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從劍橋留學生到物理學之神> 第83章 諾獎將出,風起雲湧

第83章 諾獎將出,風起雲湧

  第83章 諾獎將出,風起雲湧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1901年9月21日,物理學領域兩大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幾乎同時發表文章。

  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全球第一個自然科學類獎項,諾貝爾獎將在10月中旬公布獲獎名單。

  文章上面詳細介紹了關於該獎項的信息,當然是弱化了和平獎和文學獎。

  幾天後,消息頓時在物理學界引起一場十八級大地震,所有人都被震的嗡嗡的,隨後就是神情激動。

  無數物理學者翹首以盼,希望自己有幸能夠中獎。

  關於初期的諾獎,後世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它在物理學界沒有什麼影響力,更別談出圈了。

  可是真實情況不是這樣,從以下幾個層面分析,就會發現,諾獎在當時依然是震撼級別的。

  第一,獎項的設立者諾貝爾不是無名之輩。

  諾貝爾本人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以發明炸藥而出名。

  他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可以說,諾貝爾本身就是頂級的學者,只不過善於經商而已。

  所以他設立的獎項,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真心要為科學事業奉獻一切。

  獎項立意高遠。

  第二,獎項的獎金數額巨大,前無古人。

  諾貝爾死前將其遺產全部捐出,總金額達到恐怖的3100萬瑞典克朗。

  相當於當時整個瑞典國家GDP的1.7%,是整個瑞典財政收入的17%。

  正是有了這麼一大筆錢,瑞典政府才有動力堅持頒發諾貝爾獎。

  五大獎項,單個物理諾獎的獎金也高達15萬瑞典克朗,這還是第一屆,越往後獎金就越高。

  所以,僅僅是獎金,就足以讓任何人瘋狂。

  要知道,哪怕在後世,動輒能發幾百萬的獎項也是很少的,而且大多數還都是團體。

  諾獎只發給個人,不授予團體,所以每人能分到的獎金極其可觀。

  科學家也是人,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一個高額的獎金是對人性的尊重,更是對科學的尊重。

  反而那種僅僅發張紙的獎項,才是把人當牛馬,光給榮譽不給錢。

  第三,獎項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作為頒發機構。


  而瑞典皇家科學院內人才濟濟,和英國皇家科學院、法國科學院並列。

  它是瑞典的最高學術機關和科學中心,不屬於政府而獨立存在。

  至於候選人的提名人,則全部是來自瑞典、挪威、丹麥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在物理領域都有各自的影響力。

  而對候選人的成果要求,更是苛刻,必須是最重大的發現或者發明。

  所以,諾獎從開始就確定的目標,證明了它的權威性,此後一直沒有變過。

  而且還是國王親自授獎,歐美在表面功夫這一塊,確實沒有輸過,很懂得拿捏人的心理。

  第四,則是獎項的開創性。

  在諾獎之前,物理學領域沒有什么正規的獎項,大家的成果都是靠幾個熟人評審。

  更不要提能覆蓋多個國家的獎項,完全不存在。

  而諾獎的出現填補了空白。

  它不限制獲獎者的國籍,將篩選放在了全世界範圍內。

  讓所有物理學者都能參與。

  如此一來,自然大大激發了學者們的熱情。

  綜合以上四個條件就可以知道,雖然前期的諾獎,沒有像後世那樣被神話。

  但是在這個時代,依然是自然科學領域內,世界第一的獎項。

  至少在物理學者的心裡,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所有人的夢想。

  而現在,這個獎項即將公布獲獎名單,真正的萬人矚目。

  隨著時間推移,甚至快要到達人盡皆知的地步。

  這也是瑞典和挪威(頒發和平獎)政府大力宣傳的結果。

  只要諾貝爾獎的知名度越高,影響力越大,那麼兩國自然就會跟著出名。

  到時候就能吸引更多的科學人才,這是一個正向反饋。

  卡文迪許實驗室內,李奇維、盧瑟福、威爾遜、理查森四人正在閒談。

  威爾遜神色激動,眉飛色舞地講述著不知從哪聽來的消息,「真是沒有想到啊,諾貝爾物理學獎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現在整個劍橋內,幾乎所有師生都在討論,有的甚至還做起了預測,就是那種你懂的。」

  幾人會心一笑,物理學家們討論【概率比賽】確實不太好。

  理查森是小弟,接著道:「聽說牛津大學發了狠話,五個獎項必得其一。」

  威爾遜不屑道:「如果得了文學獎有啥用。依我看,諾貝爾獎只有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靠譜。」


  「那個什麼文學獎跟和平獎,我很難想像有什麼評價標準啊。」

  「物理學就不一樣,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存在弄虛作假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如果這次我碰巧入選,你們三個覺得公平嗎?」

  三人頓時被逗的哈哈大笑。

  李奇維實在忍不住笑道:「威爾遜,你也太沒有自信了,伱當然有機會得獎。」

  接著他話鋒一轉,「只不過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諾貝爾獎也只能舉辦一屆了。」

  威爾遜愣了幾秒才反應過來,當場抗議李奇維吐槽太狠了。

  盧瑟福笑道:「很幸運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如果物理諾獎提前幾十年出現,我不敢想像競爭會有多麼激烈。」

  幾人都點頭贊同,如果真是那樣,第一屆根本不用選,非麥克斯韋莫屬,後面就是次一級大神的對決。

  盧瑟福接著說道:「我個人認為,第一次物理諾獎應該不會頒發給經典物理相關的成果。」

  「大概率是在X射線、放射性、電子、原子光譜等中選取。」

  「布魯斯的量子論,光電效應,絕對是有力的競爭成就,絲毫不亞於前輩們。」

  「至於後面幾屆,我猜測可能會給氣體放電、陰極射線、光譜學等研究方向。」

  李奇維聽完盧瑟福的分析,頓時震驚無比,大神果然是大神,眼光太犀利了。

  對方說的那些成果,基本包攬了前幾屆的物理諾獎。

  對於這些公認的影響力巨大的理論或者發現,大家基本都覺得會得獎,只不過有先後順序而已。

  威爾遜這時酸酸地說道:「要是布魯斯得獎了,那也太可怕了,他現在連博士都不是。」

  李奇維聽後哭笑不得,忽然想到後世一個笑話:如果我得諾獎了,能換一個985的博士學位嗎?

  這種事說不定真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當然前提是他能摘下第一屆的獎。

  因為明年,他就要發表狹相了,肯定直接博士畢業。

  到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甚至都不敢給這個理論頒獎。

  而且,李奇維的腦海忽然出現一個大膽的想法。

  在未來,有沒有可能,會出現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獎項。

  那些得不到李奇維獎的候選人,就會被頒發一個諾貝爾獎,表示安慰

  光想想那種場景,就讓他熱血沸騰。

  威爾遜看李奇維表情不對,立刻拉開另外兩人,因為他知道布魯斯要開始裝逼了,現在得趕緊走。


  德國,慕尼黑大學物理研究所內,作為主任的倫琴教授,此刻正在批改文件。

  他的學生勞厄,這時滿臉興奮地走了進來,匯報完自己的工作後,請求要說一件事。

  倫琴教授好奇,便示意他可以繼續。

  「教授,您知道嗎?現在慕尼黑大學到處都有人說,您有極大概率獲得第一屆物理諾獎!」

  「據說他們還排了一份名單,您位居第一位。」

  倫琴教授對這幫年輕人的舉動表示無奈,笑道:「比我成就高的人多了去,誰也不能保證獲獎。」

  勞厄又羨慕地說道:「布魯斯被他們排在第九位,也是諾獎的強力競爭者。」

  倫琴搖搖頭,好似自言自語道:「排低了,依我看,排在第一名都名副其實。」

  然後,他突然又假裝嚴厲,「你看看布魯斯,再看看自己,你其實論智商不比他差。」

  「他能獲得那樣的成就,完全是因為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研究上,你應該向他學習。」

  「上次你在比利時參加的會議就很不錯,裡面有些內容,對我都非常有啟發。」

  「你平時遇到難題,要多與布魯斯寫信交流,我有預感,他的未來絕對不可限量。」

  勞厄嘀咕道,「我也不差。」

  倫琴道,「好,那我就等著,你也給我獲一個物理諾獎回來。」

  勞厄立馬愁眉苦臉,吃瓜不成反被教育一頓,倫琴教授就是太嚴苛了。

  另一邊,柏林大學,普朗克的辦公室內則充滿了歡聲笑語。

  他的得意學生施里克,早已沒有當初驕傲衝動的模樣,變得非常沉穩,而且意氣風發。

  普朗克喜歡這個學生,甚至超越了李奇維。

  因為他和李奇維的關係,不僅僅是師生那麼簡單,更像是一種知己,忘年交。

  「老師,現在外面都在傳您和布魯斯的量子論,絕對是諾獎級的成果。」

  「有很大可能獲得今年的物理諾獎。」

  普朗克微微一笑,他對這些榮譽看的很淡,後輩有所成就才是他的心愿。

  「恐怕每個學校的傳聞都不一樣吧,大家都想自己的學校能出一個物理諾獎者。」

  「以後出去介紹時,都會覺得更有面子。」

  施里克一下就被看透,尷尬地笑了笑,「不過,我真是羨慕布魯斯啊,他如果能獲獎,那也太年輕了。」

  普朗克聞言,思緒也飄到了遠方,他也想期待一個奇蹟。


  法國,巴黎大學,物理實驗室內,居里先生正帶著郎之萬做實驗。

  結果對方好像心不在焉一樣,竟然接連犯了幾個小錯誤。

  居里先生問道:「郎之萬,你怎麼了,是不舒服嗎?」

  郎之萬反應過來,連忙道歉,「哦,教授,我剛剛走神了,在想物理諾獎的事情。」

  居里先生聞言笑道:「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就是沉不住氣,到了那一天自然會揭曉,你為什麼要提前在意。」

  郎之萬突然嬉皮笑臉,辯解道:「那是因為我希望教授您能獲獎,這樣以後我出去多有面子。」

  「我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隨便哪個大學都會聘請我吧。」

  居里先生被郎之萬逗笑了,「我只是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怎麼能奢求獲獎,貝克勒爾教授才是實至名歸。」

  郎之萬道:「那也有您和夫人的功勞。」說到居里夫人,郎之萬突然神色變得柔和,不過居里沒有發現。

  美國,芝加哥大學,密立根教授正在和同事們交流。

  自從他把在布魯塞爾青年學者會議上的見聞帶回去後,頓時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他們幾所大學之間,經常舉辦一些交流會,主要都是年輕人參與。

  密立根現在被年輕人打擊到了。

  玻恩、郎之萬、勞厄、愛因斯坦都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但是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天賦,還是肉眼可見的那種。

  密立根有時都覺得,自己從事物理領域是不是錯誤的選擇。

  搞物理,可能只需要最頂尖一批人就行了。

  他的腦海里又出現了李奇維的身影,那個耀眼到無法直視的天才,他能獲得第一屆物理諾獎嗎?

  剛剛同事們還和他抱怨,美國現在的科學實力,離歐洲還有很多一段距離。

  本次能爭一爭的估計只有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系主任,邁克耳遜教授了。

  大名鼎鼎的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證明了以太不存在,如此成果,絕對是諾獎級的。

  除了這些有資格爭奪諾獎的極少數人,大部分都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在觀望和猜測。

  這些天,不論大報小報,不管是科技期刊還是新聞雜誌,頭版永遠都是諾獎。

  政治家們從和平獎中看到了輿論。

  作家們從文學獎中看到了不服,自古文人相輕。

  只有自然科學從業者們,從三大獎項中看到了權威,看到了未來奮鬥的目標。


  外界討論的熱火朝天,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偶像祈禱,一派瘋狂的景象。

  然而在瑞典,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秘密會議上,卻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最終候選人,一直沒有確定,小組五成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感謝各位書友的大力支持,希望還沒有首訂的給個首訂哦。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