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申報》轉載,民間沸騰!
第93章 《申報》轉載,民間沸騰!
任何時代,統治者都是最先知道消息的,然後根據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封鎖,愚昧百姓。
但是此刻的清朝,內部千瘡百孔,外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所以很多東西都不講究了。
從後世的觀點看,1901年的清朝是典型的小政府。
即在很多領域,清朝都沒有實質的管理權,完全是自治。
這種情況下,報紙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就會極度發達。
所以哪怕是封建時代,國內現在也有了幾家報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申報》。
它於1872年在上海創刊,創辦者是英國商人,美查。
美查創辦《申報》後,認為華文報紙如果想在清朝生存和發展,內容上就必須符合華人的要求。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因此他直接從清朝招募華人主筆,放手讓他們去做。
從一開始,《申報》就主打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以一般百姓為讀者對象。
通過不斷改進報紙的形式和內容,很快就戰勝了競爭對手《上海新報》及其他華文報紙。
內容包括國家政治,風俗變遷,中外交涉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等一切可驚可喜之事。
上到清廷秘聞,下到市井瑣事,無所不包。
銷量也從最初的600份,增加到1901年的幾萬份,成為清朝第一大報。
美查也把在華的所有資產,包括《申報》全部處理,回英國養老去了。
《申報》基本就是國人自己的報紙了,由國人編輯、印刷、售賣。
如今的總主筆(總編)是江蘇人,黃協塤(讀勛)。
他下面還有金劍花、雷瑨、趙孟遴三個主筆。
黃總主筆此人,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上任後,一改前幾任總主筆改良濟世的辦報風格,變得腐氣十足,保守忌諱,讀之味同嚼蠟。
因此《申報》的名譽也大受影響,銷量大跌。
此刻,申報館內,黃協塤和三位主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不行,《泰晤士報》對李奇維的這篇報導,內容狂妄,言辭激進,不易轉載社評。」
雷瑨是個暴脾氣,「黃總主筆,你這也不給寫,那也不給評,我稍微多說點,就被你刪去。」
「那還辦什麼報紙,不如現在就解散,我們都回去種地吧。」
金劍花此時也附和道,「李奇維以弱冠之齡,就能海外揚名,讓洋人都尊崇他為科學家。」
「這簡直是極大振奮民心的好事啊。」
「如今清朝懦弱,華夏被列強肆虐,百姓見洋人無不畏畏縮縮,敬如神鬼。」
「我們更應該大力宣傳李奇維之事,以證明我華夏人才輩出,非落後之民族。」
「黃總主筆,請三思啊!」
黃協塤看著手下兩位得力幹將,嘆道:「哎,你們總說我保守,說我字字斟酌,唯恐略觸忌諱。」
「我這是保護申報,保護我們自己啊。」
「兩三年前的各種變法維新,難道諸位都忘了結局嗎?」
「伱們是罵的痛快了,可是考慮過影響嗎?」
說完,他忽然顯得落寞不已,就連雷金二人,也頓時語塞。
這時,最後一位主筆趙孟遴說道:「總主筆,非也。」
「我曾聽聞,就連當朝光緒皇帝,也對李奇維盛讚有加,直呼其為青年俊才。」
「可見他聖意眷寵,簡在帝心。」
「再者,《申報》之事,清政府無權管轄,此乃西方所倡新聞自由也。」
「我等既然從事新聞一道,自當恪守己志,如實報導。」
「更遑論李奇維這種,少年英才,為華夏正名之喜事,當大報特報。」
「請總主筆明鑑。」
面對三人的請求,黃協塤最終還是妥協了。
不過他卻要求一個最低底線,「切不可煽動民意,解釋諾獎原委即可。」
三人大喜,隨後立即開始轉載及社評工作。
這可不是簡單地就把《泰晤士報》的內容翻譯一下就行,而是要轉換成清朝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
比如,你得解釋物理是什麼,諾貝爾獎是什麼等級的獎勵,李奇維的成就具體有多大等等。
這非常考驗主筆自身的素養和積累。
為了力求準確,金劍花三人甚至找到了洋人,幫助他們弄清楚一些專業問題。
終於,1901年11月1日,最新一期的《申報》出版。
李奇維在英國的事跡,足足占據了報紙一大半的版面,堪稱超級頭條。
當天1000份的《申報》剛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
此時的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已經幾十年了,是全國最繁華的城市。
在這裡,有形形色色的人,商人、士紳、讀書人、工人、手藝人、留洋歸來的人、外國人等等。
他們的特點就是經常能和洋人打交道,開化程度高,知道外面的情況,心中對大清早沒了歸屬感。
所以當李奇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傳開後,頓時在民間引起風暴,成為無數人的談資!
酒樓、茶館、商鋪.凡是人員聚集之地,必然都在談論《申報》的轉載。
「這李奇維莫非是文曲星下凡不成,看報紙上的解釋,在洋人那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跟在我們這被封為大學士一樣,我的乖乖。」
「那不一樣,在洋人那裡獲獎,依然是老百姓,沒有官身,恐怕還比不上縣令老爺呢。」
「這物理有什麼好研究的,《永樂大典》里早都記載了,我看西方的科學文化,都是抄襲我們華夏老祖宗的。」
「他還要回來開辦大學,大興教育,我得讓我家小子好好努力,爭取將來能去洋人的銀行工作。」
「老天爺啊,獎金竟然有6萬兩白銀,洋人的錢難道都是大風颳來的不成。」
「這李奇維真是給我們漢族人長臉啊,被洋鼻子欺負的那麼慘,這回可算揚眉吐氣一回了。」
「可惜了,這是在科學文化領域上的勝利,要是哪一天,能一炮把洋人給滅國了,那才威風。」
「哈哈,你這就胡扯了,怎麼會有威力那麼大的炸彈。」
隨著報紙的宣發,和百姓們的自發口口相傳,李奇維的大名無人不知。
雖然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李奇維具體的成就,只能形象地拿國內去類比。
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此刻華夏民眾自信心的提升。
不少百姓甚至樸素地認為,李奇維就是在文之一道上,鎮壓了西洋諸國。
和帶兵打仗的將軍攻破洋人國家的都城,是一個等級的,文武殊途同歸。
可見此刻的清朝人,被洋人欺負,憋屈成什麼樣。
任何能碾壓洋人的漢人,都是華夏的英雄好漢,都值得豎個大拇指。
什麼?你說為什麼滿清八族沒能出這樣的人才。
那不廢話嗎,那群酒囊飯袋的廢物只配挨打,見到洋鬼子跟見了親爹一樣,就知道息事寧人。
不少人老哥喝高了,說話也就沒有顧忌了。
因為這幾十年,滿清的表現實在太差,動不動就挨打,然後還要賠償別人。
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反正這裡是上海,洋人有租界在這裡,清政府對這裡的管轄幾近於無。
除了發泄悶氣的,那些有志於西學的年輕人,全都把李奇維當成了榜樣。
甚至連星火計劃的三人,都被他們當成羨慕的對象。
他們打聽到,李奇維接下來準備還要帶幾批人出去留學,因此非常期待。
開始提升自己的西學知識,希望將來能被選中,和對方一樣,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
這一刻,科學的種子,已經種下,只等待李奇維的澆灌和培養。
普通百姓只能看個熱鬧,但是在真正的華夏精英眼中,他們都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
上海南洋公學,始建於1896年末,由光緒帝御批,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著手興建。
是華夏自己人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
現今的經濟特科班總教習,33歲的周子余,正拿著報紙,聚精會神地看著,不時地發出驚呼。
「太厲害了,李奇維此人的物理造詣,恐怕已然是天人級別。」
「關鍵他才21歲,是如何想到,強國必先教育。」
「西方之強,強在尊重科學,尊重教育,尊重人性。」
「他的理念,他的理想,簡直與我不謀而合,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等他回國,我一定要上門拜訪,共同商討華夏百年教育之大計。」
「呵呵,他言語間的魅惑清廷之意,恐怕能看出來的人不多。」
「此子簡直是神仙下凡,天生聰慧,實乃我華夏之幸。」
周子余都快要把李奇維夸上天去了。
因為他自己就是熱愛教育,並為之奮鬥的人,完全能理解李奇維的宏大理念,與之共情。
有了對方的加入和指導,甚至能為華夏節省十幾年的時間,簡直是不可想像。
武昌農學校,24歲的翻譯王國楨,正拿著《泰晤士報》和《申報》兩份報紙,逐一對照閱讀。
他本人精通英語,也翻譯了不少外國科學文章。
更是研究過西方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等等。
但還是第一次見到,有華夏人在洋人的期刊上發表論文,還被大肆宣揚。
洋人的高傲他是清楚的,能讓對方放下面子,放下種族之分,可觀如實地報導和誇讚。
這說明李奇維的成就已經達到了頂峰,屬於全人類的財富,衝破了狹隘的民族隔閡。
雖然王國楨看不懂量子論,可是他精通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對華夏古典文化有著極深的見解。
當他看到李奇維準備在國內,創辦特色大學,弘揚華夏文化時,他的心動了!
他不想窩在這裡當一個小小的翻譯,他應該有更廣闊的舞台。
「李奇維」他慢慢品味這個名字,仿佛想通過名字和照片,與萬里之外的那個年輕人隔空交流。
「李奇維,你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中西完美結合之思想。」
「王國楨,加入我吧,我們一起開創華夏教育的未來。」
於此同時,旁邊一江之隔的總督府衙門內。
湖廣總督張之洞,含笑而坐,正在跟火藥局總辦徐建寅,商量事情。
「仲虎,聽說你的小兒子也去英國了,就在李奇維身邊學習?」
徐建寅只有半邊屁股坐在椅子上,神色恭敬,聞言連忙回答:「稟總督大人,犬子生性頑劣,故而把他送去西洋磨礪。」
「因他自幼熱愛格物之理,所以就跟在了李奇維身邊。」
張之洞微微捋須,笑道:「好啊,在英國學習西洋的先進技術,回國後正好子承父業。」
「我這鐵廠、槍炮廠、紡織廠急缺人手,西洋人才可遇不可求啊。」
徐建寅道:「大人謬讚了,犬子所學,實乃毫末之術,不堪大用。」
「還是得仰仗大人運籌帷幄,高屋建瓴,我等唯大人馬首是瞻。」
張之洞哈哈大笑,「你也不要謙虛嘛,那李奇維都快被洋人捧成科學聖人了,說明確有其過人之處。」
「洋人的格物致知,雖是威力無窮,但終究比不得我孔孟之道,馭使人心。」
「不過暫時我華夏孱弱,還是得依靠物理科學之類的東西。」
徐建寅附和道:「大人高見。」
張之洞道:「這樣吧,你去問問李奇維,若是我想要送一批工人去西方諸國,學習生產工程之經驗。」
「他那邊可以安排和接洽嗎?」
徐建寅一驚,還是問清楚好,「不知大人具體想學習何種技術?」
張之洞想了想道:「我聽聞,英法德諸國,槍炮犀利,全得益於其工廠治理有方。」
「凡事必有章程,凡人必受教育,才能上下合心,生產無缺之鋼材鐵料。」
「就先從這些學起吧。」
徐建寅不明白,以眼前這位的身份和實力,想送工人出去培訓,不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嗎。
為何要繞了一圈,專門找李奇維。
不過,大佬的事,猜不透也得做,於是沉穩地說道:「遵命,屬下這就回去,著手辦理此事。」
「嗯,去吧。」
「是。」
除了華夏國內無數人的關注,就連在外學習的遊子,也為李奇維的事跡感到震動。
南洋、日本、美國.
到處都有赴外尋找救國之道的有志之士
此刻,他們全都把李奇維當成榜樣。
期待能像對方一樣,在這個洋人橫行霸道,殖民全球的時代,綻放出屬於華夏的風采。
改革求變,增強國力,避免華夏和其他國家一樣的悲慘命運。
雖然大家的手段可能不同,他們沒有李奇維那驚為天人的西學天賦。
但是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只要同力合作,必能爆發出無盡的力量。
一個國家的國力,是綜合的,絕對不單單是科技和教育。
遠在英國的李奇維,還不知道,僅僅因為自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能給國內帶去如此大的震動。
很快,這些消息就會通過電報傳到他的手中。
不幸的是,一則噩耗也隨之而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