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拆教堂
第702章 拆教堂
1919年這會兒,還沒有「恐怖主義」這個名詞。
全世界第一次公認的恐怖主義事件,發生在1940年11月25日,希伯來恐怖組織哈加納,在海法港炸毀載有3000人的派特利亞號客輪,造成268人死亡。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當時人們都以為這是一起偶然事件。
沒想到這卻是希伯來人恐怖立國的開端。
希伯來人發動恐怖襲擊,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隨時處於威脅中,擠壓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逼迫阿拉伯人離開巴勒斯坦,將這片「應許之地」讓予希伯來人。
各國反抗勢力,最多叫恐怖組織。
希伯來人叫國家恐怖主義。
阿拉伯人一盤散沙,無力對抗美國支持的希伯來人,節節敗退。
希伯來人如果認為能用這種方式逼迫俄羅斯讓步,那他們就錯了。
劫持渡輪的武裝分子也不太專業,自以為在船上安裝了炸彈,就會讓俄羅斯政府投鼠忌器。
武裝分子也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信號旗射手進入射擊位的時候,一名武裝分子甚至還在接受記者的採訪,對俄羅斯政府將希伯來自治州安排在雅庫特大肆攻擊。
現場指揮官通過望遠鏡確定了四名武裝分子的位置信息,為確保第一時間擊斃,指揮官給每一名武裝分子都分配了兩名精確射手。
「希伯來人為俄羅斯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沒有得到公正對待,尤里耶夫大公也有希伯來血統,他卻背叛了希伯來人,將希伯來人安排到酷寒之地,那地方根本就不適合人類生存——」
接受採訪的武裝分子大放厥詞。
「你胡說,尤里耶夫大公百分百是純正的俄羅斯人。」
採訪武裝分子的記者很生氣,你咋不說沙皇也是希伯來人呢。
「我沒有胡說,尤里耶夫大公的母系有希伯來血統,所以尤里耶夫大公也是——」
武裝分子的話還沒說完,兩顆子彈呼嘯而至,記者甚至能聽到彈頭從耳邊穿透空氣的呼嘯聲,然後就被紅的白的噴了一臉。
隨後,記者才聽到槍聲。
原來彈頭在空氣中飛行的速度,真的比聲音傳播的速度更快。
信號旗人均精確射手,而且還是經過戰爭考驗的,隨便哪一個,拉到軍事學院都可以擔任射擊教官。
四名武裝分子全部在第一時間被擊斃,人質安然無恙,劫持事件得到圓滿解決。
喬治這兒還沒完。
俄羅斯雖然成立了希伯來自治州,卻沒有強迫所有希伯來人都前往自治州定居,在華沙等地的希伯來人聚集區,還有大量希伯來教堂,供希伯來人從事宗教活動。
渡輪劫持事件後,喬治下令拆除俄羅斯國內的所有希伯來教堂——
維特在喬治身邊這麼久,對於喬治的習慣還是挺了解的。
所以維特建議喬治以克倫斯基的名義發布這個命令。
克倫斯基已經死了?
沒關係,這是克倫斯基的遺命。
「不,就以我的名義發布。」
喬治總算放過了可憐的克倫斯基。
如果是其他事,甩給克倫斯基背鍋無所謂。
這一次喬治要讓所有俄羅斯人都明確無誤的知道自己的態度。
對待俄羅斯的敵人,尤里耶夫大公從不妥協。
喬治有不妥協的底氣。
喬治為什麼不去巴黎參加和會?
打心眼兒里,喬治就沒有看得起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
威爾遜就更不用提了。
威爾遜要是能堅持「十四點」,喬治還能對威爾遜高看一眼。
作為美國總統,高調以歐洲救世主的姿態來到巴黎,卻被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兩個老頭子玩弄於股掌之中。
威爾遜還夢想著參加明年的大選呢。
很快他就會明白,理想主義者根本不適合生存在這個時代。
國際聯盟也是威爾遜倡導成立的。
然而美國國會並沒有批准美國加入國際聯盟。
倡議者卻沒能加入,蔚為奇觀。
剝離了英國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英國和法國將和曾經的海洋霸主西班牙一樣淪為三流國家。
喬治不需要海外殖民地,也能將俄羅斯發展成為橫跨亞歐的超級大國。
世界大戰期間一度獨領風騷,卻即將被邊緣化的威爾遜,還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
喬治下令拆除俄羅斯境內所有希伯來教堂之後,威爾遜在巴黎接受採訪,對俄羅斯的做法表示失望。
威爾遜自以為他已經很客氣了,只是「失望」而已,並沒有詆毀攻擊。
亞歷山大不這麼認為。
「失望?他一個生活在美國的蘇格蘭人,有什麼資格對俄羅斯的內政指指點點——我倒是聽說,英國的蘇格蘭人對他不支持蘇格蘭獨立挺失望的,不知道總統先生如何解釋。」
亞歷山大攻擊力十足。
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其中有一條是民族自決。
威爾遜剛提出「十四點」的時候,蘇格蘭人歡欣鼓舞,認為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可以獲得自治,甚至獨立地位。
威爾遜這人毫無立場,徹底的雙標怪,他提出所謂民族自決完全是譁眾取寵,只因為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甚至公開表態,不支持蘇格蘭人追求獨立自主。
連自己族人的政治訴求都不支持,卻對俄羅斯拆教堂感到失望。
大哥您哪邊的啊。
亞歷山大的言辭雖然犀利,反擊還算克制,沒有說的太難聽。
身為俄羅斯宗教事務局局長的小尼古拉火力全開。
「俄羅斯的國教是東正教,除東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羅斯均為非法!」
這話一說,連教廷都驚動了。
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教廷在世界大戰中的作用。
事實上協約國和同盟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繫,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教廷實現的。
曾代表德國在停火協議上簽字的厄茲伯格是天主教中央黨成員。
歐洲宗教改革之後,教廷勢力雖然每況愈下,在各國依然擁有巨大影響力。
俄羅斯的國教雖然是東正教,天主教在俄羅斯也沒有消失,依然存在。
現在小尼古拉公開聲稱除東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在俄羅斯都不合法,馬上就引起各國教會的關注。
和供奉祖先一脈傳承的華人不同,宗教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動搖。
亞歷山大不得不為小尼古拉擦屁股,主動向媒體解釋,稱小尼古拉並沒有冒犯的意思,而是對希伯來人徹底失望,怒火攻心。
這個解釋雖然牽強,各國教會還是接受了,順勢原諒了小尼古拉的口不擇言。
不接受又能怎麼樣呢——
尤里耶夫大公雖然不是沙皇,但是惹怒了沙皇,最多被流放西伯利亞。
惹怒了尤里耶夫大公,就算逃到南美,還是會被斧子砍死。
小尼古拉說者無意,克里孟梭和勞合·喬治聽者有心。
巴黎和會期間,英國和法國的情況在持續惡化,並沒有好轉。
歐洲國家的傳統技能是,如果社會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就把希伯來人推出當替罪羊。
6月20號,英國和法國的媒體突然集體轉變口風,將英國和法國的困境,歸咎為希伯來人的惡行。
這還真不是憑空捏造。
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深層次原因是歐洲各國利益無法調和,需要新一輪利益分配。
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深挖,是日益增長的生產力,和不公平的市場結構導致的。
說白了就是德國想讓英國和法國開放殖民地市場,英國和法國不同意。
各國統治階層,和希伯來人沒有多大關係。
生產力的提升,和希伯來人不僅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
組織工業生產需要資本,希伯來人就是玩資本放高利貸的。
所以英國和法國的媒體,就將希伯來人塑造為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堅稱是希伯來人的貪婪,導致世界大戰爆發。
這個理由雖然也有點牽強,但民眾是不具備分辨能力的。
早已對現狀不滿,怒火中燒卻無處發泄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終於找到可以發泄的途徑。
於是英國和法國也開始新一輪排油。
和英法的無差別排油相比,俄羅斯對希伯來人還是很寬容的。
生活在俄羅斯的希伯來人,只要放棄希伯來教,皈依東正教,就可以繼續在俄羅斯工作生活。
不想皈依東正教,那就去雅庫特,或者從俄羅斯離開。
喬治最開始決定拆教堂的時候,維特曾擔心俄羅斯爆發新一輪內戰。
讓維特沒想到的是,就連他老婆也主動皈依東正教,放棄自己的希伯來人身份。
維特大開眼界。
信仰這麼重要的東西,是這麼輕鬆就可以改變的嗎?
說好的不自由,毋寧死呢。
「和信仰相比,生存更重要。」
維特夫人泰然自若。
連克里孟梭都知道為達到自己的目的發動輿論攻勢,喬治也不會忽視輿論的作用。
俄羅斯拆教堂的同時,俄羅斯媒體也在造勢,《君士坦丁堡日報》公布了一堆數據,其中一組是俄軍對比。
在世界大戰期間參加俄軍為俄羅斯而戰的希伯來人,總人數只有1.5萬人,占比只有可憐的千分之一。
從比例上說,希伯來人參軍的比例,甚至遠不如德裔。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