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前世今生的故事> 前世今生之南宋孫良(二)

前世今生之南宋孫良(二)

  蒙古人將他囚禁長達四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們對孫長華用盡了各種殘酷的手段。

  酷刑、飢餓、寒冷,成為了他們試圖摧毀孫長華意志的工具。

  他們以為,通過這樣的折磨,能夠讓孫長華屈服,讓他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但他們嚴重低估了大宋子民的赤膽忠心,也低估了孫長華那如鋼鐵般堅定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孫長華在那暗無天日的牢房中,飽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

  但他的眼神從未失去光芒,他的信念從未動搖。

  他時常想起大宋的壯麗山河,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想起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些美好的回憶和堅定的信念,成為了他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蒙古人見各種陰謀詭計和殘酷折磨都無法讓孫長華屈服,惱羞成怒,最終決定將他處以極刑——車裂。

  那一年是紹定二年(公元 1229年),孫良剛好八歲。

  八歲的孫良,還是一個天真無邪、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他不明白為什麼父親突然消失不見,不明白為什麼原本溫馨快樂的家變得如此冷清和寂靜。

  他每天都盼望著父親能夠早日歸來,卻不知道父親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

  蒙古人不僅殘忍地殺害了孫長華,還將他支離破碎的屍體丟棄在茫茫的草原上,任由野狼啃食。

  同時,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編造了一系列的謊言和謠言。他們聲稱孫長華意圖破壞蒙宋合約,出賣大宋朝廷的利益,因此被蒙古人以正義之劍斬殺。

  他們還誣陷孫長華是破壞宋蒙團結的罪魁禍首,試圖將自己的惡行美化成正義的行為。

  當時的大宋朝廷,被蒙古人的謊言所迷惑,竟然輕信了這些無稽之談。那些昏庸無能的官員們,沒有經過深入的調查和思考,就輕易地對孫長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定罪。

  於是,在紹定三年(公元 1230年),朝廷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下達了詔書,對孫長華一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抓捕和屠殺,誅殺三族。

  那時的孫良,還差一點才滿十歲。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深知孫長華的為人,明白這是蒙古人的陰謀詭計和朝廷的昏庸無道。

  他們為孫長華的冤屈感到憤怒,為孫家的遭遇感到悲哀。

  但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百姓的聲音往往被忽視,他們的力量太過渺小,無法改變朝廷的決定。

  數十萬人為了正義,咬破手指,以血為書,集體跪道在湖南道聶司衙門前,為孫長華申冤,為孫家三族的 273口人喊冤求情。

  那聶司衙門,作為專門負責刑獄、司法訴訟的官府機構,本應秉持公正,維護正義。但在權力和利益的面前,他們選擇了沉默和妥協。

  想想看,瀟湘地區如此眾多的百姓都願意為孫長華一家挺身而出,可見孫長華在當地是何等的德高望重。

  然而,他們的努力和抗爭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如此無力。

  那些老百姓跪在聶司衙門前,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盼和哀求。

  他們希望聶台大人能夠秉持正義,能夠上書朝廷,為孫長華一家求情申訴。

  他們相信,只要有一絲希望,只要有人願意為正義發聲,孫長華的冤屈就有可能得到昭雪,孫家三族的生命就有可能得到拯救。

  可未曾想,迎接他們的不是正義的回應,而是大批全副武裝的官兵前來鎮壓。

  老百姓們面對官兵的鎮壓,沒有選擇退縮和屈服。

  他們心中的憤怒和正義之火燃燒得更加旺盛,他們不顧生死,奮勇地與官兵相互廝殺。

  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對抗中,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怎能與常年舞刀弄劍的官兵抗衡!

  官兵的鎮壓一波接著一波,他們無情地揮舞著手中的武器,對百姓們進行殘酷的毆打和抓捕。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嚴禁任何人為孫長化申訴喊冤,以維護朝廷那所謂的權威和尊嚴。

  同年仲秋,朝廷不顧百姓的呼聲和正義的訴求,執意抓捕並處死了孫氏三族 273人。

  囚車遊街示眾的那一天,道路兩旁站滿了百姓。


  他們眼含熱淚,掩面痛哭,聲音嘶啞地呼喊著冤屈。

  他們目送著孫氏家族兩百七十三人奔赴刑場,那場面極為悲壯,仿佛是在送別一群無畏的英雄走向未知的歸途。

  這一天,瀟湘的天空仿佛也感受到了人間的悲苦,大雨傾盆而下,如注的雨水似乎在為孫家哭泣。

  天空烏雲密布,厚重的雲層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深秋的寒風呼呼地刮著瀟湘的山河,仿佛在訴說著命運的不公和世道的悲涼。

  可憐的孫氏一族滿門忠烈,他們懷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正義的信念,卻沒有戰死在抗元的沙場,而是冤死在了大宋朝廷的屠刀之下。

  他們沒有犧牲在抗擊外敵入侵的前線,卻被自己所忠誠的朝廷無情地殺害。

  山河為之悲慟,大地為之顫抖。民憤如洶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湧起。

  然而,那些窮苦百姓又能怎樣呢?

  他們辛辛苦苦一輩子,為國家納稅,為朝廷勞作,卻終究在朝廷的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草民。

  朝廷吸食著百姓的血汗,卻不顧百姓的死活。在這樣的統治下,腐朽的宋王朝失去江山,實在是必然的結局。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大宋朝廷在數百年的皇權統治中,從未真正關心過百姓的疾苦。

  那些奸臣賊子魚肉百姓,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將國家的財富據為己有。

  忠臣良將如岳飛,為了保衛國家,浴血奮戰,卻最終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這樣的朝廷,如何能贏得百姓的擁護,如何能保住江山社稷?

  講到這裡,黃大仙的聲音變得沙啞而沉重,他的眼中閃爍著淚光。

  「不禁要問一個問題,既然孫氏三族 273人,全部被朝廷以謀反罪誅殺,那麼為何孫良還活著?他不是在那 273人當中嗎?」

  黃大仙的目光掃過眾人,眼中充滿了疑問和深深的思索。

  諸位仔細想想,這究竟是為何?這當中又發生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

  為何明明在名單之列的孫良卻不在行刑人群當中?究竟是誰替他赴死?

  又是哪個孩子如此大義凜然,將自己的生命送上刑場,頂替了年僅 10歲的孫良?

  那麼這個問題暫且擱置一旁,因為馬面大人所解救的那一個人,還未抵達現場,也就是說那位見證這場悲壯壯舉的人,待他來到現場時,讓他親口告知各位,想必從他口中說出會更具說服力。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竟然如此慷慨大義,也就是說當時的孫良被人調包了,另一個 10歲的孩子替他赴死。

  這便是後來孫良抗擊蒙古入侵的深層動機,並非為了保全大宋王朝,而是為了報蒙古人的殺父之仇,同時他對大宋王朝也是恨之入骨,這種恨深入骨髓。

  因此,當王照義軍起兵抗元,旨在解救大宋朝廷的亡國危機時,他沒有絲毫的認同感。反而是想盡辦法誅殺王照,最根本的原因便在於此。

  現在,諸位明白了嗎?那麼,能說孫良是壞人嗎?能說他是不忠不義之人嗎?能說他殺王照就是壞人嗎?

  不能,這期間不僅有韓湘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對朝廷的深仇大恨,他痛恨一切為這個腐敗朝廷效力之人。

  假如當時王照抗擊蒙古人,不是為了拯救大宋江山於水火,而是單純抗擊蒙古、保護百姓,不為朝廷賣命,那麼孫良斷然不會為一個女子去追殺王照。

  為何王照起兵之前,孫良不去追殺他?

  而當王照被朝廷招安之後,孫良丟下自己的抗元軍隊去追殺王照,最後卻死在了張謀士與蘇悅菲聯合設計的陰謀里。

  所以說,孫良的死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令人難以釋懷的不甘。

  黃大仙前輩感慨萬千地說道:「當我發現這段故事的時候,心情無比壓抑和沉重。我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講述這一段過往,此間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立場不同。我們不能斷言孫良就是壞人,不能說他是奸臣。

  從事實來看,他英勇無畏地抗擊蒙古韃靼,身為兒子為父報仇也在情理之中。

  說他沒有家國大義,可他起兵抗元又善待百姓。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極為壓抑。不知諸位作何感想,我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酸楚,這難以訴說的意難平,如巨石壓在心頭,令我喘不過氣。

  我同情孫良,也為孫良的離世深感遺憾,一代梟雄,一位勇猛無敵的抗元大將,竟死於自己人之手,實在是令人遺憾啊!

  諸位是否也感到遺憾?反正我滿心皆是遺憾,滿心皆意難平。


關閉