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天命所歸

  盛庸陣前,堅實的戰盾一字排開,層層疊疊,刀槍不入,令人頗為頭疼。

  朱棣提前備好了木鑽,上面有帶逆鉤的鐵釘,可勾動盾牌。

  一聲令下,燕軍將士齊齊將木鑽拋出,共同發力,戰盾相互牽動,被勾連而起,盛庸所部失去盾牌的保護,暴露於燕軍鐵騎之下。

  隨後,燕軍萬箭齊發。

  箭矢如雨,密集落下,失去戰盾保護,盛庸左掖將士連連後退,陣形混亂,尚未來得及發射火器,燕兵便已兇猛撲來,混戰在一起。

  譚淵見敵陣躁動,立即揚鞭策馬,向前猛衝,他力大無窮,能拉開兩石強弓。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眼見譚淵於陣中激盪,攻勢凌厲,銳不可擋,盛庸麾下猛將莊得,拍馬向前,迎上去,與之拼死力戰。

  激戰之中,譚淵坐騎馬失前蹄,跌落倒地,莊得舉刀猛砍,譚淵躲閃不及,當場死於刀下。

  朱棣再次損失一名大將。

  眼見對方士氣大振,朱棣深知強攻難勝,頓時心生一計,率朱能、張武等精銳騎兵迅速繞道敵人背後,在夜色的掩護下,發起猛攻,前後夾擊。

  莊得交戰正酣,不知燕兵從後方突襲,身受重傷陣亡。

  譚淵戰死,朱棣心疼不已,怒不可遏,親自帶領十餘騎窮追猛打,不知不覺,夜幕低垂,伸手不見五指,只得就地宿於野外。

  天微微亮,朱棣睜眼一瞧,這才發現身處敵營。

  朱棣給左右使個眼色,讓他們莫慌,然後趁其不備,躍身上馬,疾馳穿營而過。

  盛庸所部根本沒想到燕王竟然宿在他們的營地,驚愕對視間,朱棣已衝出大營,揚長而去。

  回到己方營地,朱棣快速集結隊伍,整軍備戰,及時復盤昨日戰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諸將說:「大抵臨陣貴於審機變,識進退,須以計破之。」

  「兩軍相鬥勇者勝,此光武所以破王尋也」,朱棣高聲鼓舞士氣。

  臨陣貴在隨機應變,進退自如,善用計策,戰術靈活,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朱棣一改往日猛衝硬闖的方式,新定的作戰策略,充分發揮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在混戰中快速來回穿插,發現敵軍薄弱環節,立即兇猛出擊。

  早上晨光熹微,雙方派兵列陣,準備再戰。

  燕兵在東北方向布陣,盛庸則在西南嚴陣以待。

  按照既定安排,燕軍精銳騎兵於戰陣間縱橫馳騁,來回沖盪。

  盛庸所部不愧為精銳之師,陣形被沖開隨即複合,雖反覆多次,但陣形卻未見紊亂。


  燕軍未找到敵人破綻,便無法發出致命一擊。

  雙方相持不下,激戰不已,兵刃相接聲、喊殺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此起彼伏。

  雙方打得難解難分,足足膠著了四個時辰,仍未分出勝負。

  值此關鍵時刻,一場及時的大風再次颳起,塵土飛揚,黃沙蔽天。

  盛庸所部逆風而戰,風沙迷眼,陡然轉為劣勢。

  在狂風的相助下,燕兵順風而動,士氣高昂,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迅速扭轉戰局。

  盛庸的部眾抵擋不住兇猛的攻勢,丟掉輜重,撤回德州。

  「又是一場大風」,老皇帝聽到這兒,不由得感嘆道。

  朱高爔也難以自圓其說,只得靜待老皇帝的高見。

  「要是沒有狂風相助,你爹啊,勝負難料」,朱高爔眯著眼看向朱高爔,似乎在懷疑大孫子摻假。

  天地良心,你火眼金睛,我哪敢呢?!

  朱高爔委屈巴巴的小眼神,讓老皇帝疑慮漸消。

  「就你爹這麼個打法,他是如何進逼京師的?」老皇帝久經沙場,一眼瞅出其中的不對勁兒。

  「爺爺有何高見?」朱高爔順勢問道。

  「別問咱,照實講,別添油加醋地騙咱,咱聽得出來」,老皇帝仍是對大孫子的可信度存疑。

  朱高爔可憐兮兮地撇撇嘴,眨著黑亮的大眼睛求信任,老皇帝見狀隨意拿起一根奶棒塞他手裡,打發了事。

  聊勝於無,朱高爔在心中叫苦連天,卻又不敢不從。

  每逢關鍵時刻,便狂風大作,這是否代表著天意?

  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大多迷信。

  朱棣未必相信這些,但不代表不會以這種方式收攏人心。

  也許,朱棣登基後,曾一度有意無意地打造自身天命所歸的形象,甚至可能在靖難之役過程中,便已經開始。

  想當年,朱元璋攻下金陵後不久,便下令改名為應天,意為順應天命。

  朱棣一向被贊為最像其父,對父親的成功經驗,不會不留心思索。

  皇位只有一個,綜合調動各項資源,爭搶到手,才能博得活下去的一線生機。

  朱棣沒有退路,他的大侄子建文帝能逼得湘王朱柏引火自盡,怎會對他客氣?

  他若是束手就擒,八成是死於非命的下場,就像他家的老二朱高煦,不僅自己被賜死,所有兒子沒一個能活。

  皇位之爭,向來血腥而殘酷。


  能打壓對手,增加自身的勝算,又不會損耗兵力,一場代表天意的大風而已,朱棣何樂而不為呢?

  有上天相助,誰還敢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反正朱高爔是這麼理解的。

  就算皇位是憑著真本事奪過來的,也不妨將功勞分一部分給恰到好處的大風。

  在說服他人方面,確實事半功倍啊。

  經此一戰,整體形勢再次發生逆轉。

  不斷受挫,不斷抗爭求生,朱棣在毫無退路的慘澹堅持中,終於扳回一局,重新占據優勢。

  那麼,夾河之戰,盛庸敗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除了朱棣死拼到底的一往無前外,盛庸本人出現了輕敵情緒。

  接連兩次痛扁燕王,盛庸的聲威驟然上升至極點,各種讚譽紛至沓來,盛庸有些飄了。

  據說,燕軍繳獲的戰利品中,金銀器皿、華貴衣袍赫然在列。

  出來打仗,帶著這些玩意兒做什麼?!

  顯然是為了慶功用的。

  盛庸以為自己必勝無疑,結果輸得很慘。

  但是,擊敗朱棣,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顯然不是,平安、吳傑可一直沒閒著啊。

  尤其是平安,那可是每戰必效死力啊。

  眼見盛庸出盡風頭,自以為是,他們心裡能服氣嗎?

  當朱棣與盛庸的交戰陷入僵持狀態時,平安、吳傑本可奔襲前來,夾擊朱棣,可是他們在途中逡巡多日,直至盛庸敗退,始終沒有出手相助。

  平安、吳傑不願與盛庸合作,無形中使朝廷投入戰鬥的兵力驟減,勝利的天平自然向燕兵傾斜。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