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朱棡朝堂遭斥責,左侍郎周懷瑾外放
奉天殿內。
金頂朱梁,雕樑畫棟,卻難掩那凝重壓抑的氣氛。
龍涎香裊裊升騰,似在為這殿中的風雲變幻增添一絲神秘。
朱元璋身著明黃的龍袍,端坐在那巍峨的御座之上。
只見他目光如鷹隼般銳利,掃視著殿下群臣。
歲月雖在朱元璋的臉上留下了些許痕跡,可那股不怒自威的帝王之氣,依舊震懾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他猛地側首,看向身旁的太監總管吳成,眼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去,把證據取來。」
吳成跟隨朱元璋多年,深諳聖意。
隨後吳成立刻微微躬下身,那身黑色的太監服飾隨著他的動作微微晃動。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緊接著吳成邁著細碎而又沉穩的步伐,沿著玉石台階走向毛驤。
每一步都仿佛踏在眾人的心上,發出細微的聲響。
到了毛驤身前,吳成微微抬起下巴,眼神中帶著上位者的審視。
只見他伸出瘦長蒼白的手,那手上的青筋微微凸起。
吳成語氣冰冷的說道:「呈上來。」
毛驤心中劇烈掙扎,他的手緊緊握著那份證據,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非常清楚手中證據份量的毛驤,知道一旦交出此物,自己的命運或許就此改變。
然而御座上朱元璋散發的強大威懾力,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毛驤緊咬下唇,牙關微微顫抖,額頭上冒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
最終在那令人膽寒的威壓下,他緩緩鬆開緊握證據的手。
手臂沉重得仿佛灌了鉛一般,極不情願地將證據遞給吳成。
吳成穩穩接過證據,轉身依舊邁著細碎的步伐,回到朱元璋身前。
他恭恭敬敬地將證據呈上,身子彎得極低,頭幾乎觸碰到地面。
「陛下,證據已取回。」
朱元璋神色冷峻,伸手奪過證據,迅速打開。
剎那間他的臉色陡然陰沉下來,眼眸中閃過一道凌厲的寒光,周身散發的怒火如實質般蔓延開來。
隨即朱元璋重重將證據摔在御案上,怒喝道:「這成何體統!」
此時奉天殿角落處,翰林院侍讀學士蘇景淵悄然佇立。
他身著一襲淺緋色的官袍,大約40歲的年紀,面容清瘦。
因為平日裡起草詔書能夠做到旁徵博引,所以蘇景淵深得聖心。
此刻他的心中,隱隱有了不安的預感。
今日這朝堂的風波,或許與自己接下來的差事脫不了干係。
就在這時,朱元璋猛地一拍扶手,聲音如洪鐘般響徹大殿。
「老三,孫勇和厲銘皆是你山西大同府的軍中武官,這事你怎說?
此案關乎朝堂安穩,咱問你,該如何處置?」
朱元璋的語氣強硬而果斷,眼神如利刃般緊緊盯著朱棡,仿佛要將他內心的想法看穿。
朱棡心中「咯噔」一下,猶如驚弓之鳥。
他深知此事棘手,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
儘管內心慌亂如麻,但多年的宮廷歷練讓朱棡強自鎮定。
只見朱棡深吸一口氣,抬起頭努力讓自己的眼神顯得堅定,聲音卻微微發顫。
「父皇聖威,兒臣深知此事重大。
依兒臣愚見,當務之急需徹查此案,以正朝綱,彰顯我大明律法之威嚴。
然亦需審慎行事,以免錯傷無辜,動搖朝堂根基。
兒臣慚愧!
因晉王府在山西的軍政事務,近幾年多由晉王相林弼代為操持。
兒臣對厲銘、孫勇二人的具體情況,了解確實有限,還望父皇恕罪。」
朱元璋冷哼一聲,目光如寒劍般射出。
「身為晉王,就連屬地武官的情況都不清楚。
如此糊塗,怎擔得起一方重任?」
這聲冷哼似炸雷般,在殿內迴蕩。
群臣中不少人聽了朱元璋的斥責,都微微低下頭,眼神閃爍。
有的大臣暗自慶幸此事與自己無關,面上卻裝出一副憂心朝堂的樣子,輕聲嘀咕道:「這晉王,也太疏忽了。」
有的則偷偷觀察著朱棡的反應,想著如何在這局勢中明哲保身,眼神中透著一絲狡黠。
一些與晉王平日裡有些交情的大臣,心中雖焦急,卻也不敢在這盛怒的皇帝面前輕易開口。
這些官員只是微微皺著眉頭,面露擔憂之色。
此時朱棡額頭冒出細密的汗珠,心中暗自焦急。
他知道此時若不爭取,怕是難以過關。
只見朱棡定了定神,再次開口,言辭間多了幾分懇切。
「父皇,兒臣雖對二人情況了解不足,但兒臣對父皇的忠心日月可鑑。
這些年兒臣在山西也一直致力於維護地方安穩,只是晉王相林弼處事多有獨斷,兒臣疏忽了對細節的把控。
此次事件,兒臣願戴罪立功。
親自徹查此事,定給父皇和朝堂一個交代。
兒臣定當嚴懲不法之徒,整肅山西軍政。
加強對屬地官員的管理,斷不會再讓此類事情發生。
若有違此誓,兒臣甘願受父皇任何責罰。」
朱元璋面色稍緩,但眼神依舊嚴厲。
「哼,但願你能說到做到。
若再讓咱失望,定不輕饒!
你且下去準備,三日內給咱一個初步的調查結果。」
而蘇景淵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剛剛毛驤提交的證據是由錦衣衛鎮撫使呈上。
錦衣衛代表著皇帝的意志,他隱約察覺到,這或許是朱元璋借錦衣衛敲打晉王。
自己作為負責起草詔書的近臣,怕是難以避開這趟渾水。
蘇景淵暗自思忖:不知這詔書該如何起草,又會給自己和蘇家帶來何種影響。
想到這裡,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陣苦澀。
蘇景淵回想起到自己多年來在這朝堂之上小心翼翼,努力在學問和政治漩渦中尋找平衡。
可如今這突如其來的局面,讓他再次感受到了這宮廷之中的波譎雲詭。
在經過近兩個時辰的商議之後,朱元璋接連發了三道聖旨。
「原戶部左侍郎,周懷瑾,聽旨!」
聽到太監總管吳成在自己的官職面前加了一個「原」字,周懷瑾頓時如遭雷擊。
他的身子微微一顫,臉上血色盡失,緩緩跪在地上。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咱君臨天下,勵精圖治。
所求者唯群臣奉公守法,一心為民耳。
然戶部左侍郎周懷瑾,竟忘卻初心悖逆咱的意思,公然以權謀私。
咱屢申法紀,期眾臣廉潔自守。
周懷瑾卻置若罔聞,行徑卑劣,實負咱之厚恩與萬民之期許。
今咱決意嚴懲,以儆效尤。
著將周懷瑾調離戶部,外放山西任大同知府。
望其至新職後痛改前非,勤勉政務。
若再犯過錯,定斬不饒。
眾臣亦當引以為戒,各司其職,共襄盛世。
欽此!」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