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造就未來最詭異的量子實驗!
第389章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造就未來最詭異的量子實驗!
物理奧賽實驗題,正式開始!
對於歐洲的選手們而言,雖然他們剛剛表現的很震驚。
但是內心實則竊喜。
因為這種比賽雖然對於他們而言確實很難。
沒有誰敢保證一定能完成。
但是對於亞洲的選手而言,則是難上加難。
比如菲律賓炸魚隊成員,連其中的某些儀器都沒有親眼見過。
當然,書本上還是看到過的。
所以,這是一場帶有先天差距的比賽。
st🎤o9.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小村信司罵罵咧咧,都怪那個玻爾教授自作聰明,把題目給改成這樣。
不然的話,李奇維教授照顧亞洲選手,肯定只考察簡單的實驗。
差生想的多,在小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總以為有人在害他。
當吳有訓進入比賽房間後,他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感動。
雖然他沒有聽到玻爾和李奇維的對話。
但是聰慧如他,瞬間就能想到這些儀器是做什麼用的。
畢竟,要是僅僅為了一場比賽,就耗費重金,打造這麼多儀器。
這絕對不是校長的風格。
校長雖然財大氣粗,拿錢當紙,但卻從不浪費一元一毛。
他花的所有錢,都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和面子,而是為了華夏的教育科技事業。
所以,毫無疑問,這些儀器比賽後肯定都是要捐出去的。
不用想,肯定是捐給華夏境內的大學了。
不過有一點,吳有訓想不明白。
校長為何不直接在國內發展呢?
反而要多了婆羅洲這一環。
以校長的身份,去國內當個教育部長應該輕輕鬆鬆吧。
甚至再身兼科技部長都沒問題。
難道是擔心國內目前的軍閥亂戰?
吳有訓搖了搖頭,不再去想這些。
校長的境界太高了,他這個本科還未畢業的小卡拉米,暫時理解不了。
自己還是集中精力,完成接下來的比賽吧。
於是,他深吸一口氣,鎮定地走到了實驗台。
先和角落的記錄員點頭問好,然後開始撰寫實驗計劃。
吳有訓抽到的是實驗三: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他上學第一次看到這個實驗名稱時,還以為是姓楊的華夏人做的實驗。
結果沒想到人家是托馬斯·楊,英國人。
這個實驗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無論如何抬高都理所應當。
在當時,它不僅為光的波動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更是在未來,為驗證單個光子或電子的行為,提供了實驗思路。
從而為量子力學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實驗基礎。
一般而言。
如果稱「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則特指托馬斯·楊做的光學實驗。
而若稱「雙縫實驗」,一般是指單電子雙縫實驗。
這個實驗在李奇維的前世可謂是大名鼎鼎。
無數民科和營銷號,給出了各種所謂的顛覆式解讀。
很可惜,統統都是錯的。
李奇維:別急,後面會解釋。
甚至還有人把電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佛法聯繫起來的。
大乘佛法有云:眾生皆具佛性,萬物皆具法性。
無論是佛性還是法性,皆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即佛性法性合一不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電子的行為,就說明了它具有靈性,知曉自己的過去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軌跡。
聽起來不明覺厲。
也難怪很多人喜歡認為科學的盡頭是玄學了。
因為玄學不需要公式,誰都能理解。
單電子雙縫實驗的過程雖然很簡單,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做出來。
愛因斯坦當時很想做這個實驗,但是技術發展跟不上。
當時的科學家們無法控制和發射單個光子或者電子。
而這個遺憾,李奇維或許會彌補。
他很想提前把單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甚至是延遲選擇實驗,都做出來。
和這個時代的最頂尖大佬們,一起坐而論道。
那種場景,一定比真實歷史上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還要震撼。
量子力學的秘密在後世依然令所有物理學家魂牽夢縈。
因為它很可能隱藏著這個宇宙的終極真理。
如果說相對論是解釋了時空,那麼量子力學就是解釋了物質。
而這一切,都是從一個簡單的實驗開始。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的原理和步驟,看起來確實很簡單。
一句話可以概括:
【讓光源通過兩個相鄰縫隙後,就會發生干涉,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但是涉及到具體的細節後,沒有認真學習的學生,恐怕會一頭霧水。
比如:
第一,用什麼樣的光源才能做雙縫干涉實驗?在托馬斯·楊那個時代如何獲取?
第二,兩個縫隙之間的距離,及單個縫隙的寬度如何確定?它們如何影響實驗結果?
等等。
所以,說線做淚。
托馬斯·楊是在19世紀初做的這個實驗,當時還沒有光源發生器。
於是,他在窗戶上開了一個小洞,讓太陽光照射進來,利用太陽光作為光源。
太陽光是白光,也就是非相干光。
雖然太陽光也能做雙縫干涉實驗,但是相干性太差,只能看到零級條紋。
所以,托馬斯又利用稜鏡,將太陽光分解,獲得單色光。
單色光的相干性,要遠遠優於太陽的白光。
接著,他讓單色光先通過一個小孔S1,進一步提高相干性。
然後,他又在一張非常薄的紙片上,開了兩個距離很近的針孔S2和S3。
通過S1的單色光,經過一段距離後,又分別通過S2和S3。
這樣,通過S2和S3的光,都是來自於S1孔這個同一單色光源。
於是,就會在S2和S3後面的黑板上發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這就是當時托馬斯·楊的實驗過程。
真實歷史上,他也用白光做了實驗,效果不是非常好。
發展到現在,物理學家們把小孔改成了狹縫,獲得了更好的實驗效果。
再到未來,出現了雷射器,光源的相干性大大提高。
而且得益於微納工藝的發展,物理學家可以製造出只有幾百納米寬的狹縫。
這個寬度基本就和可見光的波長一樣了,發生的干涉效應極其明顯。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的精度,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
而現在,吳有訓要做的,就是重複這個實驗,得到干涉條紋。
他面前的實驗台上,擺好了各種儀器,還有給定的狹縫。
他需要通過測量狹縫的尺寸,來計算出S1到S2和S3之間的距離。
同時還有S2、S3到光屏上的距離、狹縫之間的距離等等參數。
對於這個時代的學生而言,這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很快,吳有訓便專注地投入到實驗當中。
與此同時,伊蕾娜、蘭徹等人,也都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伊蕾娜選到了實驗二:卡文迪許扭矩實驗。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
它是由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在18世紀末進行的實驗。
沒錯,這個卡文迪許,就是創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那位。
也算是李奇維、盧瑟福、威爾遜等人的祖師爺了。
這個實驗設計的非常巧妙。
簡單而言,就是先豎直固定一根絲線。
然後在絲線下方末端水平懸掛一根長杆,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扭秤。
在長杆的兩端,分別掛上一個鉛球A(質量已知)。
記錄此時的長杆位置。
接著,在兩個鉛球A的旁邊,再分別放上鉛球B。
由於A和B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長杆的角度會發生偏轉。
根據偏轉角度、鉛球質量等數據,就可以計算出萬有引力常數。
這個實驗也是看起來非常簡單。
但是實際操作時,難度非常高。
卡文迪許當時是做了大半年,才得到完美的數據。
因為有太多的誤差因素,會導致結果出現問題了。
鉛球之間的引力太小了,所以誤差的影響就很大。
如何有效地消除誤差,是這個實驗的關鍵。
儘管如此,伊蕾娜還是面帶微笑。
她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這個實驗在她看來,比另外三個簡單很多。
最重要的是,不會出現大的差錯。
蘭徹選到實驗四: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
這個實驗證明了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
對後來麥克斯韋統一電和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啟息息相關。
人類從此掌控了電和磁。
而電和磁帶給人類世界的改變是天翻地覆的。
遠遠超越了蒸汽機的作用。
蘭徹對這個實驗非常熟悉。
他甚至有把握拿到滿分。
畢竟他大學時的第一個自製實驗,就和電有關。
電、磁、機械,這些都是他擅長的東西。
葉企孫選到了實驗五:焦耳熱功當量實驗。
這個實驗證明了熱和功的等價關係。
焦耳的實驗也非常巧妙。
他在一個裝水的瓶子中安裝了螺旋槳葉。
螺旋槳離開水瓶的另一側上綁著重物。
重物下降,就會帶動螺旋槳,攪動瓶中的水,從而使水的溫度升高。
測量水的溫度升高量,就可以計算出水所需要的熱量。
然後比較重物下落做的功和水升溫所需的熱,就得到了熱功當量。
熱功當量的數值,其實就是物質的比熱容。
葉企孫拿到題目後,重重地舒了一口氣。
他最害怕的是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和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
至於焦耳的這個實驗,葉企孫很有自信。
他心中暗自打氣,「這下實驗題應該穩了。」
很不幸的是,另外的丁緒寶三人,選到的就是葉企孫害怕的那兩個實驗。
如此一來,比賽立馬就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歐洲各隊的先天優勢,導致他們在實驗題上的分數肯定很高。
華夏隊五人雖然自信,但也知道這種差距不是靠爆種就能追上的。
實驗講究的是穩紮穩打。
他們只要不犯錯即可。
有了吳有訓這個大哥在前面拉分。
只要他們四人能穩住,團體分不求第一,至少前三還是可以努力的。
於是,緊張至極的物理奧賽實驗題,就這樣開始了。
80位選手,分別獨立在80個房間內。
每個房間,都有專門的記錄員,負責記錄他們的操作步驟。
而各國代表團團長們,則不時地走到各房間內,視察選手們的實驗情況。
同時,他們也會檢查記錄員的記錄情況,確保正確性。
可以說,這場比賽,已經做到了這個時代的極致。
就在眾人各司其職,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時。
李奇維已經返回到了無涯館內。
他要準備第一屆物理奧賽的獎勵事宜了。
真實歷史上的奧賽獎勵是按照比例來的。
金牌應授予8%的參賽者。
金牌、銀牌應授予25%的參賽者。
金牌,銀牌、銅牌應授予50%的參賽者。
而李奇維就簡單粗暴了。
直接取前三名。
首先是團體前三名。
只有常規的金牌、銅牌、銀牌這樣的榮譽獎勵。
同時,為了表達各國對第一屆奧賽的重視和積極參與。
他會分別贈送一套實驗儀器給參賽各國,留作紀念。
然後是個人前三名。
除了同樣有金牌、銀牌、銅牌外。
李奇維還會給金牌得主一個特別獎。
也就是所謂的神秘大禮。
這是他在比賽前公開許諾下的。
當時就是為了提高比賽的噱頭,李奇維還真沒想好特別獎是什麼。
現在比賽馬上就要結束。
估計半個月後,就會公布比賽結果。
所以,他需要開始準備了。
「錢?太俗了。」
「權,我也沒資格封爵啊。」
李奇維絞盡腦汁,最後還是想了一個最俗的。
反正以他現在的身份,應該也有資格給出這種獎勵了。
他把頒獎計劃告訴了王正陽。
讓對方在今天的比賽結束後,在科學博物館內宣布。
由於獎項的特殊性,不能等到確定獲獎人選才公布,需要提前公布。
王正陽看完後,非常震驚。
「校長,這個特別獎會不會有點太.太驚人了。」
「萬一,萬一」
李奇維笑道:「你是不是擔心萬一個人金牌得主不是我們華夏隊。」
「這個獎項就會超出掌控了啊。」
王正陽點點頭。
李奇維站起身,望著窗外,霸氣地說道:
「無妨,一切盡在我的掌握之中。」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