
改版後的《大西洋》不僅新聞稿的質量有了提升,而且採用更好的紙張和油墨,更便於讓讀者接受。
讀者的閱讀體驗雖然好了,成本也大幅上升,10美分的價格不僅不賺錢,而且還會賠錢。
《大西洋》改版後的創刊號一共發行了1萬份,即便以10美分的價格計算,報社也虧損了1000美元。
聖誕節前,《大西洋》刊載的《歐洲皇室秘聞——英蘭格》,發行量達10萬份,和創刊號相比提高了10倍。
有心人關注到,《大西洋》刊登的GG數量,和創刊號相比也提高了近10倍。
《大西洋》創刊號只有一則多爾戈魯科夫家族的新車GG。
《大西洋》主編比洛夫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得意洋洋宣稱,《大西洋》憑藉GG收入,已經基本達成收支平衡。
這很明顯是說謊,即便是以《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也不可能僅憑GG收入達成收支平衡。
再說了,報社老闆是要盈利的,僅僅收支平衡,明顯無法為報社老闆帶來利潤。
約瑟夫則是在接受《大西洋》採訪的時候坦誠,《大西洋》每發行一期,多爾戈魯科夫家族就要虧損5000美元。
還好《大西洋》是周刊,多爾戈魯科夫家族虧得起。
和亞歷山大一家每月百萬美元的花銷相比,這點錢毛毛雨啦,把周刊變成日刊都無所謂。
對於約瑟夫的行為,《紐約時報》也無話可說,因為《大西洋》的銷量,對《紐約時報》的銷量也有促進作用。
《大西洋》的免費不是見人就送,而是在報亭購買一份《紐約時報》,附送一份《大西洋》,送完為止。
《紐約時報》的售價是15美分。
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某些想貪小便宜的傢伙。
11月《大西洋》一共發行了四期,分別對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進行專題報導。
這四大帝國都在世界大戰中滅亡,美國人對四大帝國的滅亡過程還是很好奇的。
這導致《大西洋》的受歡迎程度,一度超過《紐約時報》。
誰受歡迎很容易判斷,看讀者買了報紙之後先看哪一份就知道了。
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報導都很正常。
唯獨在對俄羅斯帝國滅亡進行盤點的時候,《大西洋》編輯夾帶私貨,在報導中添加了關於俄羅斯現狀的報導。
這一期的《大西洋》在紐約引發轟動。
俄羅斯的退伍老兵都已經拿到足夠的撫恤金和退休金?
俄羅斯已經普遍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八小時工作制?
俄羅斯孩子居然不分貧富貴賤都能讀書,不用在血汗工廠當牛馬?
這——
這才是真正的皿煮啊!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